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语言运用题剖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语言运用题剖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运用题多是高考命题改革的试验田,集中展现了高考命题的智慧。尤其是2014年高考,出现了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题,把语言运用真正用到生活中。纵观今年的语言运用题,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直面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热点,关注国计民生,语料贴近考生生活是这几年高考语言运用题的一贯特征,今年的试题也不例外。如重庆卷第21题,要求考生“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以及“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众所周知,2013年的冬天,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京津冀一带雾霾加重,且有向南向西蔓延的趋势,严重地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利用高考这个平台,让中学生接受一次环保方面的有效教育,无疑会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将来的岁月里有意识无意识地会成为环保的中坚力量。

解答此类试题,要把时代内容与题目指向联系起来,在答案的拟制上,尽可能渗透时代的信息,传达出较为完美确切的智慧成果。

二、触及灵魂,重视思想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现在的思想道德状况、责任感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如果他们品德良好,道德高尚,爱国,有责任感,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如果看着他们怠惰、自私、傲慢、无礼、没有水准和没责任感,他们怎么能够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呢?

重庆卷第20题,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时代脉搏,命制了一道仿写题,要求考生模仿“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句话,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这句话是主席今年五四的时候,在北大和大学生座谈时的讲话,告诫青年学子“要扣好第一粒扣子”,勉励青年学子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即将成为大学生的高考学子,回答这样的试题,是对灵魂的一次大洗礼,对于纯洁思想,意义重大。

三、丰富内涵,关注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加他们的文化内涵,是今年高考语言运用题的又一大亮点。如湖北卷第20题,要求考生描述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四个会意字“从”“比”“北”“化”的意思,而且要求写出来的两个句子押韵。此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古文字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的对联知识,一箭双雕。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字知识和对联知识,作答这道题是有困难的。

四川卷第19题,要求考生给《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根据《汉字字形演变表》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立意在走进汉字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也映射当前的文字繁简之争,其结论指向不言而喻。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也含有探究意味,给了材料,请下结论。《汉字字形演变表》来自必修教材“梳理探究”。注意要求至少写两个特点,横向看不难看出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由繁到简,越来越简单好写,再具体的看每一个字,会发现小篆及之前的字跟图画有关,象形强,笔画也多,也就是说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象形程度逐步减弱,总结出特点后,还得进一步的分析,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变化,如“鱼”“马”“车”等。

四、创设情境,贴近考生生活。

当下有的地方的中学生,长时间被关在校园里,与社会基本上隔绝,生活自理能力极度匮乏。命题者针对这一现象,模拟创设生活的场景,让考生处理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如浙江卷第6 题,要求考生以店家身份拟一封信给张先生,来处理发错货的事情。考生应该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给他人的生活造成了不便,拟写的信件就要表现出诚挚的道歉语气,态度要谦恭,而不能蛮横霸道,推卸责任。下面的答案就比较好:由于我们的失误,将您订购的衣服错发成了围巾,给您添麻烦了,深表歉意!您的衣服已寄出。烦请您在收到后将围巾寄回,地址是XXXX,邮资由我们承担。欢迎再次惠顾。

另外像辽宁卷第17题,针对学校是否开设礼仪教育课的问卷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五、关注本土,突出地方特色。

除了全国卷以外,安徽、湖北、辽宁等省市也有自己本土的高考试题,在这些地方卷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本土的地域特征,培养考生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如安徽卷第20题,从舌尖上入手,考查了有关“徽菜”的知识, 要求考生概括“徽菜”的三大特征:就地取材,讲求新鲜;精于烧炖,讲究火功;秉承传统,注重养生。既考查了概括、衔接能力,又激发了热爱家乡的自豪感,社会反响很好。

六、立足教材,考查迁移能力。

教材是中学生最亲密的朋友,每天都离不开它们,命题者借助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中的经典语言、经典人物,成功地命制了极具特色的语言运用题。如江苏卷第25题:(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这样的高考试题,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考生重视教材,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通过上面的分析,广大考生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要努力提高总体文化素养。强化言人所未言、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的意识,强化学生修辞的意识,树立审题意识和切题意识,密切关注新近发生的生活事件、社会热点,既要掌握运用运用题各种题型的不同特征,又要把握其选材呈现特点(再现生活场景、现实镜头;突出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凸显环保科技,针砭现实弊端等)等,采取慢工出细活的方法,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完成每一项必须的训练,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