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生产最重要的一环在哪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生产最重要的一环在哪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纸媒新闻生产的不同环节,如何依据不同的新闻价值判断,对线索或选题做出取舍,是困扰采编人员的现实问题。记者认为重要,部门主任却认为不重要;部门主任认为重要,总编辑却认为不重要,这是新闻价值观不统一的体现。如果把新闻当作一种产品,其生产过程无疑是一场接力赛。由于纸媒新闻生产环节多,变化快,从一线记者到总编辑,新闻生产最重要的一环在哪儿呢?下面,是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的总结与思考。

环节多

纸媒的一篇新闻报道,从一线记者提出线索到稿件签付印刷,到底有多少个环节?粗略统计在15个左右。这还不包括美编、校对、印刷等环节。

这些环节具体为:1.记者报出线索;2.采访部门做出预判;3.采访部门初步提出报道方案;4.编辑部根据采访部门意见做出研判;5.采访部门结合编辑部意见制定报道方案;6.一线记者根据报道方案完成前期采访;7.及时向编辑部反馈前期采访落实情况;8.根据前期采访掌握的情况,编辑部再次做出研判;9.记者根据采访部门和编辑部意见写出初稿;10.采访部门对记者初稿进行初审;11.稿件发往版面责任编辑;12.版面责任编辑对稿件进行把关和修改;13.修改后的稿件签发上版;14.总编辑对稿件进行终审;15.稿件见报后专家评报,对下一步是否要追踪形成意见。

变化快

环节多,变数自然就多。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会对报道产生影响。有的环节对报道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梳理新闻生产的诸多环节,最关键的有记者、采访部门、采编会和版面责任编辑等四个环节。

1.记者应重视每条线索

记者是新闻生产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记者分属报社不同的新闻生产部门,负责报道不同的领域。记者提出的报道线索,是进行新闻生产的前提,也是后面诸多新闻生产环节延续的基础。

提出选题,首先要有线索。线索不等于选题,选题是对线索进行了解后,对扩大新闻生产做出的判断。记者每天面对的线索很多,但能构成选题并做大做强的只是少数。

不少重大报道最初源自一条并不起眼的线索。例如,武汉晨报2013年推出的获评全国道德模范的割皮救父的“中国好兄弟”,最初的来源只是新闻热线部门接到的一条烧伤病人难以承担高额医疗费的求助信息。

记者应该有广泛的线索来源。记者只有掌握线索,并对线索有足够的了解,才有利于部门研判。有时候,对多家媒体同时掌握的线索,由于本媒体最初未引起重视,最后追悔莫及。

2.采访部门能做出准确预判

如把新闻生产比作一棵大树,记者是树叶的话,那么负责新闻采访的部门就相当于大树的枝干。负责新闻采访的部门,是新闻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及时向编辑部汇总记者提出的重要线索,又要根据编辑部意见指导记者进行新闻生产。如一个采访部门有10名记者,每名记者每天提出一条报道线索,那么一个采访部门就有10条线索。这些线索,哪条最为重大,是采访部门负责人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记者报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没有引起采访部门重视,也常常让人追悔莫及。采访部门负责人能否对记者报的线索做出准确预判,是对其新闻业务能力的考验。记者报的线索在形成采访部门重要选题之前,采访部门负责人应与记者充分沟通。对于情况不明朗的线索,采访部门负责人要多鼓励和要求记者详细了解情况后再做反馈。对于有价值但又把握不准的线索,采访部门负责人应该在采编会上及时提出,请总编辑给出指导意见。

3.媒体“两会”形成采写意见

编辑部上午召开的采前会和下午召开的编前会,是纸媒中日报每天的“两会”。两次会上都会对一些线索或者选题形成相对明确的意见。这些意见会直接影响到新闻生产,是新闻生产中具有决定性的环节。每一个采访部门都会在采前会上提出部门重要选题。这些选题中哪一个或几个最为重大,能成为报社当日操作的重点选题,是上午的采前会要解决的问题。编辑部值班总编辑集思广益,并做出研判,由新闻生产部门负责落实。

采访部门提出的选题,在采前会上通常面临五种“命运”:一是作为当日编辑部重要或重大选题来操作;二是作为部门重要选题来操作;三是情况不明,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后再做决定;四是价值不大,按一般的常规处理即可;五是直接被否决。

主持采前会和编前会的,通常分别是白班和夜班总编辑。由于“两会”之间通常相隔约5小时,面对瞬息万变的新闻,下午的编前会则会根据新闻生产进展,重新对一些新闻选题进行研判,形成新的采写意见。有时,上午确定的重大选题,下午编前会可能决定仅作一般处理,而做一般处理或被否决的选题,或者上午没有提出的线索,也可能被放大处理。有时候,下午确定的重要选题,晚上可能又被否定。

4.版面编排体现价值再判断

在采编分离的新闻生产模式下,稿件最终如何编排,由总编室和版面责任编辑负责落实。这个过程既是对采前会、编前会意见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新闻再发现、价值再判断、再创造的过程。

新闻采访部门在把记者稿件签发到总编室后,前期新闻生产环节已经完毕。版面责任编辑如何对稿件取舍、编排,同样十分重要。这不仅决定能否让新闻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也会影响前方新闻生产。

采前会、编前会上确定的重大、重要选题,稿件是否达到要求,版面上是否要做突出处理,责任编辑此时会依据新闻价值再次做出判断,或做突出处理,或做一般处理,或退给新闻采访部门补充完善。

总编室负责人、值班总编辑会对版面责编编排的版面,提出具体意见。或对上版的稿件做改动,或对稿件做替换,或变动稿件编排位置。这些都是基于对稿件新闻价值再判断做出的,直接决定稿件的最终呈现。现实中,版面上的头条稿件,有时最后一刻也会被撤换。

求共识

2010年,楚天都市报从车祸事故求助信息中,挖掘提炼出了重大典型报道“信义兄弟”。孙东林向该报求助前,曾向同城多家媒体求助。有媒体收到了却没重视,这怎能不令人遗憾?这背后除媒体定位不同外,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各自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不同。

1.价值观不统一影响新闻生产

不论是机关报也好,都市报也罢,其属性首先是媒体,报道新闻是首要职责。从记者到总编辑,整个新闻生产环节如何形成统一的新闻价值观,十分关键。新闻价值观不统一,就难以在新闻生产上达成共识,工作起来难免被动,影响效率。

专业化的新闻价值判断,一方面源于长期的积累,另一方面则应坚持学习,了解新情况,适应新变化;再就是媒体本身在办报实践中,倡导什么样的新闻价值观,是否形成共识,也十分关键。

2.媒体应有独特的新闻价值观

成都商报提出“记录社会进步,记录历史进程,记录时展,记录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新闻价值判断总体性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同的媒体还会结合自己的历史和发展定位,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闻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该在整个报社上下形成共识,并在日常的办报中坚持和践行。

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口号,既是其“中国情怀”的体现,也是“以问题意识,呈现中国社会不断变动的趋势”新闻价值观的体现。都市快报在“生活因温暖而美好”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报道了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等多位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可谓在情理之中。楚天都市报最初没有否决“信义兄弟”中弟弟孙东林的求助,正是源于对车祸中一家5口人遇难及时做出了“进一步发掘和采访”的判断。这正是其“责任媒体 百姓情怀”新闻价值观的体现。

媒体独特的新闻价值观一旦形成,应该长期坚守,不能因为总编辑更换而提出新的新闻价值观。

3.准确判断新闻价值依赖于掌握事实

新闻价值判断不准,直接影响新闻生产。面对线索和选题,报还是不报,用多大的力量和版面来报,都是新闻价值判断面临的问题。

成都商报提出新闻价值判断的八要素:及时性、重要性、显赫性、接近性、冲突性、反常性、必要性、悬疑性。只要符合其中一条,即鼓励采编人员通过争论探讨、沟通交流,进一步准确地作出新闻价值判断。这值得参考。

要准确地做出价值判断,依赖于对新闻事实的掌握。这既是对记者的要求,也是对新闻采访部门的要求。采访部门负责人每天参加采前会、编前会前,须首先与记者沟通好,不能对线索或选题背后的情况一无所知。

新闻生产节奏越来越快,新闻采访方式也越来越便捷。原先必须在现场面对面完成的采访,如今不同程度地被电话采访、微博采访、微信采访取代。新闻的快餐化生产,并不局限于某一家媒体。记者对线索蜻蜓点水般的采访、核实,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判断。

楚天都市报记者在谈到“信义兄弟”报道时说,弟弟在哥哥遇难后被撞得稀烂的轿车后备箱里,找到了遗留下来的26万元现金,这一细节触发记者刨根问底的兴趣。原来,哥哥年前从天津赶回武汉老家途中带大量现金,是为了在过年前给被拖欠工资的工友发工钱。更让记者感动的是,弟弟在哥哥一家遇难后,没有找到账单的情况下,为让工人过个好年,与家人做出决定,工人说多少就是多少,凭良心领工钱。随着采访的深入,以及对事实的掌握,报社也重新对最初以交通事故出现的这条求助信息,重新作出价值判断。

“信义兄弟”报道说明,即便是按照惯性思维,深入挖掘那些一开始看起来价值不太大的线索,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新闻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应重视每条线索。只有对线索背后的事实充分掌握,才利于做出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日常的众多线索中,即便经过深入了解,最后大部分被认为价值有限,如有一条能被放大,也不应该放弃前期的投入和努力。

总之,新闻生产环节众多,像是赛场上的接力运动,也像是一场拼图游戏。在新闻生产的链条上,下至一线记者,上至总编辑,尽管每个人的岗位不同,分工不同,但新闻人面对每条线索、每篇稿件,都应该做新闻价值的发现者和提升者。

(作者为长江日报科教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