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其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其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严重,重视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上功利主义蔓延、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合理。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培养感恩意识的合力;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感恩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意识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前言

感恩意识是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1]。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无论对大学生个人、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感恩意识,就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和来自社会的关怀,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懂得感恩的人,才能体会自身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社会关怀,才会自觉服务社会,建设社会,树立起维护社会形象和为社会建设改造职责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严重,重视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2]。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湖南农业大学本科生中通过随机抽样,发放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为96.2%。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的对策。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一)感恩意识缺失情况较为普遍。

在调查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要求过多,却未想过怎么付出。大家都感觉到了加强感恩意识的重要性,72%的人认为应该从小就抓起,14%的人认为应该在学校里开展感恩课程。社会上也频频出现大学生缺失感恩意识的事件:沈阳有一位王儒臣老人,节衣缩食13年出资数万元赞助4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大学生。他们不给老人写信,也没来看过老人,如今老人双目失明卧病在床[3]。深圳歌手丛飞用义演所得的300多万元钱,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自己却因晚期胃癌,欠下了17万元的债,患病住院后,曾受他资助的现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4]。

(二)对父母、老师缺失感恩意识的情况日益严重。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调查中,“是否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64.29%的人知道,35.71%的人不知道。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父母的爱,生育我们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将我们养大;养育我们的父亲,用宽厚的肩膀将我们高高地托起。为什么连父母生日还有这么多人不知道呢?尤其近年来,一些大学生不顾家庭的生活困难,超前消费,盲目攀比,享受贷款买高档手机,欠着学费穿名牌,丝毫不体量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对父母无感恩之心。尊师重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大学生见了老师擦肩而过,招呼也不会打一个,如同陌路人。

(三)对社会缺乏起码的感恩意识。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让资助者寒心,于2007年被取消了再次受助的资格[5]。在调查中,有51%的学生认为周围的人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言谢。很多大学生一味地埋怨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关注的是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话题却很少涉及。一些大学生为了虚荣心,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的情况;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就溜之大吉,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在单位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学成后却毁约不回单位工作。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欠缺都对此负有责任。

(一)社会上功利主义蔓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受市场经济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遭受到极大冲击,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在这“规范真空”时期,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迷茫。社会上,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在各个领域中肆无忌惮地蔓延。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渐趋功利,由此导致感恩意识日趋弱化,出现了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缺乏集体观念和同情心,自私自利,不讲信誉等现象。

(二)家庭教育不当。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存在误区,他们重视的是子女的智力发展,希望子女的学习成绩好,却忽视了对子女进行做人的教育。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从小就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了当前不少大学生不会感恩、忘恩,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要别人爱自己,却不懂得关心别人。

(三)学校教育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虽然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是以智育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杆来衡量学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学校把道德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工作,忽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即便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升学、就业为主导的功利取向仍然盛行,重智轻德、分数至上,这样塑造出来的学生自然没有什么感恩意识。当前高校也在抓思想政治教育,但其中缺少包括感恩意识培养在内的伦理道德教育。在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感恩教育不感兴趣,认为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根本拒绝上这种课,拒绝参加这种活动。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缺陷。

四、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感恩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我们虽然不可能变成完人,但常怀感恩之心,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美丽,更加充实。而感恩意识是需要学习,需要培育的。培养感恩意识有助于个体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一个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人,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也必定会对社会心存感激,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群体中的忘恩负义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

面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找出合理地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方式更是刻不容缓。

(一)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如“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思想。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感恩意识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感恩意识的培养提供深厚的土壤。在高校,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课堂教育和行为训练,把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等这些传统美德放在日常教育和行为规范中,加大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力度。高校可以通过感恩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电影展等多种活动方式,营造感恩教育的大氛围,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树立饮水思源的感恩意识。

(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培养感恩意识的合力。

恩情是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纽带,小到个人之间,中到家庭、群体之间,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家庭教育是人生中的第一个教育历程,许多人格、观念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父母自身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很大,诸如对子女溺爱,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居高临下将自己意志强加给子女,等等,这些言行都会消弱子女的感恩意识。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既要关爱子女,又要让子女正确地理解这份爱;父母要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为子女树立感恩的好榜样。高校的感恩教育应结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6]。学校应努力寻求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措施和方法,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创造感恩情境,将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在社会上,政府和媒体需要大力宣传感恩意识,尽可能创造各种渠道和机会,让大学生践行感恩意识。

(三)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感恩意识。

大学生应该多参与感恩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他人的恩情,形成直接、真实而有震撼力的影响。感恩实践活动可围绕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展开。关心体贴父母,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主动帮助老师,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珍惜身边的同学及朋友,不忘别人的帮助,不因自己的任性给他们造成伤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着力培养感恩意识。高校还可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开展回馈社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7]。另外,可以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施恩与回报的关系和快乐。感恩教育的内容不应是抽象的、枯燥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恩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感恩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发现这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这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恩惠,并对其心存感恩。

参考文献:

[1]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1.

[2]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3]他们为何忘掉恩人.中国青年报,1999-4-29.

[4]梁勤儒等.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J].青年研究,2006,(2):8.

[5]受助不感恩,资助者寒心,襄樊5名贫困生受助资格被取消.楚天都市报,2007-8-22.

[6]梁勤儒,王燕芳,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98.

[7]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