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汉思维差异与语言表达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汉思维差异与语言表达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英汉思维差异为视角,从“尚象”和“尚思”、“情景交融”与“模拟自然”、文化词汇和意象以及称谓文化等四个方面,以笔者搜集到的一些不当翻译为语料,分析导致不当翻译的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4

关键词:不当翻译;文化;思维;英语;汉语

前言

翻译是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手段,传递的不仅是信息,也是文化。好的翻译必须正确恰当地处理原文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目前,对于常见不当翻译,进行句型语法和用词分析的比较多,如汪静(2009)、陈树培(2007)以及黄卫峰(2007)等。然而正如李建军(2010:03)所说“ 语言、文化与翻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交际既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文化。语言是交际的媒介,文化是交际的内涵”,故而分析不当翻译,还要着眼于深层的文化思维差异。笔者通过书籍、网络以等多种途径搜集了 一些不当翻译的例子,本文因篇幅有限,以其中的13 例为语料,以汉英思维差异为视角,对这些不当翻译进行分析,解释导致不当翻译的文化因素。

例 1: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不当译文:Wise people prepares for the worst; but foolish people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 (来自:《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改译: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

例2:老人反对有些年轻人的铺张浪费行为。

不当译文: The old oppose the behavior of extravagance of some of the young. (来自:《汉英时文翻译教程》)

改译:The old oppose the extravagance of some of the young.

例 3:有些时装设计师为了赶时髦,舍弃了优雅别致的式样,而一味追求袒胸露乳的奇装异服。

不当译文:In line with latest trends in fashion, a few dress designers have been sacrificing elegant styles to fancy dresses with audacity.

改译:In line with latest trends in fashion, a few dress designers have been sacrificing elegance to audacity. (来自: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例 4:男子汉气概是根据他是否能抵得住外来影响而判断的。

不当译文:Whether he is a true man is judged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resist the impact of the outside world. (来自:英汉对比抽象与具体10 百度文库)

改译:Manliness is judged according to one’s invulnerability to the impact of the outside world.

上述几例不当翻译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汉语中的具体形象词语,译成了对应的英语具体词语(例1中的wise people, foolish people,例 2 中的the behavior of extravagance以及其它几个例子中的下划线部分)。地道的英文是用相应的抽象名称来表达汉语里具体形象词汇所传递的信息。这是两种不同文化下,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正如包惠南((2001:26)所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周易》以‘观象制器’解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而西方文化秉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 “汉文化‘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具象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二、“情景交融”与“模拟自然”

在主观情理与客观物象的关系上,汉民族突出通过物象表现情理,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托物寄情、遗形写神。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有了,“为情而造文,要约而写真” 追求含蓄美,藏而不露。法国语言学家Granet曾这样评价汉语:“中国人所用之语言,是特别为‘绘画’而造的,不是为分类而造的,那是一种可以抒发感情,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而不是为了下定义或判断而设计的语言”(刘小枫,1990:206)

西方哲学历来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强调临摹和再现。亚里斯多德就主张美学的最高境界便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临摹”,(刘长林 1990:125)主客分离,临摹自然 “站在自然之外”欣赏自然( 刘长林, 中国系统思维:134)。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表达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美学特点,形成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因此表现在汉英语言的差异上就是华丽和简洁的差异。

例 5:这件事还有不少曲折呢!

不当译文:There are many windings in this matter. (来自:最易犯错的汉译英268例)

改译:There are many complications in this matter.

英语注重写实,而汉语注重华美,“曲折”如果译成“windings”,会让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习惯,其实这里讲的是这件事情很复杂,“complications”更符合英语的习惯。

例 6:青城山素有“幽甲天下”的美誉。它层峦叠嶂,峰峰竞秀,林海莽莽,四季葱茏,青翠欲滴,状如城郭,故名青城。它背靠岷山雪峰皑皑,朝观日出,夜览“神灯”,风光十分秀丽。

译文中的语法错误暂且不说,只看画线部分,便可知是生搬硬译的,有明显的汉语式英语的痕迹。汉语遗形写神、虚实交错,多用拟人,寓情于景,以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与完美。原文中画线部分均为拟人写法,但英语以客观细致描述自然为美的,所以画线部分按照汉语词汇对应翻译,使得译文失去文化内涵,生硬无味。英语应客观描述,化虚为实,化繁为简。

三、文化词汇和意象

历史的发展状况及生存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文化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形象产生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联想。反之,对于同一种现象,不同的民族有时会用很不相同的形象来表达。每种语言都有很多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词汇(culture-loaded words or expressions)或意象。这类词汇中,习语的比重很大。习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文化意象,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大自然、动植物、历史、典故等。

例 7:破釜沉舟

不当译文:shatter one’s pots and burn one’s boats.

改译:burn one’s boats. (来自:汉语时文翻译教程)

英汉语中都有类似的历史典故,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一个出自西方文化历史上的凯撒大帝,都是“毁船而背水一战”(burn one’s boat),文化背景刚好巧合。但是如果加上shatter one’s pots, 就不符合英语习惯,习于英语的人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或者想不到它和burn one’s boat 有什么关系。

例 8: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不当译文:约翰值得信赖,他不吃鱼,玩游戏。

改译:约翰忠诚正直,值得信赖。(来自:《英汉翻译方法与试笔》)

在英语中,“鱼“‘船”语汇丰富,这与岛国的捕鱼业和航海业密不可分。相传在罗马人入侵英国时,人们在星期五普遍吃鱼,只有极少数人不吃,以示对基督教和英皇的效忠。所以在英语中eat no fish 深含忠诚、值得信赖之意。

例 9:在中国,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

不当译文: In China, many parents long to see their son be a dragon someday.

改译:In China, many parents long to see their son succeed someday. (来自:最易犯错的汉译英268例)

这是dragon 这一意象在中西文化中内涵差异造成的。

例 10:干了一天的活后,他睡得像死猪一样。

不当译文:He slept like a dead pig after a day’s hard work.

改译:He slept like a log after a day’s hard work. (来自:《最易犯错的汉译英268例》)

例 11:生米做成了熟饭

不当译文: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

改译:The rice is cooked and it can’t be uncooked. (来自:《最易犯错的汉译英268例》)

中国对米有着特殊的感情,相关词汇也很丰富,稻子长成收割为稻谷,脱粒去壳后成为米,煮熟后成为饭,因此我们说吃饭而不是说吃米,但英语里只有一个rice , 生米叫rice , 熟饭也叫rice 因此西方人不能狗理解生米做成熟饭的深层含义,即那种“事已至此”的无奈。保留原来的意象,补充隐含的文化信息。

四、称谓文化的差异

“反观中国,其文化传统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重视纲常伦理和宗法观念,注重血缘关系,在亲属称谓上不仅有纵向的辈份区分,而且有横向的父母系、长幼年的细微规定。而在西方,兄弟姐妹中相互都是直呼其名,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对长辈(主要指非直系亲属长辈)也可如此;但在我国,兄弟姐妹长幼有序”(史鸿志,1999)。比如,在英语中,Cousin 不分父系母系,也不分年龄和性别,而在汉语中有“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和堂妹”等称谓,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多麻烦。如:德莱塞的名著 Sister Carrie 曾有人把它译成《嘉利姑娘》,使之成为《珍妮姑娘》的姐妹篇,到底姐姐还是妹妹?原型是德莱塞自己的妹妹,命运坎坷,结局悲惨,给年轻的德莱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总想把她写出来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由此可知书名中的Sister实际上是指作者的妹妹,现译为《嘉利妹妹》很是恰当。

例12:Tree cousins of the French President were also to receive diamonds.

不当译文:法国总统的三位表弟后来也接受了一些钻石。

改译:法国总统的三位远亲后来也接受了一些钻石。(来自:)

例13:…She did not share the same life as her brothers. She would have been good -looking , save for the impassive fixity of her face, bull-dog, as her brothers called it .

不当译文:…她过的是和哥哥们两样的生活,如果不是脸上令人生畏的冷冰冰的神色, 她看起来也很漂亮。真是个悍妇人! 哥哥们这样称呼她。

改译:…她过的日子和三个兄弟并不一样。若不是因为她脸上那种冷冰冰的呆板的表情,她本来应该是很标致的,她的兄弟们把他的这种表情说成是“恶狗”模样(吴建国,2001)。

结语

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媒介,交流和沟通信息的同时也是在传递文化,而翻译作为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手段。由于文化的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很多困境,甚至有些不可译的现象。翻译者面对的是两个或多个文化,在研究翻译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交流水平的时候,文化因素造成的翻译失误和不当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以现实存在的常见不当翻译为出发点,反观其这些翻译失误中折射出的文化无知和文化误读,旨在突破对翻译失误的表层语法和语言形式的分析,能更好地解析不当翻译产生的原因。但是文化差异纷繁多样,本文只是涉及到其中一部分。

刘小枫,中国文化特质[M]. 上海:三联书店,1990

史鸿志. 称谓的翻译与文化比较[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03): 87-91

汪静. 最易犯错的汉译英[M].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9

吴建国. 译德・ 译风・ 译笔―从一篇令人费解的译文谈起[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1(0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