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与地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与地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文化要往前走,城市建筑要在文化上有自己的路。真正好的地标建筑会让国人明确感受到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放眼当下,北京CBD地标建筑正在涌现更多属于未来的地标建筑,由马岩松设计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就是一例。

地标的内涵

生为地标,既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有国际化的视觉,又要有本土的精神,这样的社会建筑才能成为当前时代的中国地标建筑。

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脉络中,“认同感”意味着“与特殊环境为友”。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建筑能够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功能了。建筑应当是环境中的协调者,更应能够提升城市的建筑文化水平,使城市居民产生自豪感与归属感。同时,地标性建筑应该能够拉动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后期商业运营的发展,整合配置产业资源,聚集金融、电子、人流、信息等社会资源,在区域周边衍生出一系列的配套产业需求,可扩大消费、安置人员就业,从而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整体上促进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增长。长远而言,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建筑催生的不应当是无数的调侃和讽刺,而应当是一种愉悦的感受。因为一座地标性建筑,有时承载起的意义超乎世人所想,不仅为地域注入新活力,还为世人传承文化与记忆。

地标的生命力

对于建筑的评价,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地域差异,也有时空差异。但总的来说,都没有脱离当地历史、脱离人文环境,否则最终只能成为一处碍眼的存在。地标的生命力可以超出本身的建筑属性衰败,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多是从一定的人文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因而才在历史长河中能够得以传承,继而成为地标。

地标的生命力与高度或形状无关,天安门生为地标既不是造型出众,更不是高度的因素。优秀的建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和群体合拍的作品,比如外滩的建筑群,形成了一个整体美;二是带有一个城市节点要求的作品,需要更形象化或更独特,但这样的作品在这个城市中需求是极少的。城市的基本格局不可能全部由特型建筑形成,对一个城市来说,标志建筑只能出现在一两个结点上。结点建筑如果是城市的需求,那它会成为这个城市的地标;如果不是,那它就会成为一个异类,和这个城市是不合拍的。所以地标,应该是一个民族在“此时此地”人文精神的空间体现,让人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共鸣;同时,也是超越时空的空间载体,成为后人看到活生生的历史、感受历史的符号。

地标的代言者

与城市关联的词汇曾经一度集中在“经济增长”、“工业发展”等和经济发展相关的短语中。站在人和生活的角度去看城市,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魅力,最重要的标准是,人们在当地文化历史背景下,对空间是否感觉舒适惬意。建筑是城市的元素,城市是为人而建的 。

地标可以说是城市的代言者,能够代言地标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建筑多少都是对自然的破坏,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破坏程度降到最小。”隈研吾如是说。而日本著名建筑师六角鬼丈则谈道:“针对不同的题目、不同的环境。我会想不同的办法来解决。回到设计的原点想问题会容易些,建筑师本来所要解决的就是自然和人的关系问题。”

众多的摩天大楼让中国城市发展正在走西方曼哈顿的工业文明模式,但从城市建筑文化层面,需要中国式的城市文明代言者。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呈现了一种创新的地标观念。中国的标志性建筑要做的,不该是纯粹追求高技术、新科技,更不应一味地争当第一,而应该依据当地当时的经济、技术、文化背景、现实需要来设计建筑。建筑物与人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一方面,建筑是人创造的,人对建筑物的兴建、维护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对人和周围的环境进行着改造。人对于建筑物的决定作用是显性和具体的,但建筑物对人的影响却是隐蔽而深远的。建筑物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是能动的东西,在不同建筑物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会产生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追求。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中国建筑时下的状况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社会状况的最好映射。建筑的本意是让人们容身,更舒服地居住,而不是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

在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设计师马岩松看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感觉,设计师头脑里面的一个价值和理想也是一种感觉,从最早的规划、设计,一直贯穿到今天建成的城市。未来的理想是什么,其实每个人也有自己心里的想法,这个就是未来城市有灵魂的根本。如何把建筑、自然和人跟自然的这种情感联系在一起,在现代城市体现出来,在未来现代的中国建筑能体现出来,应该是一个中国城市化进程新的方向。所以,马岩松在朝阳公园做中央公园广场这座建筑,是试图跟自然联系起来而不是分开,想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