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国东盟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本文研究和分析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互补性,并为双方更好的贸易合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中国和东盟为了能顺应趋势,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正式建成。世界银行研究分析了贸易互补性对区域贸易重要性,表明比较成功的区域贸易通常贸易互补性较强。CAFTA的建立提高了双方的贸易稳定性和市场上的互补性,但是中国和东盟如何开展相互贸易实现双惠,研究双方贸易互补性是关键的一步。

据海关统计,201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4000.9亿美元,增长了10.3%,高于同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增长幅度,且中国与东盟贸易值占中国贸易总值的10.3%。目前,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CAFTA是基于双方贸易互补性而建立的,随着自贸区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频繁,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和东盟贸易互补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基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形成产业间贸易互补。东盟能源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是世界上能源矿产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时期,对于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的需求逐年增加且其供给无法满足需求,这些资源依赖大量的进口。而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的石油、天然气每年都会向外出口,东盟的能源等资源具有向中国出口的可能性,双方在能源矿产方面显示出了很强的互补性。

国家地理位置的差异,决定了双方气候的差异,经济作物种类和产量的差异。东盟国家主要处于热带、亚热带,盛产热带经济作物,尤其为橡胶。橡胶是东南亚主要出口商品,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是天然橡胶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中国是制造大国,特别是塑料制成品、橡胶制成品以及鞋帽伞等日常品制造大国。因此,中国当之无愧是橡胶的消费大国。虽然海南、云南、广东部分地区种植橡胶,但远不能满足中国制造的需求,因此中国是橡胶的进口大国,双方在经济作物上也具有互补性。

中国地缘辽阔,农产品种类繁多,也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决定了粮食供不应求,依赖于国外进口。东盟农产品以热带产品为主,作物品种单一,但是产量大。东盟的泰国、越南是重要的大米出口国,且两国发展农业的潜力很大。以温带气候为主的中国北部,盛产玉米,而东盟国家对于玉米饲料需求量大,中国、东盟粮食供求状况为双方粮食作物的贸易提供了可能性。此外,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差异下,中国东盟的蔬菜、水果也具有差异性,为了满足国民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双方在蔬菜、水果等贸易上也具有必要性。。

第二、基于产品差异性而形成的产业内贸易互补。20世纪以来,中国和东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产品需求呈现多样化,消费者偏好也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及劳动密集型国家产业转移,中国和东盟成为主要的转移地,大规模的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使中国和东盟形成规模经济。为了满足日益多样的消费者需求,产品逐渐差异化,在差异产品存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需求相似国家会产生产业内贸易。中国和东盟贸易开始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向基于差别化产品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转变。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双方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双方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出口东盟的商品结构情况是:2013年1月,中国向东盟进口的前3位商品为电子、矿物燃料、机械,而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前3位商品电子、机械、钢铁。从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电子和机械是双方进出口的主要商品。由于双方在同一产业中参与国际分工的侧重方面不同,双方的产品优势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形成了优势互补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例如在电子产品产业,东盟国家较早的形成了比较优势,中国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中国进口东盟的机电产品主要为电子元器件、零部件、配件等,而中国向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为整机制成品或者部分零件。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布局是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互补性的主要因素,中国和东盟地区都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跨国公司通过把相应的生产环节安排到中国、东盟等不同的国家,形成了其全球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双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表现在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许多是电子元器件类的产品,而这些产品都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到中国进行组装、加工成制成品后再出口。跨国公司的生产布局下,双方产业内贸易侧重点不同,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内的分工正在加强,由此带来的产业内贸易互补性的表现也越来越明显。

为了更好地实现双方的互补性,中国和东盟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中国东盟的贸易经济合作。首先,扩大中国进口资源型商品的来源国,分散风险,促进中国和东盟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其次,提高中国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产业内贸易中,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改善出口商品结构,避免出现同质产品竞争,实现双方双赢。再次,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海外投资,特别是对于东盟的投资,更好地利用东盟本地的资源,通过投资来带动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以上,中国和东盟贸易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无论是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还是制造业加工的产业内贸易都存在互补性,加之CAFTA的建立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双方可以通过调整贸易结构,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相信中国和东盟双方的贸易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娟、曾普胜.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研究[J].国际经济,2008,(09):24-26.

[2]张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D].安徽大学,2011.

[3]孙婧.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4]翟旭柯.中国和东盟对外贸易结构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D].西安财经大学,2011.

[5]潘青友.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07):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