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微课程”是新兴的教学方式,受到大部分教师的青睐,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也开始运用。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微课设计、微课录制两方面分析如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应用“微课程”,以便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职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 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41-01

如今,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不断丰富,学生学习效率也得到提升。“微课程”便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教师通过播放“微课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对教学的影响,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实践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冲突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丰富,且现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所以课程内容不断增多。然而,高职院校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提供的课时却并没有发生变化,导致教师无法将课程内容全部向学生传授。部分教师为了可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教学计划极为紧凑,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计划,往往不能理解知识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学习成绩都得不到提升。不仅如此,计算机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电脑,课堂时间不足,课余时间没有实践工具,导致其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1.2教学资源不足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极为注重数字校园的建立,为大部分课程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以及学习资源。但实际生活中,教师与学生往往不会运用学校提供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使用原有的课件、材料以及教学资源,而学生也不愿主动搜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因此,大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或是数字库等资源设施,但其更新速度以及资源量都有待提高,这也影响了教师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更新。学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个人水平、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不熟练,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即使教师录制教学内容并将其放在网上,部分学生也难以完成学习,这也使得网络教学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

1.3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以学生成绩为依据,忽略学生个人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能力往往通过学生成绩判断,而学生的期末成绩也由期末考试所决定。针对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这样的考试方式并不公平。且这样的考核方式也会令学生认为平时无需学习,期末突击复习即可,使得学生逐渐遗忘了学习的目的。

2 如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应用“微课程”

2.1微课设计

微课设计是“微课程”制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微课程”的核心。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需先转化自身的观念,明确“微课程”并不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目的不是借助网络将知识强行向学生灌输,而是将学生放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满足学生需求。微课设计关系着“微课程”的整体质量,教师需在几分钟之内便将该节“微课程”教学内容解释完毕,还需完成与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在“微课程”当中添加多媒体技术以及移动技术,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除此以外,教师在“微课程”中还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启发式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可结合实际例子向学生讲解,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计算机基础》第三章Word为例,教师在设计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微课程”时,需先了解教学目的。本章知识要求学生掌握Word文档的排版、编辑、段落、字体等内容的设置与选择。还应了解Word的表格制作以及图形加工等。教师在课前,可先为学生展示一段未经过加工的文字,之后为学生展示一段已然完成加工的文字,要求学生探索如何利用Word对文档进行加工以及处理。之后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层次,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如Word文档排版视为第一层次,段落格式设置以及字体形式设置视为第二个层次,选定、移动、替换等具体动作视为第三个层次。教师按照这一层次分类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也能令“微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逻辑性,使学生更为容易接受。

2.2“微课程”录制

“微课程”录制直接关系“微课程”的质量,同样是“微课程”制作极为重要的工序。教师在“微课程”设计完成之后,便可进行“微课程”的录制工作。通常情况下,“微课程”视频时长应控制于5min至10min之内,录制视频的必备工具有耳麦、计算机、话筒以及视频录像软件等设备。录制开始之前,教师应调整录制设备,同时调节话筒音量,在为学生演示的同时,也应注意对问题的讲解。教师应尽量提高视频的趣味性,不应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微课程”录制结束后,教师还需对视频进行处理,使视频更加美观、清晰。之后,教师便可将视频放于网上。

“微课程”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其能够将具体操作直接向学生展示,使得部分没有计算机的学生也能提高自己操作计算机的能力。针对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便能够通过清晰的视频进行学习与模仿。教师还可将同一章节的内容制成系列,以便学生进行学习,也使得视频具有连贯性。录制并不是教师照本宣科之后,为学生展示如何操作即可。而是同样需要教师利用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以Excel的学习为例,教师需教授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录入、加工以及管理。Excel的操作较为复杂,教师在录制视频时,应适当放慢自身动作,在完成操作动作的同时向学生讲解过程。之后为学生提供例题,要求学生操作,此时教师可将较为舒缓的音乐添加至视频当中,帮助学生放松,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时,需了解可视化教学以及试听心理学,灵活录制“微课程”,提高“微课程”的教学效率。

3 结语

现代化设备在教学当中的应用愈发广泛,确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减轻了教师教学压力。教师应注重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录制,制作具有知识性以及趣味性的“微课程”,以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并熟练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6-33.

[2]刘颖.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4,12:70-72.

[3]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07: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