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态及审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态及审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陶艺诞生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社会进步和工业文明高速度、快节奏地向前发展,竞争意识加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渴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现代陶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不仅仅发挥陶瓷传统的实用性,更可以带给受众精神的愉悦,让他们单调的生活多一丝色彩和幸福感。现代陶艺在不断更新求变的前提下,以开放性和建设性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其内在的张力、自然粗犷的艺术风格、具象或非具象性的形式美感,是人们远离繁华喧嚣,回归自然的最好方式之一。

一、现代陶艺本质特征

现代陶艺,一般也称之为“陶艺”。现代陶瓷艺术,不同于以前,蕴含着现代人的审美和情感需要。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几千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这个过程中,陶艺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自身体系,牢牢地屹立在文化艺术的宫殿中,熠熠生辉。说它现代,是因为在之前的基础上,我们要推陈出新,创造出当下这个时代的陶艺文化,要求它要与这个时代的背景、文化、潮流相吻合,这样才能开辟出它的另一番繁华景象。

传统的陶瓷可能偏向于它的实用性,比如用来盛放东西,或做做低端的装饰。工匠在做好了陶瓷的原型之后,放入炉窑中简单地加热至相应的温度,陶瓷就出来了。但是这样的作品充其量也就是个”半成品 ”。而现代陶瓷就不一样了,它着重强调的就是它的精神属性,以半成品的形式很难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它需要在艺术家烧制前进行大量的创作、修饰、设计工作,试图制作出能陶冶情操、表达思想、表现心理意识的艺术品。当然,它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也是一大亮点,令传统陶艺望尘莫及。正是因为它的表现力强,所以艺术家常常在陶瓷作品中针砭时弊,表达自己的若干看法,具有批判现实的功能。

现代陶艺是当代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陶艺家既可以在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当代社会环境中出现的种种事件进行批判、引导,以求引起观者共鸣,促使大众进行反思。总之,现代陶艺就是把创作者的感情承载在陶土中,是一种变相的与大众交流的形式。其创作和欣赏的本质特征,是人性、泥性、水性、火性的自然有机融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恰恰是现代陶艺的灵魂。

二、现代陶艺材质语言形态

现代陶艺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充分利用陶土、水、火这些材料。陶艺家始终有意识地利用材质的各种语言形态,力图发挥现代陶艺极限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性

我们都清楚,陶瓷的原料主要就是陶土、水、火。这些原料是纯天然的,具有环保的意义。因此,在当今这个工业化时代,现代陶瓷就更容易被大众所认可。除了陶土之外,一些工业废料,如工业粉煤灰、高岭矿尾沙也都是很好的材料,能够变废为宝,变腐朽为神奇。

(二)可塑性

我们知道,经过陶艺家的自由、随性的加工,同样的陶土可以创作出完全不同风格、颜色、款式的作品,这就源于陶瓷的可塑性。陶艺家在创作一个作品前要对自己想要的作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是要婀娜多姿,还是时尚前卫;是要凌乱美,还是对称的协调;是要小众化的狂野,还是中规中矩的常态;是要古朴、自然,还是浓妆艳抹。经过适当的手法和构思,这些都是可以达到的。然后选材,搭配材料,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题还是如何构思,这对陶艺家灵活掌控作品效果和作品在脑海中呈现的能力就有要求了。其实,设计的精髓就在于此,也是作品的灵魂之所在。往往作品的秉性就体现在陶艺家如何拿捏它的可塑性上面了。

(三)稳定性

现代陶艺经火烧成后性质发生了变化,形状永久固定,变得坚硬。陶瓷外表的釉层是十分坚硬的,就像牙齿外面的牙釉质。有了这层保护膜,水就渗不进去。此外,它还有防辐射、耐腐蚀、耐热、耐风化等特性。这些性质可以使得陶瓷存放很久的时间,利于收藏和装饰,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看上去还是那么鲜艳,摸上去依然光滑如初。

(四)文化性

现代陶艺具有精神层面属性,可以反映的内容很多。当然,也可以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这样的陶瓷作品,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也是一种继承和发扬,有助于让更多人知道本土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具有相当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有的本地传说和本地独有的故事也可以通过陶瓷艺术来呈现并传播出去。当然,通过“走出去”,其他地方的文化精髓我们也可以学习、归纳和借鉴,从而达到古代文化现代化,区域文化全国化。

(五)时代性

一个时代会有它相应的独特审美标准和样式,现代陶瓷也是如此,也在不断出新以便满足人们的需求。其设计体现人性审美需求,表现形式与内容更多地融入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气息和国际化艺术的多元思想,具有这个时代的印记和标记。通过长期不断的调整,陶瓷文化得到了自身积淀和发展,慢慢地经历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丰富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现代艺术里面的内容和外在的样式、风格因此得到延续和发展。这是历史趋势向前的发展使然,也是陶瓷艺术演变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轨迹。

三、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态

陶瓷艺术美或体现在独特的构思上面,或体现在五颜六色的色彩配比上面,或在描素的内容里面,当然,也可以体现在陶艺的肌理语言形态方面。不可否认,肌理效果的表达帮助陶瓷艺术更好地介入现代生活,丰富了陶艺的表现方式,更好地服务于现代陶瓷。肌理效果和形状体态,可以在制作时通过压印、刻划、手捏等方式轻易地制作。所以,有经验的陶艺家总是能在纹理烧制前,控制泥料的组成成分、颗粒的粗细和放入金属氧化物的不同,轻而易举地完成调整,已期达到理想效果,产生粗细、疏密、交叉、韵律、连续、重叠、错综的肌理美感。要是经验不足的工匠师傅,烧出来的陶瓷质感会不佳,以及会发生一些异样的肌理变化,像龟裂、气泡、粗糙、挤压等。所以,肌理语言的运用恰当与否很有学问,直接关系到陶瓷艺术的成就和审美特征。

所谓肌理,词典上释义为皮肤的纹理。在陶瓷装饰上则被认为是陶艺家运用物质材料质感在造型上留下的操作痕迹。在运用肌理语言形态方面,还有其原则性。首先,陶艺家们更多关注的是陶瓷的质地个性。质地的好坏很难与材料的粗细、优劣构成必然关系,但和陶艺家们经验与技巧却有紧密相连。同时,肌理效果的好坏与技巧也有内在联系,这里就不详细解释。此外,肌理效果在彩妆里面也有很大的运用,会随着挤压、手捏、刻画等改变出炉的颜色效果,力求达到肌理效果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掌握这种技艺,可以更加灵活多维地丰富肌理语言环境,并且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陶瓷艺术的视觉盛宴。

现代陶艺使用的物质媒材都源自大自然,如土、水、火等,在我们生活中都是最常见的。其中最有灵性的就是陶艺家的构思,加上与釉料的完美结合,在火的加工下,完成绚丽的碰撞。陶艺家可以把天马行空的意象具体化,自由飞翔般表现在陶瓷釉面上,最终将对泥与火的理解,运用在材质创作的各种痕迹和肌理中,并通过高温火的作用,体现主体精神创造和再现物质性记录活动的全过程,产生艺术之美。

陶艺制品没有了釉色将黯然无光,变得无比的单调和突兀。陶瓷制品带给人们的美感是不可替代的,光滑的质地,独特的肌理,当然最为良好的视觉感受还离不开陶艺的另一方面――釉色的丰富性,即釉色美。首先,一个作品的感染力,还是来自直观的视觉感受。陶艺家熟练运用各种的釉来修饰釉面,真如鬼斧神工般的神奇。加上火的作用,在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斑驳、裂纹、开片的效果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令人叹为观止。单是釉就多种多样,常见的像裂纹釉、无光釉、颜色釉、透明釉以及釉上、釉下的彩料装饰。各种原料的运用,创造出了符合人们要求的陶艺佳品。

四、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式要素

我们上面说了,陶艺就是运用土、水、火这些最原始的材料制作出来的高雅艺术。制作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陶艺家。陶艺家可以灵活运用肌理语言的形式要素,能够改变肌理的形态,控制图案的节奏、韵律和对称。同样是那些土、那些釉、那些金属氧化物,运用不同的手法技能就是能形成不同的点、线、面,线条之间的对比、节奏和均衡。当然,这些具体的搭配和运用,还得根据作品的主题来确定。当作品表达的是柔和、缓慢的主题时,这个时候就形成对称和均衡的状态,用疏密差异大或太强烈的对比都不太适合。一般这种情况下,人的情绪波动变化都比较大,比较紧张。这和色彩上的色差是一个道理。不规则的图案就给人一种动荡、不安、活跃、神秘,反正就是非常态的感觉。陶艺家正是运用这个原理,得心应手地制作各式各样的富有美感的作品。

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态,不仅是传达现代陶艺理念的逻辑工具,还是现代陶艺理念美丽的化身。现代陶艺作品表达和所使用的肌理语言形态符号,不仅在传递着某种超越陶艺物象功能本身的信息,更传递着某种在话语之外的声音。不同的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态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其间蕴含的理念魅力和主体自由精神的创造力量。

结语

“美就是生活――使人想起生活”,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述艺术美时的一句名言。所有的一切艺术活动都是以实物为载体,艺术家以受众为主体对象,运用陶瓷这一载体,注入自己的个性、思想、情感、看法,传递给受众,唤醒受众的精神共鸣,给予受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震撼,或心灵的抚慰。现代陶艺已逐渐走出传统陶艺的局限,用现代审美的手段为现代人提供“感情和思想的魔力”,又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去创造”人类灵魂的微笑”。

现代陶艺也是一样的,正在不断创新,结合这个时代的潮流观念和特有的科技技巧。它更为注重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从而使陶艺创作成为了一门真正的艺术,艺术风格也正向多元化发展。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现代陶艺这种艺术价值追求的转化表现形式,远比传统陶艺要自由得多,也必将给陶瓷装饰艺术领域,带来更为丰富的美感和表现力,产生更大的辉煌,从而达到迎合受众的精神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迪安.关于中国现代陶艺的思考[J].美术文献. 1997(10).

2.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85.

3.朱建安、杨新华.论肌理在陶瓷装饰中的美感[J].佛山陶瓷.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