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山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山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研究,不仅要从总量的角度进行,更应注重从“效率”的角度展开。本文利用研究效率的标准方法――DEA模型对唐山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人”、“财”、物以及论文产出、成果鉴定以及科技服务6个方面构造了高校的合并DEA分析模型。模型运算的结果表明:(1)高校科技创新有两种有效形态,它们的驱动因素是不同的;(2)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差异并不悬殊;(3)高校科技创新目前基本处于依靠规模投入带动的发展阶段。根据这些基本结论本文还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制度效率规模效率、DEA

1、问题的提出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中,如何对高校科技的创新体系进行评价是一个核心问题,我国众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等。以往的研究更多侧重于高校科技创新主要方面的“总量”研究,而较少涉及“效率”的比较研究。有些研究即使提出“效率”概念,但从这些文献的主要内容来看,占主体的仍然是“量”的研究,而关于效率的研究,只是采用简单的指标。本文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区别于以上研究:一是对不仅从效率的角度对高校的科技创新进行评价,而且详细地区分了制度效率和规模效率;二是从区域比较的角度展开研究,这也为研究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与该区域整体科技竞争力以及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2、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

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它产出的量,或者说不能只看它的“效果”(effectiveness);同时还要看它的产出与其投入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要看它的“效率”(efficiency)。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评价也是一样,我们不仅要分析高校的论文产出情况、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以上这些都是从“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从“效率”的角度研究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

对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来讲,所谓制度效率是指高校的科技创新知识与硬件环境、科研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财务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等是否能够保证科技创新投入资源(人、财、物)的生产潜力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而规模效率则是指高校在制度设计已经给定的前提下,最有效的资源投入规模是什么,如果规模有效则意味着,在给定制度设计的前提下,此时投入资源的规模正恰到好处,既不浪费也紧缺,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况。

3、DEA模型

DEA方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查恩斯 (A Charnes)、库伯 (W Cooper)和罗兹 (E Rhodes)等于1978年首先提出的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方法。我国自 1988年由魏权龄系统地介绍了DEA方法以后,该方法在众多领域,包括地质、金融、管理、宏观经济研究、甚至医学等得到广泛的运用。

对被评价的决策单元 ,DEA的基本模型C2R是:

式中:

――评价对象j0单元的效率; ―― j0单元第 i种资源的输入量; ―― j0单元第 r种资源的输出量; ――对第 i种的输入资源的一种度量 (权系数); ――对第 r种的输出的一种度量 (权系数 ); ――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v――输入资源的权重向量;u――输出的权重向量。

这个模型的含义实际上是:保证所有的决策单元的效率不会比最大的效率还大的常识性的条件下,选择适当的输入v和产出u,使得j0决策单元的效率达到最高。也就是j0在最弱、最宽松的条件下(只要其他的决策单元不违背常识性的规律即可以)能够达到的最大效率,那么它也就反映了该决策单元“竭尽全力”所能达到的效率,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没有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境界,那就是这个决策单元本身的问题!它是低效的。为了运算方便,上面的基本模型等价于下面的对偶模型:

4、高校科技创新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模型

根据我国目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分别从高校科技人力资源、资金来源、科研设备投入三个方面描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投入要素。表1给出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进行模型计算时,由于属于同一方面的指标的量纲不同,或者数量级别差别较大,比如在科技服务方面,专利部分,发明专利与专利出售总额两个指标不一致;而专利出售总金额与技术转让成交金额相差数十倍。

5、结果分析

(1)高校科技创新有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从运算结果的总体分布来看,高校科技创新处于有效位置的区域并不一定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较偏远或欠发达的地区,高校的科技创新也可以达到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有效的状态。

(2)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差异并不悬殊。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到,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平均在0.86的水平,而标准差则很小,只有0.13。这表明,高校科技创新平均相对效率比较高;同时,较小的标准差也表明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对效率相差并不悬殊。

一般地,偏度的绝对值大于标准差的2倍基本就表明该分布是显著不对称的。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制度效率的偏度是-0.34,大于其标准差0.13的两倍,可见,高校科技创新制度效率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负的偏度表示有一个长的左尾,也就是说高校科技创新制度效率尽管相差并不悬殊,但是还是大部分的高校处在制度效率的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认为,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基本与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无关。这个结论揭示的信息实际是,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还没有深深地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因此才会出现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关联较弱。这表明,高校作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创造者和供给者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真正到位,在提供真正的科技的原创性动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结论也表明,如何促进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摆在我国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与高校科研人员面前的核心问题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廖建锋. 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 交通高教研究, 第21卷 第4期,2004,4.

[2]王立杰、周静. 主要OECD国家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的比较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将出版 200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