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孕产妇凝血功能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孕产妇凝血功能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孕产妇凝血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凝血状态,预防出血、DIC和血栓等产科并发症。方法 本研究以2014年7月~12月我院产科收治的100例妊娠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为孕中期组(16~30 w),50例为孕晚期组(31~38 w)。孕晚期组在分娩后作为分娩后组。选择同时期50例体检的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用血凝仪分别检测各组血凝四项指标。结果 孕晚期组PT和APTT较孕中期组和对照组降低(P0.05);分娩后组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妊娠过程中孕妇血液的凝血、纤溶功能逐渐增强,分娩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关键词:孕产妇;妊娠;凝血功能

孕妇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为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和母体的健康与安全,机体很多系统都会发生适应性改变,例行产检时不少实验室指标都会异常,其中凝血功能的改变就是一个方面[1]。妊娠过程中,孕妇体内会出现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活性降低,机体表现为高凝状态,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可避免产后出血,但若高凝超过了一定范围,则是一种病理现象,同样危及孕妇及胎儿安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测定是判断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实验室指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年7月~12月产科收治的100例孕产妇凝血功能,总结该指标在妊娠过程的变化规律,现将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12月收治的1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为孕中期组16~30 w,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6±2.1)岁;50例为孕晚期组31~38 w,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8.3±2.6)岁,待分娩后作为分娩后组。另选50例体检的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7.3±3.4)岁。纳入者均排除严重基础性疾病,一般资料之间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仪器和试剂 采用ACL-300型血凝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试剂、质控品、鞘液等均为原厂配套。

1.3标本处理 所有观察对象晨起空腹抽取2 ml静脉血置含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上下颠倒混匀后室温条件下25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浆,放置-20℃冰箱待检。用血凝分析仪完成凝血四项检测。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100例孕产妇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显示,孕中期组PT、FIB、APTT和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孕晚期组PT和APTT分别为(11.2±0.9)s和(31.0±3.1)s,较孕中期组和对照组降低(P0.05)。

3讨论

妊娠期妇女处于特殊的生理过程,体内很多器官、组织、系统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正常情况下凝血及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妊娠期妇女随着孕程的进展体内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明显增高,血浆各凝血因子都有不同程度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也代偿性增加,凝血功能异常可导致妊娠中晚期或分娩前后发生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2]。有报道称妊娠期女性发生静脉栓塞的风险是非妊娠女性3~4倍,特别是妊娠晚期女性。因为在分娩过程中释放的组织因子能激活凝血途径,进而引起产妇凝血功能障碍,诱发DIC。

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是反映人体凝血功能的最主要实验室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止凝血筛检指标之一,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主要有Ⅰ、Ⅱ、Ⅶ等[3]。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被认为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指标[4],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主要有Ⅷ、Ⅸ、Ⅺ、Ⅻ等。凝血酶时间测定(TT)主要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能力,反映血液中肝素类抗凝物质的含量,临床上多用于高分子量肝素或纤溶治疗的监测[5]。纤维蛋白原(FIB)为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在凝血活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FIB的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6]。本研究结果显示,孕妇在孕中期时的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孕妇在孕晚期该两项指标显著小于孕中期;FIB随妊娠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大,孕妇孕晚期该指标显著高于孕中期,提示妊娠中期到妊娠晚期孕妇的外周血逐渐呈现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有利于孕妇分娩后止血,提高子宫内膜的修复和增生能力,是母体和胎儿都是一种生理性保护。PT进行性缩短提示可能与Ⅱ、Ⅴ、Ⅶ、Ⅹ等外源性凝血因子增加有关,APTT进行性缩短可能与Ⅷ、Ⅸ、Ⅹ、Ⅻ等内源性凝血因子增加有关;FIB增加有助于纤维蛋白沉积,对维持胎盘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FIB过低会引起胎盘与子宫内膜的剥离从而导致大出血,并发DIC,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还发现,产妇分娩后血液的高凝状态逐渐恢复,至分娩一周时已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监测分娩后的凝血功能,可作为产妇的恢复情况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监测孕产妇的凝血功能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殊的生理变化,这对鉴别诊断是否有凝血异常非常重要。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积极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血栓性疾病、DIC等产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

[2]张春荣.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微循环学杂志,2004,14(4):77.

[3]顾克凤,刘天霞.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临床检测分析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5):596-597.

[4]柳益群,曾赤佳,陈仲桓.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变化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18(2):31-32.

[5]黄衍锋,邹焕荣,叶晓涛,等.凝血四项指标在孕妇正常分娩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0):897-898.

[6]卢其明.凝血四项指标在妊娠晚期孕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4):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