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充分利用“剩余价值”,充实课外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充分利用“剩余价值”,充实课外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剩余价值”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概念。2010年4月,在渤海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上,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家伦老师发言时借用此词,提出教材文本“剩余价值”这一说法。他认为,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其“文”和“道”两个维度的教学价值甚为丰富,然而,在“一课一得”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每个文本都难免剩下一些未被解读和挖掘的内容,这些便是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完全可以作为其他文本教学时拓展延伸的资源。该主题发言被收入随后出版的夏中华主编的《教育教材语言论集》。随后,王老师又与高群老师合作,撰写了《论教材文本“剩余价值”的多元开发》,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2期。

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就“剩余价值”指导了多篇硕士论文,并和弟子们合作,公开发表了数篇有关的教学论文。随后,王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对“剩余价值”的认知进入了更深的层次,有了新的见解,详见本期中我们组织的四篇有关“剩余价值”运用的原创教学论文。这四篇文章覆盖力求全面:从小学到高中,从课程开发到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到课外阅读,从现代文教学到文言文教学,从微观运用到整堂课运用。

我们恳切地希望语文教学界的朋友就此提出宝贵意见,积极参与讨论。

【摘 要】学习语文,必须将课外阅读放到议事日程上。但是,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着课外阅读缺失、文本选择盲目、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语文课内阅读中文本的全部价值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产生了大量的“剩余价值”。应该把这些“剩余价值”用到课外阅读上,从“文”与“道”两个维度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剩余价值;内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09-03

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课外阅读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乏善可陈的学生课外阅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习语文必须延伸到课外,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是当今国际范围内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但在当前,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试析如下。

1. 阅读缺失

虽然各地中小学都在提倡语文课外阅读,力图营造书香校园,但是,学校、家庭、社会仍然缺少课外阅读的氛围。学生面临着考试的压力,几乎没有“课外”时间。即使是节假日,家长也不会让孩子读课外书,而是让他们在各种补习班或家教中度过。天津市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初中学生需要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和科普读物,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但在这种环境下,课外阅读有名无实。

2. 选择盲目

一项针对无锡市东林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不善于利用资源进行课外阅读仍是学生阅读面狭窄的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学校图书馆的借书证,但是真正使用的仅占总人数的4.4%,能够根据老师家长推荐进行阅读的也只有37%。只有8.9%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老师发放图书的方式来阅读。受社会快餐文化的影响,88.7%的学生接触较多的媒体是电视和QQ,他们原本紧张的课余时间大部分被手机阅读和社交网络占用。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并没有让他们得到整体、全面的阅读体验,也破坏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知。

3. 教师指导不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很大的自由性,但是如果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不力,往往导致学生对主动开展课外阅读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与模糊。由于对升学的片面追求,语文教师上课只抓考试知识点,下课也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在应试技巧的训练上,往往疏于对课外阅读方法和内容的指导。另外,当今中学生所处的时代与多数名著经典作品的写作年代相隔久远,如果他们在阅读时缺乏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就难以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结果,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乐趣渐消,甚至被动应付敷衍了事:或只读故事梗概,或买一本插图多的儿童版快速浏览交差了事,或利用网络等快速“充电”来应付。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和惯性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极为严重的功利化现象。阅读活动无论课内课外,都被窄化为课本教学,其有限的知识领域成了教师关注的唯一重点。教师对课文教学作深耕细作并乐此不疲,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鲜有问津。如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绝唱》一文,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描写的是民间说书女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一般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析人物描写和故事情节。其实,刘鹗也是位写景的高手,但由于课堂教学往往只会“就事论事”,仅以考试为终极目标,师生们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进行语文阅读活动,结果就成了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鲜有提及考试之外的内容,学生在课外阅读《老残游记》时,自然不会关注除考试知识点之外的情节,甚至不会去阅读书中大量优秀的环境描写。

因此,如果在课外阅读中不加以指导,初中生的阅读倾向很容易变得浅薄,甚至会缺乏主见和个性。有时,课外阅读虽然看似发展蓬勃,但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引,可能会产生反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难以尽兴的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具有语言训练、文化传播等多元价值,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对这些多元价值往往不能面面俱到,如此,就产生了大量的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

1. 文本“文”“道”双方的多元价值

韩愈曾说过“文以载道”,意思是说,“文”就像车,“道”即是车上所载之货。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这一观点运用在当今的语文课程理念之中,其实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鉴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特点,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文本作多元解读,就必须兼顾到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应该从“文”“道”两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所谓教学文本的“道”,主要体现为叙事、抒情类文本的内涵、议论类文本的作者观点……掌握好了,也就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所谓的“文”,体现为文本的写作特点,掌握好了,就提高了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和“道”都有其多元价值,不可割裂孤立,有所偏废,只有把“文”和“道”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作用,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2. 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填鸭式地将文本的所有价值全部教给学生,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定是一片混乱,学生根本接受不了。为了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我们主张“一课一得”,即一个课时解决一对教学目标。这“一对”,指的是“文”“道”各一个。有时候,需要单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如该篇课文涉及的“文”的方面的知识点较多,就应该取其一点而忽略其余,在被选择的这一点上讲深讲透。这样,不仅学生易于接受,而且也使得课堂的逻辑清晰,教学效率提高。

例如,苏教版的语文教科书在八年级(上)“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中选取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筑路”和“生命的意义”。这个文本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同时还穿插了保尔的内心独白、格言警句等,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教学时可以把对保尔・柯察金的细节描写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革命者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至死不渝的信念。

很显然,教学一个文本并不是“一文一道”即可完成;节选部分的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还通过塑造保尔・柯察金的战友们的形象,从侧面衬托主要英雄人物形象。这样,就产生了文本的“剩余价值”。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研习文本、开发文本“剩余价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将这些“剩余价值”放在课外阅读中开发拓展,就能很好地利用课程资源,以达到如下目的: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其背景知识,促进其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构建课堂之外教材文本新的意义。

三、由内到外,达到质的飞跃

上文已经分析了文本教学价值的多元性,教材本身蕴含的价值如果仅就某一个角度作一次使用,实在是极大的“浪费”。同时,课外阅读又能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如果利用好课外阅读,从不同的角度研习文本,就能消除对阅读文本的“审美疲劳”,更可让各文本的“剩余价值”在不同的地方发挥其“使用价值”。

1. 通过“文”的剩余价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篇课文,抓住主体价值使其成为教学重点,在课堂解决;其“剩余价值”可作为课外阅读的文本继续利用。使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能够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全方位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两条途径。

其一,通过课外阅读使“剩余价值”不再“剩余”。如只有一个课时教学鲁迅的《药》,把“了解本文两条线索的结构”作为目标,那么,就可以把“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丰满”等内容暂时放弃。由此产生的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完全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这个文本,也就是所谓的“课堂文本课外用”。如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外阅读时文本缺乏的困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按照一定的“语文”方向构建知识,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期待。同时,这样的利用对语文考试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继续研读课文文本,研习文本丰富的内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如果考到怎么办”的问题了。

其二,用“剩余价值”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如八年级上教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如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形象特征表现人物”,那么,对文中父亲的动作描写就成了“剩余价值”,文中连用的“攀”“缩”“倾”三个动词就被搁置一边了。但这个完全可以拓展延伸至课外阅读中去。如课外拓展阅读《老人与海》: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

这里“放”“踩”“举”“扎”等词语的运用和《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使读者从这场惊心动魄的动作描写中形象地体会到人的力量、气魄和智慧。通过“文”的剩余价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够展现语文的“文”的多元。

2. 通过“道”的剩余价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甚为直接、有效的学科。语文文本属于人类文化的载体,人文精神凝聚在文本之中,文本也就具有了潜在的巨大的人文教育作用。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就是“道”的传播,让学生有丰足的文学和思想的积淀,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进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思想的发展。所以,利用教学文本“道”的剩余价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也十分必要。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课外文本的拓展可以灵活运用。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七律・长征》,全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五幅图景,其中“腾细浪”“走泥丸”“更喜”等词语,热情洋溢,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出来。但是,由于这是一首七律诗,运用的是高度概括化的语言,所以学生对红军的精神只是有了个大概的认识,如果想具体直观地了解红军在远征途中面对艰险时的态度,以达到“感受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课外拓展阅读。比如《老山界》,这是一篇初中才会出现的文章,但作为小学课外阅读的文本也未尝不可。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这段是对红军在面临绝壁时仍然乐观豪迈的描写,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也能更具体地体会长征险恶的征途和红军的精神面貌,用《七律・长征》文本“道”的剩余价值指导学生感悟长征的艰苦和红军乐观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语文课外阅读中利用好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对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确实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充分研读文本,在保留“一课一得”主体价值的同时利用好由此产生的“剩余价值”,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树立“工夫在诗外”、从生活中寻求语文资源学习语文的思想。还应该知道的是,只要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任何一个文本都可以承担“主体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不同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邢真.天津市中小学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3] 李慧琴,薛纪江.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探析[J].江南论坛,2013,11.

[4] 高群,王家伦.论教材文本“剩余价值”的多元开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