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银行卡收费风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银行卡收费风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酝酿许久的借记卡年费征收终于在几大银行的“统一行动”下拉开序幕。也许是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权益,短短的一个月间,开收年费引发的矛盾几次升级。无论是中消协叫板银行、湖南律师怒告农行、工行,还是山东、广东消费者排队退卡,这些都是公众对突然失去银行卡“免费午餐”最直接的反映。

虽然到处充斥着质疑之声,几大银行或延迟或争辩,但无论如何,收取年费早已是板上钉钉,甚至银监会也出面澄清:银行收费有法可依。银行的理由更冠冕堂皇,“银行服务收费是大势所趋,是银行理性经营的必然选择”、“维护成本太高,要清除大量的睡眠卡”、“是遵照国际惯例”,但消费者似乎并不愿意为此买账。即使是在不少专业人士的眼中,这个“国际惯例”也似乎有些牵强。而与国有银行举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中小股份制银行坚决表示在借记卡年费问题上不会跟风。

与两年前ATM机跨行取款收费引发的争论相比,这次争论的焦点转向了银行卡年费收取操作程序的合法性问题,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借记卡收年费的事件强烈地提示我们,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在改变,国内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正在经历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的阶段性转变。但付费时代的游戏规则绝不只是银行坐收60亿元年费这么简单,当这些借记卡在基本功能上再也玩不出新什么花样时,增值和降低成本才是付费时代银行卡不言而喻的两大主题。

“免费午餐”就此终结?

买东西付钱,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谁会愿意为不存在的服务付费呢?

“您好!请问工行的银行卡会收取年费吗?”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接到总行的通知,但是将来肯定是要收费的,具体时间还没有定,这是由各个银行自己定的。”

“所有的卡都会收吗?”

“这是趋势,到时候工行所有的卡肯定都要收取年费。”

“那我办的牡丹交通卡也需要交年费吗?”

“对,肯定要交!”

银行卡,该不该退?

杨先生是一位刚刚拿到驾驶本的新司机,在他办理牡丹交通卡的欣喜之余,在北京工行某营业网点内与银行工作人员发生了上面的对话,对牡丹交通卡将要收取年费的事情他还是感到不能理解。

“为什么我一年中没有违章罚款也要交10元钱?”尽管10块钱不是大数目,但据统计,北京的汽车驾驶员在400万人以上,每个人都为手中的交通卡交纳10元年费的话,工行北京分行可以增收4000万元。另外,属于强制使用的专用的银行卡还包括医保卡、公积金卡,养老金账户卡、交车船使用税的金穗卡等,这种卡被消费者协会称为捆绑卡。另外,通过银行贷款买房、买车时办理划账的借记卡(现金卡)也同样摆脱不了缴费的命运。

在此之前,工行总行每年都要下达发卡任务给各个支行,支行的工作人员承认,“我们不愿意领任务,可是没办法。”或许这一句话道出了目前银行卡过多的原因。现在已经有一些市民开始退卡,因为“以前办了好多卡,如果都收年费,每年得拿出去上百元钱。”

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山东、广东、江苏……银行营业网点门前排起了长蛇般的队伍,他们的目的不是买国债或者领养老金,而是退卡。“以前办了好多卡,其实也并不都用,这回要收钱了,赶紧趁这两天把没用的退掉,不然一张10元算起来也不少钱呢”。据农行工作人员透露,这几日来咨询和注销卡的人数还在不断上升,个别规模较小的网点甚至出现从早到晚排起长队的现象。

银行卡年费无处可逃

短短一个月,银行卡开收年费所引发的矛盾已几次升级。而近来中消协叫板银行、湖南律师怒告农、工行等争端的发生,更让原本已处于业界焦点的“借记卡年费”事件愈发热闹得不可收拾。处于矛盾中心的双方自然是银行和消费者两大阵营,而银监会、央行、中消协等一干行业及监管机构对各自阵营或默许或支持的表态,更让该事件所涉及的产业阵容愈发庞大。

4月4日,湖南省万和联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大华因不满银行单方面向消费者的银行卡收取年费,代表众多银行卡客户先后在今年的3月和4月1日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当地分行(支行),而法院对此也已立案并宣布将择日开庭。可以说,这样的事态发展是让率先收费的农、工两行所始料不及的,而让二者目前尴尬地处于相对被动局面的起因,还要追溯到二十几天前。

3月18日,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撞响对借记卡开收年费的大钟,当天其全国各大营业厅及储蓄网点纷纷挂起收费公告及标准,宣布将从7月1日起对金穗储蓄卡(医保卡除外)全面收取每卡每年10元的年费。

随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和南京市的分支机构也在营业大厅里推出公示,要从4月1日起对借记卡收取10元年费。中国工商银行则在其全国性网站上贴出了“告示”:宣布自3月1日起全面调整牡丹卡收费标准,其中每张牡丹灵通卡要收10元年费的收费标准赫然在列。至此,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尚未公开表态,不过据坊间传闻,该银行目前正在静观市场反应,且并不排除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出手”的可能。

中小银行的不同态度

于是,酝酿许久的银行卡征收年费终于在几大银行的“统一行动”下拉开了序幕。而这样的举动不但意味着吃了多年的银行卡“免费午餐”终结了,还带来了“银行卡收费时代”是否将全面到来,以及银行卡整体市场格局是否将有可能被重新分割的业界疑问。

与国有银行举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招行、民生、光大、交行、北京商业、兴业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目前尚处观望阶段。这些中小银行均坚决表示在借记卡年费问题上不会跟风。而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和华夏银行更是逆势而行,成为举起降价大旗的首批银行。

令四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收费问题上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双方目前所在的市场处境不同。目前四大行占据着将近三分之二的发卡市场,而正是这庞大的客户基础为其“挑选客户”提供了资本,其巨大的发卡量也让年费总额更具诱惑力。例如农行目前发卡量就已超过1亿,因此每卡10元的收费将为农行带来每年10亿元的收入,这样的便宜,谁不想占?而牡丹灵通卡亦是全国发卡量最大的借记卡品牌之一,截至去年11月底,工行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卡量超过8400万张,试想8.4亿元的潜在收入如何能被忽略?

然而对于尚处于银行卡推广阶段、发卡规模只有四大行十几分之一甚至更少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把消费者变成自己的客户。而几大银行的开始收费,似乎恰恰给他们提供了快速扩军的良机。

正是如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价格的分化有可能将很快出现。而在一些同质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业务上,中小银行采用低价策略成功分流大银行客户资源的可能性也非常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工行、农行“家底厚”,铺设的网点和ATM机范围最为广泛,因此股份制银行要想在短期内撼动“老大”们的地位,难度确实不小,而这也应该是让国有银行敢于率先“破冰”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是乱收费”

然而这个被国有银行们描述为“国内银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的举动,却引发了外界越来越强烈的质疑与批评。

大多数储户对银行卡开收年费明显缺乏准备和认同,尽管在首都北京的整体市场反应还比较平静,但在山东、广东以及江苏等一些地方,已经有客户开始到银行退卡,个别规模较小的网点甚至出现排队退卡的现象。

在新华网上推出的网民调查中,对于银行收费这一焦点话题,43.15%的网民认为“服务质量的优劣会成为以后选择银行的首选”,34.25%的网民关心“现在的收费时机是否成熟”,22.6%的网民聚焦在“银行的服务将如何定价,哪些业务会率先收费”。而除了像当初网站邮箱收费时那样认为银行收费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外,“无奈”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情绪。因为很多银行卡都捆绑了一些特定功能,以至于消费者想不要都不行。

如果说消费者的声音还不足以动摇银行收费的决心,那么真正能对银行卡收费产生巨大阻力的,或许是来自中消协的最强有力的反对。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对现有持卡人收取年费违反《合同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嫌侵犯现有持卡人的权益,是银行的“霸王条款”。并宣称“将在农行开始收费的7月1日前召开全国性记者招待会,力陈银行的违规之处”,同时希望“银行能对‘以往发卡’和捆绑了特殊功能的特定卡有一个明确说法”。

然而尽管面临社会方方面面的质疑,银行方面却并未着急,或者说,是高达几十亿元的潜在收入要求其不能够让收取借记卡年费的合理性有任何动摇。事实上,几大国有银行都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他们不是“乱收费”。

2003年10月正式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被众银行频频引用,成为对借记卡收费最有利的依据。“银行服务收费是大势所趋,是银行理性经营的必然选择”,也成为收费银行阵营内部人士的共同观点。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衢更表示:“收费是银行成本的需要。全球每一家银行都收费,无非是收费的方式不同,但中国的银行收费是全球最低的。当中国的银行业走向经营,要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的时候,它必须考虑成本问题,必须考虑经营问题。这是银行走向成熟、走向开放的一个象征。”

而银监会和央行等主管部门“短期内不会对此事正式表态”的默认姿态,更让几大银行有恃无恐。农行在储户借记卡内所存金额中自主冻结10元钱的举动和“销卡都照扣年费”的公告,在显示农行收取10元借记卡年费决心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其十足的霸气。

其实,在消费者、中消协、银监会乃至央行等产业链各环节之外,来自业内的声音同样令人不可忽视。有银行业内部人士断言:“四大银行酝酿对借记卡收费,最终不一定能实施―就像近日首都机场垄断航意险的意图被无限期推迟一样。”而曾在外资银行工作过的某银行高层也表示,“部分中资银行对借记卡统一收取10元年费,实际上是不按市场成本需求区分客户的‘一刀切’做法,虽然可能会让‘睡眠卡’客户不再占用银行资源,但也面临丢掉优质客户资源的危险。”

而更有网民声称:“作为一个商业机构,银行要为过去所作的承诺负责,尊重协议,尊重客户,才是真正的‘商业信用’。”因为当一个家庭85%的流动资产存放在银行,当他听到一个免费的承诺却不得不面对收费的现实,其对银行信用的心理评价必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偏移。

看来,年费虽然可能收得有理,但银行在此项改革中操之过急的嫌疑也确实存在。事实上,几亿“免费持卡人”的合力将是不可估量的。如果银行只在收费端努力“与国际接轨”,却难以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则无异于是在作茧自缚。

银行卡收费为什么?

在这些大银行表示要收取年费的后面,消费者看到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正在受到银行的侵犯,而银行却每年可以因此坐收数十亿元的“真金白银”。但到了银行那里,“维护成本太高,要清除大量的睡眠卡,遵照国际惯例等等”却是他们推给媒体和公众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是,这些理由的说服力究竟有多大呢?

银行和用户的两笔帐

在最早引发“借记卡年费风波”的农行,其东莞分行的500多万个外来工工资银行卡账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1元存款,且30%已成为“睡眠账户”。建行的有关工作人员也表示,其发行的信用卡中,有两成左右的卡交易都很不活跃,基本处于“睡眠”状态。但即使卡里只有一元钱,也要备份这张卡的数据,所以大量“睡眠卡”的存在占据了银行系统的大量资源,让银行头痛不已。而据银行内部预测,如果借记卡收取年费,就能够将目前的睡眠卡量减低至少20%,并加速借记卡功能的开发,让银行卡这一电子支付工具拥有更多理财功能。

而银行卡到底需要多少维护成本?银行通常会算出这样一笔成本帐:一张银行卡的成本在1.5元到2元之间;40多万元一台的制卡机一般在制作40万张左右的银行卡后就会报废,摊到每张卡上的费用在1元左右;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要上千万元的投入,而且为达到扩容目的,主机一般3年左右更换一次,相应的配套设备也要及时更换,这些都要付出成本。另外,一台ATM机也得二三十万元,还需要工作人员及时补充现金,付出相应的人力、现金成本。一年下来,一张银行卡的维护成本差不多近10元。

尽管听起来,银行要为维持卡业务的运做投入不菲的资金,但消费者似乎并不愿意为此买银行的帐。在消费者看来,发行借记卡是银行的竞争行为,做好这项工作是其分内的事。而当初,为了拉存款、拉客户,各家银行不计成本的大量发卡以抢占市场,先礼后兵,有些不够意思。

另外,作为银行提供自助服务的一个载体,卡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大大舒缓了银行柜台的压力,延长了银行的营业时间,提高了银行自身的效率,并且降低了人工成本。而在鼓励用户持卡消费的同时,银行还能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再加上现在银行提供的一些中间服务,如跨行存取,银行都要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行的成本之说很难站住脚。

尽管有些睡眠卡的存在确实增加了银行的管理和维护成本,但对于采用收年费的方式去清除这些用户是否合理,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收年费可以,但是究竟要不要一刀切,银行还要慎重考虑,”兴业银行的一位负责人指出。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经常持卡消费的人,在消费时就已经为银行创造了一些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对这样的人一视同仁收取同样的年费,显然是有失公平。对于忠诚度大和存款额度高的优质客户,银行则完全可以考虑减免年费。这样,不仅可以鼓励持卡消费,还可以调整客户结构。这位负责人还指出,依照银行目前的技术手段,是不难对哪些是优质客户作出判断的。

无独有偶,光大银行一位负责人也称,收取年费并不是清理和减少“睡眠卡”的惟一手段。最好的手段是增加银行卡的服务内容。他介绍,光大银行阳光卡是银行卡队伍的后来者,但近年来不断增加了阳光卡的理财服务功能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设备等多渠道的使用方式,该卡逐步成了不少市民的“贴身伴侣”。如果银行能为持卡人打造贴身服务,持卡人根本就离不了卡,卡想进入“睡眠”状态都难。

而“按国际惯例”一说,似乎也有些牵强。据金融专家的介绍,国外银行收费的核心是真正运用市场规律,先根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区分客户再收费。比如在澳大利亚的花旗银行,对月均存款额在2000澳元以上的客户,不仅不收手续费,还会给客户提供理财规划、外汇投资等多种免费服务。

客户的资金对银行来说是最便宜的,而且银行还可以赚取销售基金、债券的手续费,这些银行从客户身上获取的利润比10元年费多得多。而在英国,办理和使用借记卡不需要任何费用。英国有很多银行,都在争相吸引客户,用户在任何银行开户后,银行就会给一个Debit Card(借记卡)这种卡开户时免费,也不收年费。专家说,这是英国的银行鼓励存钱、花钱的一种方式。

“农行没有占到便宜”

在很多银行业内人士看来,在目前借记卡提供的服务少而且比较初级的情况下,收取年费确实是一个冒险的行动。

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那些股份制的中小银行尽管表示对自己的卡将不收取年费,但是对于四大行银行卡收取年费,他们的态度都出乎意料的一致,那就是收取年费是应该的,主要是看银行敢不敢收。

看来对于银行卡收费这一块,大家都觉得是好东西,关键是这块“烫嘴的豆腐”敢不敢吃。对于其他银行来说,决定自己的银行卡是否收费的时候,看热闹的成分似乎更多一些。农行充当出头鸟宣布收取年费,给自己惹来一身的麻烦,退卡的退卡,打官司的打官司,已经让其他银行的人觉得“农行这次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工行、建行尽管宣布了自己的银行卡也将收取一定的年费,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却遮遮掩掩,以致于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他们不过是名义上说收,其实并没有收。他们还处于考虑要不要跟进的状态。他们既想推波助澜,又不愿因此而蒙受损失。”

而最新传来的消息说,农行的口风已经有了改变,在新的收费办法中,农行表示只对2004年7月1日之后办理金穗卡的客户收取每年10元钱的年费,而对于老用户,延迟到明年7月1日再交。农行原来斩钉截铁的态度,如今来了一个大的转弯,真有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惨烈。

“现在银行的服务大同小异,如果没有什么优势、没有什么特色,就不应该收费,除非能结成同盟,否则一家银行收费就会很被动,”这位业界专家的话似乎正中农行的要害。

在与银行的接触当中,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毫不避讳的承认,银行目前是商业银行,同样需要盈利,收取年费将是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没有给客户带来任何好处的收费,可能只是银行方面的单赢。

银行业:游戏规则正在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与两年前ATM机跨行取款收费引起的争论相比,这次争论的焦点转向了银行卡年费收取操作程序的合法性问题。“银行服务该不该收费”在经历了漫长的讨论后,大多数人已经能够理解,银行作为企业,对其产品与服务收费也非“过分”。追根溯源,银行卡十多年免费大餐的真正背景并不是社会福利政策,而是商业银行之间竞相压价抢夺客户的结果。

银行如何与用户就收费达成共识以及如何使操作程序合法化,可能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一家银行提出收费,其它银行四起响应的情形清楚地表明,国内银行卡的发展正在经历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的阶段性转变,在“圈地”阶段,不要说普通的借记卡,连一向被视为高端产品的信用卡都有直接或变相免年费的时候,借记卡收年费的事件强烈地提示我们,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在变。

以中国目前借记卡发卡量6亿张来算,一旦年费制度真正实行,每年国内银行的年费收入将达到60亿元。但付费时代的游戏规则绝不只是银行坐收60亿元年费这么简单,持卡人会变得挑剔,人们会衡量产品、服务的价格与其品质之间是否等值,会根据性价比等更加综合的指标来对银行进行选择。因此,当存、取、查询等借记卡的基本功能玩不出新花样时,增值和降低成本将成为付费时代借记卡不言而喻的两大主题。

付费时代,我们能获得哪些增值服务?

在增值的主题之下,银行最为亲睐的一招就是广结“良缘”发行联名卡。近年来,与商场、超市、旅行社甚至民航等联合发卡,已成为银行卡发展的流行趋势。各大银行纷纷抢夺可能的发卡阵地,关于联名卡发行的消息也是此起彼伏,并且从人们熟知的商场购物类、读书类、保险类延伸到了医药类、媒体类等,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工商银行近日甚至与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共同发行了具有购物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功能的“牡丹法律援助认同卡”。

对于商家和银行来说,联合发卡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利用双方客户源,并从中发掘新客户,而这些客户往往是银行追求的高端客户。对于用户来说,联名卡的吸引力在于,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卡的存款、消费等基本功能外,还可以参加相关商户推出的打折优惠、购物积分、优惠购保险、飞行里程奖励等,增值效应显而易见。

在联名卡之外,将水、电、电话等缴费业务整合到借记卡的结算功能中,也是在用户中非常叫座的增值业务。以缴电费为例,去年年初,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与中国华北电力集团公司北京供电公司合作,推出了基于自助手段的24小时买电业务。办理了“一卡通”的用户只需将IC电卡插入招行的综合查询终端就能实时买电,还可随时查询购电量及购电金额。北京供电公司的密写卡用户,还可直接上网通过指定的IC卡读写器在家中完成购电操作。目前,北京通过借记卡提供水、电、电话等自助缴费服务的银行还有工行、民生银行等等。

一些增值服务也许不是那么明显,但对于持卡人来说,可能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例如,受理环境的改善,ATM机、POS机布放数量的持续投入,交易过程的更加快捷,交易安全性的增强等。

以前在信用卡业务中广受推崇的短信服务最近被深圳的几家银行带到了借记卡领域。借记卡也可以与持卡人的手机号捆绑,在交易发生之后,持卡人将收到短信通知。目前国内借记卡,甚至包括大部分信用卡的账务信息多是通过对账单等形式通知给持卡人,存在成本高、信息传递不畅通、不实时等缺点,而短信通知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便捷的传达。

相对于新闻、天气预报等其他领域的信息,金融信息尤其是账务信息增值性更强,持卡人为此类信息付费的认同感也更强。同时这一类增值服务也表明,交易安全不仅仅只是技术问题。

在这个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账户整合的意义已经从单个银行扩展到了整个银行业,在ATM跨行取款之外,银行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也在迎合客户资金在不同银行的不同账户间自由划转的需求。跨行存款早已是欧美国家的必备业务,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将其作为银行卡基本业务。跨行存款在技术上与跨行转账差别不大,但在应用层面上,对用户而言则进一步模糊了银行的界限。

2003年初,中国银联举行了银行卡(ATM)跨行转账开通仪式,正式向社会公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五个城市的试点银行开通银行卡(ATM)跨行转账功能。随后,各城市不同银行间跨行转账业务开通的消息层出不穷。目前,全国范围内开通此项业务的城市和银行已相当多,除ATM转账之外,上海和广州的多家银行还能实现互联网的跨行转账。

除了银行间的合作,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跨行业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借记卡的理财功能,银联系统的功能变迁最能体现这一点。2002年3月,中国银联的子公司CHINAPAY推出了网上银行卡跨行转账业务―“银联通”。一年之后,CHINAPAY又与华安基金公司共同推出了“银联通”开放式基金网上交易系统。CHINAPAY的工作人员这样评价该系统:“我们本来只想解决网上金融的支付问题,但随着公司增值业务的不断拓展,无意中却打造出了现在的全国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如果说几年前,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的开展对于银行而言,“形象”加“圈地”的色彩还比较重,而现在各种跨行合作形式的开展表明,银行的业务发展思路已经从各种单一业务的布点、圈地转向了包括ATM、网银、柜台等在内的整个渠道资源的整合。这既是业务增值的需要,同时也是降低整体成本的需要。

成本压缩的空间在哪里?

对银行来说,谈论成本核算似乎为时过早,但对于银行卡来说,探讨成本核算的话题正当其时。如果说ATM跨行取款收费还主要出于发卡行与持卡人共担手续费的目的的话(因为每笔ATM跨行取款发卡行需要支付4元手续费),年费事件显示出银行对于卡业务有了更为成熟的成本核算理念,银行开始从整体运营的角度来考虑成本与收益。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银行目前几乎拿不出一本关于成本、赢利的明白账,但是银行卡由于是新业务,运营体系相对独立,没有历史包袱,具备独立核算的可行性,事实上,工行已经实现了牡丹卡中心的独立核算。银行们也许已在反复思量,运营一套银行卡系统的总体成本是多少?多大的规模、什么样的收入结构能够最好地支撑整个系统的运营?哪些地方存在降低成本的空间?

相比于目前银行和持卡人对之斤斤计较的卡片制作成本,自助设备和人员投入也许才是更应该关注的。

目前,国内银行自助设备的管理包括总行、分行及营业网点三级,可谓多级管理;在各级分支机构中还存在个人银行业务部门、电子银行部门、银行卡部门、信息科技部门等管理部门,可谓多头管理。国外商业银行通行的做法则是通过建立ATM、POS等设备管理中心,对与自助设备相关的人财物以及网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和最有效率的管理业务。

一位国内银行ATM管理人员对国内外银行ATM管理水平和赢利能力的对比分析显示:国外商业银行利用ATM提供银行服务的成本为每笔27美分,银行分支机构服务成本则高达每笔108美分,银行分支机构的服务成本是ATM服务成本的4倍。国内银行ATM的平均每笔交易成本为2.4元人民币左右,网点平均每笔交易成本为4.6元人民币左右,网点的服务成本只是ATM服务成本的2倍。

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一个ATM管理人员最多能管理800台ATM,而国内银行的一个ATM管理人员大约能管理几十台ATM;国外先进商业银行通过在ATM上开发出存取现、外汇及证券买卖、中间业务、小额贷款、动态广告等数十种功能,每年通过ATM经营获得的各种中间业务收入远远高于ATM的折旧支出和运行成本,ATM因此成为银行获利的重要工具。而目前国内银行ATM功能相对单一,只有取款、查询、改密等几项简单功能,每年通过ATM实现的中间业务只能获得少量手续费收入,很难弥补ATM的运行成本和每年的折旧支出。而巨大的差距也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本下降的空间。

即使是在银行卡业务运营方面非常成熟的国外银行仍在不断寻求成本降低的空间。在国外,银行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国外多数银行的银行卡经营模式是,银行集中精力做核心业务,而把的诸如卡片制作、POS维护、催收账款等业务外包给专业化金融服务公司。

有报告显示,约有10%至15%的北美银行正将ATM业务外包出去,这些银行认为设备外包能有效地为银行减少15%至25%的经营成本。我国银行界也已开始了对银行卡业务外包的尝试,中国银行信用卡部早在1997年就与天马信达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后者的合作伙伴还有光大、交通和广发等股份制银行。

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银行开始发行银行卡,引进ATM、POS等自助设备,其初衷是为了体现银行的高科技形象。随着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银行卡整合各类结算功能的潜力逐步显现出来,同时,外资银行的实践也为国内银行投资卡业务提供了足够的说服力。而那时,国内银行发展卡业务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圈地”。

“圈地”的热情推动了国内银行卡产业从发卡量到受理环境的高速发展,同时银行卡业务也成为银行整个业务体系中市场化运作特征最为显著的一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金融业发达城市,围绕银行卡的产业力量和产业基础―发卡行、清算机构、收单行、特约商户、受理网点、持卡人队伍等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产业上下游之间进入到了深层次的磨合与互动阶段。

但进入2003年后,银行卡市场高速“圈地”之后的不和谐音不可避免的开始显露。发卡量与刷卡量之间、发卡业务与收单业务之间的不平衡显然会引导银行做这样的思考:在愿景驱动下的市场培育期之后,也许该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来驱动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