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做LV,还是做Lipton?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一种担忧与日俱增,中国茶正在远离普罗大众,进入奢侈时代。人们欢呼称之为“品牌”,我却认为这不仅是对品牌的错误理解,也是对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彻底背离。
日前,我在杭州参加了一个茶品牌的推荐活动,品尝了一款新近推向市场的高端花茶。席间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了解其品牌的历史和内涵。不过,让我及在座参加活动的人颇为惊诧的是这款茶的定价。这款新研发的花茶茶品,可谓高贵至极。再搭配奢侈品设计师主持设计的茶叶罐和包装礼盒后,价格从2800元到26000元,实非平民人士消费得起。
公司负责人将之解释为,做品牌。意思是,做品牌,就要做高端。这种将品牌等同于高价的思想,这两年来听得很多。无论是企业主,还是地方政府,都存有这样一种极端的思维。这与我们从陆羽《茶经》中学到的中国茶文化精神是颇为背离的。陆羽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品茶是对人生的修炼,不过这种喝茶如喝黄金如喝身份的奢侈行为,怎么会成为当前中国茶品牌的共有价值观了呢。
那么,是谁刺激了中国茶开始有了这样的“宏伟的品牌意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Lipton。尤其是《Rnancial Times》上的一篇记者评论在2009年刊发后,这几乎成为了一颗原子弹。每次参加行业会议,总有人谈论“中国七万茶厂比不上一个立顿”这个话题,认为中国茶没品牌,所以走不出国门。不过,让人感到悖论的是。一边说要学习立顿,一边市场却热衷于推出各种高端茶。
记得有位学者说,中国茶的品牌意识可以从1979年中国农业部恢复启动历史名茶算起。自那时起就有了个行业名词“名优茶”,这是相对于“大宗茶”而言的。名优茶的出现,解决了当时茶叶产量滞销的经济问题,并带动了市场的高质量高价格的倾向,而名优茶的影响力也一直延续至今。不过,评比并不代表有了“品牌”意识和举动。评比的结果,有利的是地方政府的区域性公共品牌。更多的还是圈内活动。中国茶,至今还停留在“名优茶”意识上,远未认真去研究和学习立顿这样的“品牌茶”与己之间的不同。所以,名优的结果是价格越来越高,远离了普罗大众。
把品牌等同于高价格。是因为眼光里只看到了高端奢侈品,所以人人都要将产品做成茶叶中的LV和Channel。可正是因为这种观点和方向,所以在Lipton自1992年进入中国以来,竟无同类竞争者与之抗衡。仅靠传播策略和渠道推广,就占领了广大中国白领市场。
Lipton卖的是高端茶吗?它恰恰走的是平民路线。它的目标市场是大众消费者,18~35岁的年轻消费群体,主打商务办公茶。通过袋泡、速溶等简易包装,关注的是市场规模基数最大的终端个体。这与中国茶产业的名优茶的高价策略和礼品茶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于名优茶与中国内销市场的普通终端存在较大的消费距离,而这一段消费真空,给予了立顿进入的空间,以至于在立顿进入中国市场至今的18年时间里,立顿在大众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成为绝对的唯一。
所以说,Lipton的成功是由于我们对于大众的忽略,对于终端消费市场的标准和质量的无序管理的结果。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仅靠走LV和Channel的道路就可以解决的。将品牌等同于高价格,是极端狭窄而势利的认知。
我把做品牌认为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尤其是要打造一个物有所值的品牌。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初创时期,品牌等同的不应该是高价,而是服务承诺。唯有服务承诺,才能吸引顾客。那些奢侈品在初创时,都是靠真诚地维护客户关系起家的,并不是靠离谱的价格。我们现在只是学了一个品牌的称呼,只看到品牌等于高溢价,市场就这样被哄抬了。难道品牌除了高价格,就不等同于消费享受、不等同于服务质量、不等同于产品承诺了吗?假如能做好这后三项,走平民路线,也能做出国际大品牌,一如Upton。而让更多的中国人喝得起茶,并且爱喝茶,将之视为性情修炼的载体,这才是中国茶文化传承的精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