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萧县方言中古入声字归调的讨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萧县方言中古入声字归调的讨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是汉语方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中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归调情况近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主要以《方言调查字表》所收入声字为材料,以它们在萧县方言中的归调情况为切入点,概述了萧县方言入声字总的归调趋势,重点讨论了萧县方言中背离归调总趋势的例外字派入其他调类的情况。

关键词: 萧县方言 入声 归调

方言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的“活化石”,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是汉语方言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入声在汉语方言声调的古今关系中十分复杂,对建立汉语方言语音的历史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1]当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古入声字在当前方言中的演变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基本保留古入声特点,如粤语中保留塞音韵尾-p、-t、-k。第二种是原先所带塞音韵尾转变为喉塞音,如吴语中的塞音韵尾转变为喉塞音?揲。第三种是古入声舒化消失,演化为其他调类,如普通话中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全清入声派入阴阳上去四个调类,而次清入声则没有完整的规律。萧县方言入声字的演变应属于第三种情况,即促声舒化归派到其它调类。

本文从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编《方言调查字表》中选取了550个入声字,结合其在萧县方言中的实际语音面貌,分别对其进行归纳统计。总体而言,中古入声字在萧县方言中演变途径十分清晰,即全清、次清、次浊声母入声字派入阴平调,调值为213;全浊声母入声字在入声韵尾消失后派入阳平调,调值为44(详见表1)。同时,也存在有例外字派入其他调类的情况(详见表2),但所占总字数的比例很小,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具体情况下面将详细讨论

表1:中古入声字在萧县方言中归调情况

表2:中古入声字归调例外情况

一、全清入声字

在选取的230个全清入声字中,有200个字归为阴平调,调值为213,约占全清入声字总数的87%。例外字归调情况见表3、表4。

表3:古全清入声字在萧县方言中归调例外字

注:表中“咸开一”表示咸摄开口一等字;冒号后的“覃合”表示下面所列字所属的小韵,以此类推。

表4:古全清入声字在萧县方言中归调例外字

由表3、表4可知:第一,萧县方言入声归派例外字的调类虽然呈现出阴平、阳平、去声三种,但主要集中在阳平、去声两种调类上。其中阳平字主要为开口见母字(咸开一:蛤合,咸开三:劫,深开三:给急)、开口知母字(宕开三:着,江开二:琢涿啄)、合口精母字(臻合一:卒)。去声字主要集中在帮母臻摄(臻开三:毕必)、梗摄(梗开二:迫,梗开三陌韵:碧,梗开三昔韵:璧,梗开四:壁)。第二,就韵摄而言,梗摄开口二等、三等、四等例外字均派为去声,调值为54。第三,例外字调值为高升调45的,其韵母均为撮口呼,均含有元音[y]。

二、次清入声字

本文选取了80个次清入声字,其中有72个字归阴平,调值为213,约占全清入声字总数的90%。例外字有8个,归调情况见表5:

表5:古次清入声字在萧县方言中归调例外字

由表5不难看出:古次清入声字在萧县方言中归调例外字的调值多数为54、44,即例外字多为去声字和阳平字。在去声例外字中,其古声母多为溪母和清母,韵母的主要元音为前高不圆唇元音[i]。值得一提的是臻摄开口三等字“乞”在萧县方言中有文白两种读法,表中采用的是白读音,其文读音调值为213,即文读音与正常次清入声字的派调规律一致。

三、全浊入声字

在本文选取的123个全浊入声字中,有108个字归阳平,调值为44,约占全清入声字总数的87.8%。例外字有15个,归调情况较为复杂,阴平、上声、去声均有,详见表6。

表6:古全浊入声字在萧县方言中归调例外字

从表6可知,古全浊入声字在萧县方言中归调例外字多数派入了去声和阴平两种调类,调值分别是54和213。仅有宕摄开口一等定母字“踱”归入了上声。

整体而言,萧县方言的全浊入声字归调趋势和普通话在大方向上一致,即大多数归入阳平,这可能是由阳平字的性质决定的。阳平字多来自于中古浊声母,中古浊声母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已清化,平声字送气仄声字不送气。按此规律,阳平字变成送气字。入声字属于仄声字,因此,塞音、塞擦音全浊入声字清化时,其声母没有变为送气清音。这样,就避免了全浊入声字归入阳平时产生大量同音字。

四、全浊入声字

本文从《字表》中选取了117个次浊入声字,其中有94个字归阴平,调值为44,约占全清入声字总数的80.3%。例外字有23个,占例外字数的19.7%,归入上声、去声,详见表7。

表7:古次浊入声字在萧县方言中归调例外字

古次浊入声字萧县方言中归调例外字多为喻母四等字、疑母字、来母字。绝大多数例外字在入声特点消失后演变为去声,仅山摄合口一等“抹”、梗摄开口二等“额”例外,归为上声,调值是45。另外,梗摄开口(二等、三等、四等)、合口(四等)字例外情况明显,这些字在萧县方言中多为文读音。

潘家懿先生认为:“入声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从上古到中古,入声由分长入、短入发展到长入变为去声保留短入;中古到《中原音韵》时期,部分方言入声韵尾开始消失;《中原音韵》时期到现在,部分方言入声逐渐走向消亡。”[2]萧县方言的入声演变基本上属于第三个阶段,即舒化为其他调类。萧县方言大多数舒化的入声调分别归入了阴平、阳平。入声舒化过程除与声母的清浊有密切的关系外,还跟韵腹元音的音质相关。萧县方言入声舒化例外字的归调中,其主要元音为前高不圆唇舌面元音[i]的入声字,多数归入去声。其原因在于萧县方言中的去声调值为高降调54,受此影响,其韵母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方能使音节内部协调。

参考文献:

[1]钱曾怡.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文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371.

[2]潘家懿.从交城方言看汉语入声消失的历史.音韵学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1984:42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