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制作简易模型 妙解教学难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制作简易模型 妙解教学难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制作东西半球模型明确东西半球分界线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东西半球的划分一直是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因此可在校本课程中加入半球模型制作(如图1),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材料准备:一个班级六七个人为一组,大家分工准备制作半球模型需要的材料,即篮球、浆糊、报纸、小桶、小盆等。

制作过程:①各小组分工泡报纸、揉纸浆、加浆糊,纸浆要细腻粘稠;②把纸浆贴在篮球上,找准半球线,抚平模型(一节课);③把半球模型晾干(一周时间);④在半球模型上贴上白纸,画上经纬线,东西半球分界线(一节课)。

需注意的是,第一次制作半球模型时,有的小组半球模型不平整,有的模型有难闻的味道,有的半球甚至裂开,有的在划分东西半球时找错分界线。学生查找原因如下:浆糊时间长了有怪味;篮球气孔遮住了,半球模型无法拿下来;纸浆不够细腻;东西半球分界不是0°、180°经线,而是是20°W、160°E经线等。“失败乃成功之母”,吸取了第一次经验教训,各小组第二次的半球模型制作都非常成功。

在观察地球仪的基础上,动手制作半球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经线、纬线、经度及东西半球的划分,是教学的重要补充。另外,用废报纸制作模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环保从身边做起,增强了环保意识。

二、制作地球绕日公转轨道面理解地球公转

七年级学生一开始学习地理就学习地球运动,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地球公转。课件的演示虽然清晰,但是学生亲自动手演示地球公转更能深入理解该知识点。

材料准备:小地球仪、铁丝、矿泉水瓶、直尺等。

制作过程:为保证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地球、太阳、公转轨道面的位置首先要准确,因此尝试制作地球绕日公转轨道面。方案一,用矿泉水瓶作为太阳,用两根直铁丝与地球仪对准调好高度,分别相交穿过矿泉水瓶作为太阳光线,这种方案简单,地球运动到两分两至的位置可以观察得比较清楚。方案二,用学校的小地球仪盒(高度正好合适)作为太阳固定不变,用两个直尺交叉作为太阳光线,高度正好可以调至和小地球仪绕日公转轨道面相一致(如图2)。

突破地球公转难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和板图相结合。四人一小组利用自制教具演示地球公转。第一步,学生动手操作,找错误,有的公转方向错了,更多的是地轴空间指向发生了变化,组间、组内纠正错误。第二步,正确演示地球公转,记录地球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结合多媒体课件,动手画地球公转示意图。通过制作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将难点融入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将抽象的知识活动化、具体化,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三、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又是本章的另一难点。课标要求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可安排“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比赛。

材料准备:玻璃片、橡皮泥、面、塑料泡沫等。

制作过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材料的准备到制作上都费尽心思。有的同学利用玻璃片制作玻璃重叠式等高线模型(如图3)。制作时,先准备厚玻璃,根据教学需要裁成同等大小玻璃板数块,再在每一块玻璃上分别绘出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然后将代表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玻璃板自海平面至顶峰按高程叠加起来,最后用透明胶带粘上四角,数块等高线玻璃构成一个整体。从上往下看是山顶,反过来看是盆地的等高线形态。有的用塑料泡沫、橡皮泥、面等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图3),呈现出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各种山体小部位,都有不错的创意。

在这五种不同部位地形的判读中,最难判读的是山脊与山谷。观察自己制作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山脊和山谷处等高线有何不同?有学生说:“山脊处等高线向下凸,山谷处等高线向上凸。”学生的归纳不完整,教师稍加点拨:“把山脊处等高线海拔数值大小颠倒,看上去也是向下凸,是不是山脊?”很快就有学生说:“不是。”并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山脊处等高线是向山下海拔低的地方凸,山谷处等高线是向山上海拔高的地方凸,应该重点看等高线的海拔数值(如图4)。”由此可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到的结论比教师讲解数遍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