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若干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若干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围绕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能力;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06-02

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其教学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实践教学组织者必须在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与创新,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发挥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立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多数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生产、科研领域从事工艺改进、技术更新、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地方工科院校学生群体特征和就业方向,应从以下四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体系:

1.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并了解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设计、加工、制造、检验、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等各个基本要素;学会科研领域中的理论验证、数据获取、形成报告等基本方法;掌握生产、科研中最基本的仪器设备操作流程、技术规范、加工手段和使用技巧。其能力特征主要集中在记忆理解层面和身体操作层面。

2.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基础上,能够针对生产、科研等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调研分析、数据处理、设计执行、归纳总结、阐述论点等。其能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既定计划任务的理解、执行、调整与完成的能力。

3.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大学阶段的教育不能过高强调学生在学习阶段所取得的应用性、创造性成果,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深入思考、大胆假设、敢于实践的创新行为习惯。

4.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与巩固的重要时期。因此,实践教学还必须承担起学生的品德与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规范教育的任务。在参与生产劳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生动的真实体验,使学生学会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待人诚信,团结协作;学会面对困难自我调解,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勇于面对挫折、坚持不懈的求实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二、构建扬长教育观下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传统实践教学在课程类别、层次、内容等方面,设置单一,讲求整体化教学,但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学习实践过程中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要树立扬长教育观,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一个在内容、形式、方式等方面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业务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等层面,建立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工程教育、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并做到实践与创新训练四年不断线。

2.建立多模块课程群。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相结合,为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群体提供合理的多模块的实践课程平台,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改革和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

3.实现课内外教学相结合。将传统的第一课堂如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及社会实际工作与活动中,做到一、二、三课堂相结合、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计划内与计划外相结合。加大实践课程平台的开放力度,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特长出发,在实践课程选择、项目选择、时间、场所等方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条件和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强化以真实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境体验,重视和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反思、批判能力培养,是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

1.努力创建自然真实的情境体验。脱离生产、科研、社会工作等实际的教学,无法培养出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组织者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社会有效资源,通过实习实训、情境模拟、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式,拓宽学生参与科研、生产及社会工作的渠道和机会,在真实或仿真的自然场景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问题,开展项目式、批判性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高级应用型人才重要的能力特征。创新来源于问题,来源于对现存模式的质疑、批判、改进。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并引入合适的实际问题或项目,吸引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产生深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在互相讨论、质疑、争辩、设计、加工、制作等一系列环节中,允许学生犯错,并通过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学生可以不断尝试、失败、接受反馈、敢于再尝试的实践教学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学习氛围。

3.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学生能力、范围、规模、师资等方面的变化,使得原有的、单一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已很适应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实践教学组织者要根据教学条件的变化,探索并实践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做到集中式与分散式教学相结合、调研式与顶岗式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等,在课程时间、实践场所、实践内容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规范管理。

四、建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效果考核体系

教学组织者应尽量从学生的特长、能力、潜力等不同角度对学生学习实践效果进行全方位的准确评价,使每一个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客观的、积极的考核结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与创新的内在动机。

1.改革传统单一的应试型考核模式。减少或淡化对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固定的程序化和操作层面上的考核,转以从学生的思维、创意、方法和效果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考核内容、标准、方式等方面,注重学生的提高与改进评价。

2.改进单一的成绩分布模式。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让每位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客观、真实的评价。让成绩评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持续激励作用,而不是一次性的一锤定音式考核。

3.适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适当组织学生参与对自身学习实践效果的评价,可以体现对学生的充分信任,赋予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更多的自我掌控权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和创新的内在潜力,并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积极改进、勇于实践与创新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肯·贝恩(Ken Bain).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老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罗玲玲.大学生创造力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海峰(1972-),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副研究员,长春工业大学,主要从事高校实践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