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措并举“搞定”习作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措并举“搞定”习作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尝试梯度训练、搭建平台、模仿起步、勤思勤写的策略,并且提倡大量阅读、广泛积累,努力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惧心理。

[关键词]习作教学;多措并举;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80-02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有的人说起来滔滔不绝、条分缕析、头头是道,可是让他下笔成文,却不知从何处入手。尤其是小学生,提起作文他们就头疼,写不出,写不好……各种问题不一而全。究其源头,还是方法没掌握好的问题。

一、乐写――建一个台阶

(一)对低年级学生也要进行写作教学

好多教师认为,作文不是中高年级的事吗?其实不然,低年级才是作文教学的起点。有经验的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中就重视这方面的练习,例如回答问题时强调学生说话完整,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话要具体。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是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就是一个好的训练素材。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教学时可以从图画入手,让学生结合图来进行想象说话。比如,教学《识字8》(鸟类篇),在出示鸟的图画后,让学生想象:杜鹃(在哪里);杜鹃(在哪里)(干什么);(怎样的)杜鹃(在哪里)(干什么)。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说话练习,这样的教学非常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巧妙地设计了一组练习,呈梯度上升的层次,既让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来,也照顾到一些拔尖的学生。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思考的习惯,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学生说话就会完整、具体。

(二)起步作文应放低要求

中年级开始的作文教学,应从片(句)段开始。根据学生的水平,提出不同的标准,让学生围绕着某个话题说,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再动笔写。没有字数要求,只要把事情说清、句子说通顺即可。学生乐意完成这样简单的“作文”,写完以后也不用教师大包大揽地批改,可先让学生和同桌在小组里相互读一读,在读的基础上,一些小问题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这样既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批改时间,又让学生参与修改作文的过程,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在尝到了写作带来的成就感之后,自然会对写作充满向往。

作文起步阶段,教师应突出说的教学,说之后再接着写。让学生充分地读,其实也是开口说,淡化作文是写出来的,从意识上让学生接受这个新事物。

二、趣写――搭一个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一)体验是最好的素材

我们知道,对于经历过的事情、有感触的事情,学生写起来会游刃有余。那么,在写作的时候,教师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和感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比如,写一次做菜的经历,在写作前一周,我就要求学生利用周末跟父母去菜场体验一次买菜(最好是自己买),并且亲历一次做菜的过程。这之后写出来的文章,让我读到了他们在买菜、做菜时的所思所想,这比教师的指导实用得多。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触摸到了写作的真谛,那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唯有如此,文字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二)活动是源头的活水

现在的学生很“宅”,安全重于泰山,在这条“高压线”下,教师都不敢让学生“动”起来。一味地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能期待他们有丰富的体验吗?当然不行。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春秋两季,学校总是协同相关部门,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去爬爬山、逛逛老街,在凤凰湖畔走走、在湖边的草地上坐坐。我发现,闪耀着汗滴的学生,眸子特别闪亮,那r的他们才是最开心的。回来以后,让学生写下游玩的见闻和感受,他们的文字真实而不平淡,内容也变得丰实起来了,字里行间洋溢着欢乐。

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他们可以自己去触摸、感受美好的事物,写起作文来就有了源头活水,也就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三、仿写――借一支“神笔”

求知的过程,先是模仿,才是创造,写作也是如此。课文就是最好的作文参考书,让学生从课堂中体会“怎么写”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做到“知其所以然”,既读懂了课文,也方便了写作。

(一)句式练习

比如,教学“有的……有的……有的……”这个句式时,教师可以在读熟课文的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大课间活动(或者其他方面)。在说话练习中,学生就知道怎样把几种活动用这样的句式有机联系起来。教学“首先……接着……再……然后……”这个句式时,教师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做过的一件事情,学生会发现,用了这些词语,事情就能说得非常有条理。

(二)片段训练

中年段最常见的是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句段,在读了之后让他们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引导他们找出中心句,进而发现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什么。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先总后分”或者“先分后总”的构段方式说话,可以教师准备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定话题。在说的基础上学生再写,那就有模有样了。

(三)谋篇布局

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在“大黑骡子杀与不杀”这个问题上经历的波折,抓住人物的语言,特别是提示语,感受爱大黑骡子、更爱红军战士的品质,课文就是利用“一波三折”的写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了。我告诉学生一个朴素的道理“写文章离不开折腾”。我让学生说说做番茄炒蛋时,会遇到哪些“波折”,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磕蛋的时候蛋壳掉碗里了”“油锅里的油溅出来了”“蛋炒糊了”等。我随即问了一句:“那能不能把这些波折都写上?”学生马上纠正:“不能,那样太不真实了。”“是啊,哪有这样‘衰’的人呢,倒霉事都摊上了。”在师生的对话里,学生知道了如何在写作中巧妙运用“一波三折”的写法。

四、善写――塑一把“钥匙”

写作离不开兴趣,离不开模仿,更离不开一颗敏感的心。写作的技巧是可以学到的,但还需要学生留心观察、反复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感受。

(一)观察要留心

每个人的观察力是有差异的,但毫无疑问,观察力也是可以培养的。比如,教师在活动之前提醒学生要观察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在交流中指导学生完善观察到的内容,尤其要帮学生理清观察顺序,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写作。

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我让大家去了解福楼拜教导莫泊桑如何写作――“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观察就是要写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与众不同才是好文章的不二法宝。唯有细心,方能观察到别人没有留心的事物;唯有细腻,才能触动别人的心灵。

(二)坚持写日记

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用文字诠释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内心的感受。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坚持写,总会收获精彩。

日记切入点要写,但不必写得“轰轰烈烈”,只要“小打小闹”,在真实处做文章,细微处显真功,同样也能写出精彩。

(三)讲评中提升

作文完成以后,教师要重视修改、重视讲评。讲评也不用“大包大揽”,更要发挥学生互评的作用,让学生同桌评、小组评,群策群力地参与整个评改过程。 “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到了高年级,尤其要注意让学生来评改作文,一来可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其他同学的习作,二来通过评作文,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好的作文,怎样写好作文。这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五、阅读――挖一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好作文,广泛的阅读和积累也是十分必要的。阅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因为阅读,我们走近了自然,走进了伟大的心灵,走进了自我。

(一)营造氛围,让书香弥漫校园

读书活动需要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环境,因此,优化环境,让校园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可以让墙壁“说话”:在教室外布置“推荐书目”“新书介绍”“师生读书感言”;楼梯墙面上布置“读书名言”“名人读书故事”“读书横幅标语”。我们新建了一个电子阅览室;与新华书店联合打造了“诚信书屋”(“梧桐书屋”),每天中午和下午文体活动时间向全体学生开放。我们还灌输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让他们一边阅览,一边摘录,做到日有所记。

(二)开展活动,让书籍陪伴学生

我校每天开展晨诵午读,共享阅读的幸福。晨诵:在玲珑的晨光里,在优美的诗歌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歌,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书声琅琅,诗意浓浓。午读:在广播发出“读书丰富人生,阅读点亮生命,走进阅读时光,共享读书快乐”的阅读提示后,学生在教室里捧出喜爱的图书,伴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开始轻松、快乐地阅读。

我还邀请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秦文君、晓玲叮当走进校园,让学生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学生沐浴书香,有了不同层次的体验和收获,书籍的营养必将润泽他们的整个生命。

大量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打开了他们写作的思路。我们发现,善于写作的学生,都是喜欢阅读的人,读着读着,就会为文中的主人公或喜或悲;就会感慨于作者笔下的丰富世界;就会惊叹于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当学生学会了思考,写作才会成为他们的一个习惯,他们才会有用笔倾吐的冲动,“灵感”也会随着积淀而迸发出来。

总之,为了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了梯度训练、搭建平台、模仿起步、勤思勤写的策略,并且提倡大量阅读、广泛积累,努力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惧心理,从而使他们喜欢上写作。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