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互联网征信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互联网征信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过去的借贷记录,了解借款方的信用情况,是传统征信体系的模式。然而如今,随着社交、电商与P2P公司的入场,征信的方式正变得五花八门。

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学生等群体大量空白的征信记录,或许从此有了填补的机会。互联网征信时代,即将到来。

非金融数据也能征信?

今年年初,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考拉征信、华道征信共8家民营征信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6个月。如今6个月已到,第一批民营征信机构牌照发放在即。

业界人士分析,腾讯公司拥有庞大的QQ、微信支付用户群,将为数据分析和信息挖掘提供数据库,这些用户群有着消费、支付、社交等信息,具有较大的信用价值,据此可生成征信报告。从腾讯征信的动向来看,为个人提供征信报告以及为金融机构等企业端提供个人客户的征信信息,将是其未来开展业务的两大着力点。

而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则依托于支付宝的用户基础,通过多年的购物、支付以及投资等场景运用,已经有大量数据沉淀,如果其能与部分公共机构开展数据合作,那么将形成较为完整而客观的个人信用信息报告,将成为蚂蚁金服以及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有效的手段。

对于使用互联网大数据做征信,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CEO李萱并不乐观,“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家真正的征信机构做出来的基于互联网的征信产品,能够应用于较大的人群。”拥有19年征信从业经验的李萱进一步从技术评分的角度解释道,“我们没有见过一个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做出的(征信)模型KS评分能够超过35分。”KS(Komolgorov-Smirnov)指标是衡量模型辨别能力的普遍方法,数值在0-100之间,越大模型越有效,35分算是及格线。

“我不知道你们说的‘征信’是指什么。”在上海外滩举办的“2015上海新金融年会”上,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也表达了困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放大催生了征信的“新业态”,这种“新业态”让像王晓蕾这样全程参与了央行征信中心设计和建设的征信老兵也开始看不懂了。

但在一线开拓业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大数据征信”依然拥有热情和信心,6月26日,京东正式对外宣布投资Zestfinance,这是一家用互联网大数据做征信的美国新创公司,双方成立了合资子公司,欲为京东金融业务提供征信支撑。

亲自操刀促成此次合作的大数据征信拥护者,京东金融战略发展部副总裁姚乃胜表示,“如果电商数据(做征信)都没用,那么什么数据有用?说电商数据不行的人怕是已经过时。”

追本溯源,基于银行借贷信息建立起来的个人征信中心,其初衷在于建立一个“放贷人之间的信息共享数据库”,原则上由放贷人上传所有借贷人的真实信用信息。但互联网企业所宣传的“大数据征信”早已不再是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征信”,其直接表现就是采集数据的范畴已经突破了“金融属性”,从仅收集真实借贷人的信息,延伸到未发生借贷的信息,如社交数据、电商数据等没有金融属性、缺乏验证性、弱关联的互联网大数据。

做银行做不了的事

人们早就领略过央行征信中心的威力,有时甚至不惜拆借高息贷款及时还清银行欠款,以免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黑名单中,影响以后诸如房贷等贷款的获得。

“新业态”下数据采集范围的扩大无疑将这种麻烦从金融领域带到整个网络生活中。尽管在2013年3月15日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中规定,未经同意,平台不得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但人们为了获得平台提供的服务往往轻易就“同意”了。

与此同时,征信机构“独立第三方”的边界也被模糊了。征信机构恪守的“数据从第三方来给第三方用”的绝对独立第三方原则,与民营机构数据的采集和使用都与自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腾讯征信用微信、QQ的社交数据,服务腾讯的放贷业务;芝麻征信使用的是阿里的电商数据,服务阿里的放贷业务。

互联网大数据做征信产品的机构无形中获取了某种权力,而由于“第三方原则”被模糊,对个人而言可能是获得更高征信分值成本的提高,个人享受的公平信用权利也面临风险。仍以芝麻信用分为例,随着芝麻分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非阿里系的业务中,如租车、旅游、办签证等等,而其来源数据却仍大多来自阿里系,这意味着个人为了提高芝麻分,必须在阿里体系的生态圈里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寻找更多支付宝还款记录良好、芝麻分高的人并成为好友。

监管者并非没有预见风险,但他们对互联网金融持包容态度的基础在于,互联网征信能够为中国的普惠金融做出贡献,做银行不做的事。这其中的含义是,监管层希望互联网金融能够将银行体系服务不到的中小微企业服务好,同时将央行征信系统中5亿没有覆盖到的人群的信用记录补齐。

倘若互联网征信不能做到这一点,甚至盯着央行征信系统里已有的2.9亿用户,和银行抢夺客户,而放弃服务小微企业、信用空白人群的努力。那么监管层的包容,对“新业态”的期望,也就了无意义了。

吴桐根据《IT时报》、未央网等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