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20世纪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心理学概念,对教育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教育心理学界又对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发展出学业求助理论、支架理论、互惠教学等。本文中笔者试图以实际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上述几种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误区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支架教学 学业求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持续影响了教育教学实践数十年,时至今日,维果茨基的这一理论历经经验与时间的证明愈发彰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并有机地渗透到当代教育理论中,对当代教育理念的重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指由独立解决问题来决定的世纪发展水平与借助成人指导或者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当代,教育学界对最近发展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而延伸拓展出新的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支架理论”、“文化理论”和“社会集体理论”。“支架”就是指一个虚席在独立工作时展示出来的解决难题的能力,与在他人帮助下或和较有经验的人合作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难题解决能力之间的距离,而这一距离的缩小有赖于“支架”。“文化”就是指一个成熟的概念是通过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的融合而成的。“社会”就是指个体的日常行为与历史发展中的社会活动的新形式之间的差距。
这几种典型的延伸概念启发了一批典型的教学新模式,如支架式教学、互惠式教学、合作性教学和情景教学。这些教学模式为教学开创了新路径,但同时,在实施和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对这些模式的了解及简单的看法。
1 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评估
在支架式教学中,一般地有教师充当使学习者穿越其最近发展区的支架。教师不能使任务变得更容易,但他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指导和建议以及一些经验。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把自己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忽视了“支架”的身份,对指导的过程有欠处理。
在起始阶段,为了促进儿童行为达到较高的潜在水平,教师需要提供大量的帮助,随着帮助水平的下降,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时教师就应当注意“移开支架”。比如说,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学习阅读时在认字理解上存在困难,那么教师就应该对其辅导认字,而到了高年级,儿童阅读的困难已不再是认字而转向深层的文意理解,而且学会了用字典、词典等学习辅助工具,那么教师就应当减少认字这方面的帮助,转向帮助儿童理解篇章,分析结构,品读语言。
从理论上来说,儿童能力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不成熟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那么,相应的,教师就应当多提供这方面的“支架”。比如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做关于生物方面的自主探究课题,10岁的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因此在实验分析阶段,教师应提供相应帮助。
此外,学生的起点不是一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是一个平面的范围,而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教师应当明确,学生不但有“知识与能力”的起点,还有“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起点等等。
2 关于学业求助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整合建构起来的自我调控学习理论就深受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影响。学业求助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学业求助分为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指在儿童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是请求他人代替完成,换言之,这种求助的目的是结果。工具性求助是指儿童借助他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的解决难题,也就是说,求助的目的是线索和提示性帮助。不言自明,执行性求助对于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他只是表面的帮助,并不能实际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中小学老师禁止的抄作业,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教师应当了解到,在没有其他途径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只要坚持思考为什么他人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分析他人的思路,也是可行的办法,这不同于纯粹的抄作业,也不纯粹是执行性的求助,对于这种求助行为,教师要理性对待,不能一棍子打死。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求助,然后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摆脱他所求助的思路或模式,引导学生对所探求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比如说高中生的写作训练,教师会给学生一些范文,分析它们的优劣之处,同时引导学生在参考的同时对题意产生自己的理解。
如何引导儿童寻求工具性求助也是教师在接受儿童求助时需要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教师需明确,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在思维中才能体会思维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求工具性求助。教师的帮助只能是引导是辅助,真正的思维过程还需学生自己经历,才能有正确而深刻的知识内化和建构。这也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因此,“脚手架”的作用方式就不一定局限在“讲”上,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指导学生“学”。
3 关于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支架”既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单方面的过程,即支架的提供者单独建构了支架并将其提供给新手使用;又可以被理解为双向的过程,即最你发展区是通过学习者与水平较高的合作者之间协商创造出来的。基于这种协商性的概念,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倾向于采用学生之间互惠的教学模式。
互惠式教学强调了社会交往和教学互动在学生技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在儿童和同伴的合作为彼此构建了脚手架。我们不否认儿童可以互相为支架,但是有些研究表明,成人对儿童的支架帮助更为有效。互惠式教学对认知发展相对作用较小,那么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是教师要考虑儿童的情感因素,学生之间的合作如果引发了一方对另一方的不满,那么这种“互惠”则不成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如何使互为脚手架的双方都感到成就感。其次是这种互惠比较适合在中高年级儿童的语言和文科教学之间展开,比如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对于英语对话场景的模仿。
参考文献
[1] 麻彦坤,叶浩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当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89-93.
[2] 袁平,刘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78-79.
[3] 李晓东,张炳松.成就目标、社会目标、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1.1:54-58,95-127.
[4] 王秀丽,刘金华.课堂环境与任务难度对学业求助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2.1:31-34.
[5] 袁薇薇,吴庆麟.互惠教学:情境教学与认知教学结合的典范[J].心理科学,2005.2:43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