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传统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传统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和谐文化的精神意蕴;其所具有的精神力量起到促进交往、美化环境和愉悦性情的作用。传统文化艺术使我们与社会有着天然的亲和性,自始至终地成为渲染文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领域,特别是在今天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将会产生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和谐社会;作用

一、传统文化艺术及其精神动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而丰富多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艺术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民族习俗、政治、经济、宗教乃至审美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艺术”这一词的演变,可以看出与劳动生产的关系密不可分。“艺”字原为“薮”,在我国甲骨文中,它是人类在种植的形象,象征着劳动技术。我国学者邓福星先生写道:“人的起源不仅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且使之成为必然。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从猿到人的转变看成是上述三个主要体系的进化――人类各部分器官和机体的日趋完善,心理机能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这些都是艺术发生的基本条件。一切精美的传统文化艺术品无不出自人类灵巧的双手;动听的歌声需要人的歌喉才能唱出,优美的舞姿也要靠人的肢体来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既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也就从根本上规定、制约着艺术作品的特征和基调。……”“科学充实提高了我们的知识生活,而艺术也同样充实提高了我们的感情生活”,唤醒了人类求美精神意识。如原始民族喜欢红色一类的强烈色调,山顶洞人在他们同伴的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穿孔也几乎都是红色,因为他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这是他们最初的求美精神意识的产生。也许红色引起的感情愉悦中积淀了人的想象和理解,或许原始人从红色想到了与他们生命攸关的火,或许想到了温暖的太阳,总之,这一切都促使了人类的求美精神意识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促进了人类精神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传统文化艺术品则是物化了的人的精神,其产生离不开人的精神活动。

首先,传统文化艺术是以人的社会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有了社会交往等强烈的心理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就产生了传统的文化艺术。

其次,传统文化艺术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与想象。由于人的情绪、情感等的推动,加上艺术丰富的想象,人们便把旧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了新的艺术形象。一切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现都是思维的结果,离不开入的精神活动,都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依赖于人的精神活动,一般是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及相互转化的结果。

从精神层次来说,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完成依赖于意识――潜意识――意识,这一点我们从原始初民的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出。他们通过对梦的表现与交流则导致了人类最早艺术的实现。如原始初民们几乎人人怕死,然而在梦中他们又“见”到死去的家人或熟人,于是醒后就造出一个“天堂”与“地狱”的世界,以及“图滕”艺术等,而这一认识的途径是在梦中,绝大多数是形象的梦,是潜意识的产物,梦态生活及对梦的分析导致了艺术的产生。尤其现代艺术创作则更与人的思维等精神活动不可分,一切创作都是精神活动的结果。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人类生活的涵盖面广泛。在世界文化历史的进程当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和谐文化的精神意蕴。

二、传统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在艺术活动中,传统文化艺术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祝愿,促进了群体间以及人们与先祖、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巩固了民间群体的稳定和发展。在艺术活动中,传统文化艺术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艺术包纳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宗教、伦理、道德、价值等全部精神文化和生产劳作等物质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是依赖民众生活而发生和存在的,依靠群体的齐心协力来维系生存和发展,使民众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和频繁,同时,也使传统文化艺术更为广泛和普及。

人类有史以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创造的各种传统文化艺术,并不存在先进和落后,而只有文化观念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美学观念的区别。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统一的整体意识和求全美满的美学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都遵循着一个本质的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以人的感情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在传统文化艺术的题材和构成形式上都表露出那种善始善终的处世哲学和精神力量。

从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贯穿着一个关切人文、人道的优良传统。“天道远,人道迩”;“观乎人文,以化成万物”,便是其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由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淑世情怀,更是弥漫到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各个角落。在传统文化艺术之中,淑世情怀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精神基调,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传承赓续、历久不绝。中华民族素有关切人文、和谐自然传统,这种传统自然也就渗透到了传统文化艺术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艺术以其无所不在的特有形式,为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拓展,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和思路。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比如,传统文化艺术对乐观自信这一精神基调的塑造与传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生活的乐观认同,一是对未来前景的信心。像传统节庆文化艺术活动中有歌有舞,人们舞龙跑船,的确可以尽情地宣泄自己的乐观激情,同时又营造出一种红红火火充满希望的氛围,充分表现出了乐观自信的精神基调。

众所周知,在传统文化艺术中和谐与对称乃是美的基本原则,也可以说是人类对世间之美的规律性总结和把握。传统文化艺术十分注意凸现和谐观念,讲究对称意识,从而在潜移默化和日积月累中,将其标识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所谓和谐,乃是指“配合的适当和匀称”。而在中国古代,和谐主要也是指天人之间的和谐,即在自然与人之间追求一种最佳的结合和协调,从而保证自然与人之间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包含科学合理的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中国人对安宁幸福的向往。不仅表明了人们对于未来的希望和理想,又以寓意的方式表征着人们改变生活环境的艰苦努力和征服困难的伟大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传统文化艺术除了给人的心理上的享受外,更兼顾了精神的营养。在其艺术中往往不言而喻地透露出人们对安定、和谐、康富生活的期盼。就传统文化艺术本身而言,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生活在基础和底层的、最广大民众的生活、世俗化了的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而且是一种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审美心理、图式语汇以及艺术标准的延续与发展。传统文化艺术从远古至今天,无论社会发生多大的变革,它还是最多地保存了母体的精神生产与精神活动的基因。在传统文化艺术中,我们可以更为鲜明地感受到原始艺术继承下来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图式语汇以及粗犷的艺术标准,传统文化艺术使我们与社会有着天然的亲和性,自始至终地成为渲染文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并越来越显示其诱人的精神魅力。传统文化艺术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促进交往、美化环境和愉悦性情的作用也已越来越为重要,特别是在今天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将会产生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