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砚的演变与陶瓷砚的流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砚的演变与陶瓷砚的流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砚起源于研磨器,目前已知最早的研磨器是距今7000-8000年的磁山、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图1)。这些长过半米的大石器,是用来加工粮食的。到了距今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那些神奇的彩绘陶器显示:那时已经有了用来研磨颜料的研磨器――石研。商代以后,随着文字的出现,书写需求增加,周宣王时期“刑夷始制墨”(见《述古书法纂》),出现了颗粒状人工墨。此后,用于研墨的石研,用途专门化,成为早期的砚。汉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时的石砚(石研)还带有一个研石,图2是著名古砚收藏家、《古砚拾零》的作者王靖宪先生收藏的汉代三足圆形石砚,砚径16.5厘米,应为汉代早期器物。公元105年蔡伦将自造的纸呈给汉和帝时,宣告了造纸技术的成熟与纸张普及的开始,社会书写量剧增,加速了汉字的定型和书写章法的成熟。此时墨锭也应运而生,东汉应劭的《汉官仪》上有“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的记载。墨锭的出现对砚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1.使墨便携、便藏、便于成批生产;2.使得研墨方法简单化,只需研磨,不必先碾碎再研磨;3.使研磨器具进一步远离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影子,只有研盘,而无研石,此时研便成了真正的砚,正如东汉刘熙《释名•释书契》所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4.由于无需碾碎,砚变得轻巧和艺术化,有的圆形砚还增加了砚盖,以防过快干涸(图3);5.砚的材质趋于多样,铜砚和陶瓷砚得到发展;6.此后砚的结构也逐渐起了变化,方形砚有了砚池,圆形砚周围有了唇边,以便于研墨与储汁。纸、墨、砚的进步,直接加速了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为晋代及其以后的书法、绘画、雕刻、文学等艺术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砚便成了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用具。图4是两方晋代三足圆形青釉瓷砚,为四川青羊宫窑制品,其砚面平坦,两者皆为三足,这正是晋代瓷砚的特征,这说明青羊宫窑青瓷的始烧年代不晚于晋。汉晋时期砚的形状大体上为方、圆两大类,这可能跟古代人们“天圆地方”的观念有关。

晋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书圣王羲之、三绝画家顾恺之、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就生活在这一时期,而古代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往往跟陶瓷密切相关,从汉到晋,正是浙江、江西、四川青瓷从创生阶段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陶瓷广泛地进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起来的陶瓷,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尤其,陶瓷砚成为砚的主流。在此后晋至唐的600多年间,陶瓷砚一直是书画用砚的主角,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我国书法、绘画、雕刻、诗歌等文化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那时,活字印刷术尚未发明,唐代以前雕版印刷也不太普遍,文化记载与传播主要靠文人的笔墨,不难看出:陶瓷砚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担当过特别重要的角色,它在最需要人们动手写、画的时候,充当了砚的主角。图5是东晋至南朝初期的四川青羊宫窑八足圆形青釉瓷砚,砚面无釉、微凸,直径大至40厘米,可谓古代瓷砚之王。图6是南朝晚期的二十足青釉辟雍砚,砚面凸起得像圆馒头,它也是四川窑口的制品。从晋到隋,除四川窑口外,浙江越窑、江西洪州窑等都有许多青瓷多足砚和辟雍砚留存于世。唐代北方白瓷辟雍砚也有出土。

晋到隋,多足砚和辟雍砚是瓷砚的主流,不过它们的足部较为薄弱,出土物中足不断者极少。到了唐代,辟雍砚的足部多了一个圆环,把各足连成一体,大大增加了足部的强度。同时,砚面从南朝的馒头凸起形,变为中央微凹形。邛窑还首先把高温釉下彩绘用于辟雍砚装饰,图7是唐代邛窑黄釉彩绘环足辟雍砚,周围砚槽颇深,注水后真像微缩的“辟雍”。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朝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中的三大家......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这些文化大家舞笔弄墨时用的是什么样的砚台呢?考古发掘及史料证明,唐代的长乐公主、大诗人白居易等,都使用过陶瓷多足辟雍砚,这是我国晋唐时期陶瓷砚是砚的主流的例证。同时说明,当时端砚、歙砚等优质石砚还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气候。

唐代还流行一种造型特殊的中小型砚台――箕形砚。关于箕形砚,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在他的名著《砚史》中说:“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还说:“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形。”他还指出,到了北宋箕形砚演变为钺斧之状。米芾及其他宋代文人认为箕形砚始于晋代,宋代李之彦在《砚谱•右军风字砚》中说:“右军(王羲之)之后,持一风字砚,大尺余,色正赤,用之不减端石,云右军所用者。”笔者收集到一方具有圆形砚向箕形砚过渡意味的东汉灰陶砚(图8),为了留出两个插笔孔,它的砚面已成箕形。可能后来人们把插笔孔那部分去除,把笔竖插改为横放,便产生了箕形砚。图9是自藏的几方邛窑箕形砚。朋友手中有一方唐代邛窑箕形砚,砚体背面画着一条褐彩龙,十分生动。还有的箕形砚背上书有褐彩人名。从目前所能看到的唐代瓷砚中可以看出,这些瓷砚都是用过的实用器物,砚面极为细滑,用手摸上去感觉跟端歙砚相似,似乎经过了特别的磨制。图10是朋友收藏的一方唐代邛窑点褐彩蛙形瓷砚,中唐以后邛窑出现了刻绘纹青瓷,这种陶瓷装饰技艺在瓷砚上也应有所体现。图11的唐代邛窑异型彩绘瓷砚,使人感到有些向宋代抄手砚发展的味道。唐代彩绘、刻绘以及三彩(如河南三彩陶砚)工艺在陶瓷砚上的应用,体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人们力图强化砚的艺术含量。以致后来人们把砚视为文房雅玩之首。在隋唐陶瓷砚中,没有看到还有哪个地区像四川的古瓷砚这样丰富多彩,无怪乎唐代的王勃、卢照邻、高适、芩参、吴道子、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都曾到过四川,有的还在四川生活、工作或游历多年。

宋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但是陶瓷砚却没能再创辉煌。由于端砚开始列为“贡品”,以端歙为代表的优质石砚逐渐成为文人追求的目标,各地也纷纷开发当地砚石,石砚渐成主流。宋代雕版印刷达到高峰,并由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由于印刷术的发展,省去了许多抄写量。由于上述两种原因,陶瓷砚渐少,只在要求保温、储水等特殊场合采用陶瓷砚。明清时期,随着青花、五彩、粉彩、单色釉瓷器的流行,瓷砚也有相应的制品现身于世,但再也没有像晋唐时期那样居于主流。(责编:雨岚)

图1新石器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磁山文化遗址)

图2汉代三足圆形石砚及研石(王靖宪先生藏)

图3汉代三熊足圆形辟邪盖石砚(故宫博物院藏)

图4晋代三足圆形青釉瓷砚两方

图5南朝早期八足圆形青釉瓷砚(高文先生藏)

图6南朝晚期二十足青釉辟雍砚

图7唐代黄釉彩绘环足辟雍砚

图8具有圆形砚向箕形砚过渡意味的东汉灰陶砚

图9唐代褐釉箕形砚一组

图10唐代点褐彩蛙形瓷砚(成都刘先生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