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淡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淡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学习,使我更加深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拟就此谈谈我的点滴实践探索,以期能够得到方正之家的指正。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古诗文;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25-02

1.译释理解,自学为主

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最大障碍是字词句的理解。过去的教学中,大多是教师串讲,然后对重点字词进行强调,再让学生复习巩固,以之积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能力。在三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试着让学生先独立译释原文,然后由教师统一纠正,其实,这只是串讲另一种形式,效率极低,在具体教学中,我给学生制定了三步目标:第一步,自己翻译,疑难字词句举手问老师,老师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作个别的指导和阐释;第二步,译完的同学,自己参阅相关翻译资料进行对比,纠正翻译中的错误,或发现其中存在的疑惑,请教老师,一同探讨;第三步,熟读背诵并练习默写,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效果。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例如,《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等的教学,一般在一两个课时内,学生都能基本掌握,显然,减轻了他们在课外复习所用的时间,充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2.点拨指导、传授方法

2.1淡化字义,强调整体感知.过去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强调字字落实,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翻译出来。老师讲得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课堂成了填鸭式、满堂灌。学生的主体性被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得不到锻炼。要使学生受到传统思想、人文精神、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就成为一句空话。

在教学中应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变讲堂为学堂。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去理解,感悟。通过多思,整体感知课文,品位语言文字的精妙运用,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在文化传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上,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使其语文综合素质得到真正提高。

2.2音画结合,创设情境,再现诗文意境美。古诗文的意境深远,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各种想法。根据古诗文的时代特点,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或是"国破山河在"的悲凉,或是水月朦胧的美景,或是保家卫国的豪迈。这些深刻的情感,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理解、参透。实践证明,利用现代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古诗文,为学生营造有声音、有图像的教学环境,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验到诗词的意境美。古诗文的朗诵教学可采取多媒体音乐伴奏的方式进行,一般多采用古韵较浓的音乐伴奏,如古筝、古琴或横笛之类的乐器演奏的音乐。如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即可用古筝音乐《春江花月夜》来伴奏,朗朗的读书声,悠悠的琴韵,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月色皎洁、自然清新的环境中,并深深体会到诗人如月色般澄明的内心世界。

2.3提高古诗文阅读训练的技巧。①可以阅读一些与所学课文相近的或相继的文章,以获得相关知识的补充,通过对课内文章风格主题的把握,在给出必要的注释之后让学生单独试着去按课内文章的思路去分析揣测与它相关的另一篇文章。如《狼二则》,我们学过第一则,可试着去学第二则。比较风格有什么不同与相同。②可以对一些古诗文的相关主题或风格作出一般的归纳。比如写景的诗,一般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写人的诗文,一般表达作者对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赞扬,对一些常见的品质也可以分类;写事理的诗文,一般表达作者对某种社会人生哲理的探索与反思,比如很成语,寓言之类,当然也可以作一些归纳,以便解题选用或以备作文的素材等。③要学会想像与联想,要能够充分融入古诗文的意境中去。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在古诗文的理解训练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导学生在解题前要学会观察,要多诵读几篇,联想与之相类似的诗文,还可分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去揣测。

2.4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又例"数",《狼》"又数刀毙之"读"shù",意为"几"。《奕喻》中读法又不同,"一客数败"读"shuò","竟局数之"读"shǔ",前者是"屡次",后者是"计算"的意思。又如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2.5鉴别句读,疏通词句。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

3.相互探究,共同提高。

学生互助学什么?探究讨论要提高什么?其实,就是在"抓纲与务本"的基础上的深化教育。互助学习方面应扎实基础的字词句文意的疏通理解和掌握。探究讨论,不应仅限于一篇诗文的透彻理解,而是要汇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积累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语言文学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等方面深入探究,学生方能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的。况且,对于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逐渐深广的学习过程中,层层的推进,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和受好,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