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科学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科学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已被实践证明高效多益的学习方式。本文以多年教学实践和探索为基础,从多方面探究如何科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一重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细节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我们应在学科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更新教学观念

1.教学目标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传统以理论学习为主导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教学目标不仅仅包括“学懂”目标,更包括“会学”目标和“学会”目标。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拓宽学生思路和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分工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收集、积累、应用资料进行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柔性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教学是“教”与“学”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视教学为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决不能再将教学过程当成一个教师单向训练学生、控制学生的过程。很多学生之“所长”正是教师之“所短”,教师应该有勇气承认并学习学生之“所长”,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面对和探讨新问题,形成师生思维互启、能力互长的教学环境。

3.教师的重要作用是:辅助、引导和提升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此,我们首先应该纠正:教师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只有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潜力。教师应明确其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是辅助、引导和提升。

二、明确教学角色

1.教师是“帮助者”和“指导者”

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运用其丰富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在学生苦思冥想之际,“点到为止”地给予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思路明朗起来并鼓励其勇敢地表达出来;或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及时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顺势利导,使学生渐渐成熟起来。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师是“传授者”

提倡“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取缔知识的传授过程。我们要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否则,抛开基础知识、基本原则、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去谈“研究”只是浪费时间而已。认真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应有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被打破。

3.教师是“组织者”

我们提倡创设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但仍应保证课堂的有序性,而教师就是课堂的组织协调者。教师在课前仍应做好备课工作,对本堂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应该胸有成竹。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应,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适当调整教学程序。这就是说,“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备课工作要既严谨又有一定弹性。

三、优化教学模式

1.创设便于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的课堂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程序对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影响很大。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我们常用一种“直线式”的思维来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以《管理学》课程中“各级管理者的职能”知识点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直接把各级管理者的职能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理解、记忆。这种课堂教学程序显然不利于学生思考研究,学生常常不经过思考过程就被动地去接受某知识,并且努力去记忆准备考试,考完试相关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但如果教师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结果就会不同。如:先举个恰当的管理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未知答案的状态下一般较容易进入思考状态,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来下结论,教师在最后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这样的教学程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形成系统化、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教师若总是抱着旧教材不放,不仅影响学生的质量,而且难免有教学模式化的倾向。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过程,这也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在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选择、重组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与时代同步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3.构建多元化的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灵活多变,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如:同样是案例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根据案例大小、案例作用、学生需求、教学进度安排等以多种形式灵活组织,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细节

1.综合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序但又充满弹性的过程,同样也要求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以《管理学》课程为例,适用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演绎启发法、案例教学法、引例法、简单介绍重点讲解法、练习法、情景模拟法、参观法、实践法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特点、学生心理需求等,综合、灵活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2.留意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会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产生微妙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效果。教师应持以认真的教学态度,以“文明、大方、生动、形象、逻辑清晰、表达清楚”作为自我修炼教学语言功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情景恰当、适时、自然地变换语气和语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言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已被实践证明高效多益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能力,并布置“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于课后完成,通过课堂内外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思考――研究――讨论――再思考――再研究……”的循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基金(GB-K-09-21);福建工程学院教学科学规划基金(GB-A-09-03);福建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教育科学规划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