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剧终后的自语(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剧终后的自语(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置一个规定情景:

演出结束,观众离场,剧场里空空荡荡,炫丽转成了灰暗,喧哗转成了寂静。是梦的幻灭?是醉的苏醒?

一个戏剧创作者会想些什么?

一个戏剧创作者肯定会想些什么。

记录下这些想法,为人为己,我看都不错。

不妨叫做:剧终后的自语

一、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吗”

提到中国戏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给戏曲下的经典论断,即:以歌舞演故事。

既然是经典,当然应该深信不疑。但是,经过多年在戏曲里折腾,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不对,戏曲这东西很不善于讲故事。仔细再想,便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传统戏曲的经典,讲的故事大多不算完美,甚至连完整也算不上。有时私下挖苦传统戏的编剧是“找个理由让演员唱”。现在悟得,也许这正是中国戏曲的特征所在。

传统戏中不乏故事性不强的经典。比如《贵妃醉酒》,比如《天女散花》。我想,梅先生之所以选中这样的题材,肯定不是为了把贵妃和天女的故事讲给观众,而是这两个题材能够让自己在舞台上歌舞起来。比如河北梆子《钟馗》,最精彩的“行路”一场,没有冲突,没有对白,只有歌舞。

多少年来,我们把剧本当作一剧之本,把故事编得风雨不透,忘记了让演员“歌舞起来”,尽管很“生活”,尽管很深刻,尽管很文学,可是,观众却不买账了。是不是我们对戏曲的特性理解错了?

由此想到,戏曲不仅是以歌舞演故事,而且还是依故事演歌舞。

似乎有点形式主义之嫌。但,内容离开了形式,它还会是什么?

二、戏曲可以从“假如”开始

中国戏曲并不以真实为前提。

比如,《杨门女将》、比如《女驸马》,整个故事就是不成立的。一百岁以上的女人还能挂帅出征吗?在中国会出现女驸马这样的人物吗?显然连可能没有。但是,戏里有了,观众认可。

我有时很是想不明白。当代的戏曲理论家在评论传统戏和评论当代作品时,用的不是一个标准。他们对传统戏的“胡编乱造”很是认可,对当代人的“胡编乱造”很不接受。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情节,以前的编剧就可以,当代的编剧就不可以,这是为什么?

只有一个理由:以前的编剧和评论家不知道什么是现实主义,特别是前苏联的现实主义。

当代戏曲面对着影视界的“胡编乱造”,犹如打了败仗的阿Q,看着观众纷纷离开剧场,只好悻悻地说,没文化!难道当代的观众比30年代京剧兴盛时期的观众还没文化吗?

我想,是我们在舞台上失去了想像力。当你在舞台上展示的生活还没有真实生活更精彩的时候,观众为什么要花钱去看你的戏?

我们想把一切都弄得合情和合理,“戏”也就找不到了。

当然,我们有经典论断:最好是情节发展要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如什么什么都要统一在一件作品一样,永远正确的话等于什么都没说。

假如一个女人可以百岁挂帅,那么――

假如一个女人可以考上状元,那么――

假如外星人是这个样子,那么――

戏的逻辑就建立在假如上。

我们的戏剧大概是被这样的问话问死了:生活中难道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吗?

放开胆子,“胡思乱想”,或许能给戏曲一点活力。

三、戏剧是一种情感真实

有大家说过,故事尽可编造,细节必须真实。

有理论家论述历史剧的真实性时,往往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两个概念中打架;也有艺术家提出了历史剧传神说,也可以说是神韵真实。

我以为,还有一种真实,就是情感真实。舞台上什么都可以假定,但情感不能假定。只要情感真实,什么都可以弄假成真。

情感真实不仅仅是演员表演方面的情感投入,包括编剧,包括导演,包括其他主创人员,没有真情的投入,真人真事也会弄成假人假事。

说到底,艺术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表达。

连自己都不真喜欢的人物,想让观众喜欢,恐怕不大可能。连自己都不相信的道理,想打动别人,也是不大可能。连自己也不动情,如何能让观众动情。

作品的情感倾向,决定作品的价值所在。

当代舞台上,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了许多表扬好人好事的作品,因为创作者打心眼里对这些人物没有真情,所以总是不能成为艺术。

舞蹈史诗《东方红》所以不能复制,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情感是真实的,现在人的情感是虚伪的。尽管舞台条件比以前不知道好多少倍,可矫情不会创造出真正的艺术。

没有真实情感投入而创作,犹如娼妓,虽然技巧不错,但情感虚伪,终是和艺术无缘。

舞台上,情节真实、细节真实、意蕴真实,都要靠情感真实而存在。

4、艺术个性与大众欣赏

艺术需要偏激,大众喜欢重中庸,艺术需要个性,大众需要共性,这是一个难解的命题。

有个性的创新,总是超出大多数人的审美意愿,否则就没有新意。戏剧是把那么多不同素质的人集中起来一块欣赏,必须照顾大多数人的审美趋向。于是,创作者陷入了两难境地。

曲高和寡是一个事实。

雅俗共赏是一个愿望。

虽然有把观众关进剧场不让出去的编剧,但观众虽在剧场,心却不在舞台上,枉然。

完全跟着观众的感觉走,肯定媚俗。

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肯定寂寞。

如果是跟着别的什么走,肯定不是艺术。

聪明的艺术家,知道坚守什么,放弃什么。但是,太聪明的艺术的家必将离艺术越来越远。

没有办法,创作者必须享受抉择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