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谈对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谈对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明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自从不同民族的形成后就有了不同民族的歌唱形势和方法。作者将在本文中谈谈多中国民族声乐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形成条件;唱法特点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是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中国民族声乐自上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包容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在今天也将带着它独特的风格韵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中民族声乐形成的条件

1.悠久的艺术传统

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个民族特定传统的文化审美、风俗习惯、民族语言、人文精神等对一种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民族声乐从开始发展到今天亦是受着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中不断衍生了三百余种表演艺术中带有演唱的形式。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音乐起源于劳动,而音乐的最早形态又是声乐。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是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古代声乐艺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汉唐时期歌唱和舞蹈进入了空前的合作,大型歌舞成了这个时期艺术形式的主流。宋元以后,戏曲、曲艺艺术兴起,逐渐占据了歌唱艺术主流,成为一种和戏剧、文学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同时,宋元以后民歌和艺术歌曲同样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明清的民歌极为丰富。通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歌唱活动开始从众多的音乐艺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出现了专业创作的声乐题材,如词调音乐、琴歌。由于近代西方文化思潮伴随着政治席卷而来,所以原本沿着中国音乐自然发展道路的中国声乐音乐受到影响和冲击。产生了西学的“新音乐”新风格。对于中国声乐艺术的传统我们毋庸置疑,可是对于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应该是势在必行的!

2.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很多内容,训练方法、师资力量、教学硬件、丰富的作品等等。其中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训练方法――“洋嗓子、土嗓子”之争一直是一个矛盾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发生在上文中已经有过论述,主要是由于近现代西方音乐观念的同化。可以说西洋声乐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对于民族声乐演唱者在训练中借鉴这一方法是有益的。这种学习是必要的,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来改正中国声乐演唱中的缺陷,追求“放松、共鸣、呼吸、通畅的声音……”;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通过这种训练方法训练的演唱者失去了我国民族声乐技术中的“自由性”。如果事实如此,那么我国的民族声乐系统的训练体系又是什么呢?

3.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个艺术学派的形成,是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当艺术的水平已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境界,这样一个阶段才形成自己的民族演唱学派。”的确,“独创性”应道是判断一个艺术学派是否成立的核心词。中国民族声乐音乐风格应该是十分鲜明的,同时每一个地域的声乐音乐风格又各不相同。这样广义的“独特性”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音乐与其他民族声乐音乐的差别,而狭义的“独特性”则是内部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没有影响中国声乐音乐风格的整体性,而是更加丰富了它。同时,中国声乐艺术的独创性更体现在中国音乐的内在精神与文化底蕴。

4.坚实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这是中国民族声乐建立的最为重要基础。在中国三百余种带有演唱的表演艺术中,每一种形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唱法及表现手段。从古代传统中的有关唱论的描述可见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是很讲求方法的,如《礼记•乐记》、《唱论》等关于唱法的论述。古人的这些论述现今看来仍是十分精辟和科学的,这足以说明在中国音乐史上对于演唱实践和理论总结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然而在试图建立我国民族声乐学派的时候,一部分研究者忽略了这一理论研究的基础,或者是对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献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单单去寻找“断了线的风筝”。缺乏了理论做科学实践的基础,那么这种发展和创新都是不够说服力的。

二、民族声乐

在中国,把声乐划分为三种唱法,即欧洲传统唱法(中国称它为美声唱法)、中国民族唱法、欧美流行唱法(中国称它为通俗唱法)。从生理上分析,三种唱法在声带的要求上是相同的,都要求具有两种混声的机能,不然就没有高音。但是对声道的调节是有区别的:西洋美声要求喉咙充分打开,而中国民族唱法和欧美流行唱法只要求声道不堵塞,即使为效果需要而打开,一般也只用前后打开。中国民族唱法和欧美流行唱法在唱高音时,不强调喉头向下,在用气上,传统美声出于音量的要求,使用上下腹的对抗较大;而在中国民族唱法和欧美流行唱法中,只要求气息通畅即可。在吐字上,传统美声是服从共鸣前提下的吐字,是吐字服从于发音。而中国民族唱法是发音服从于吐字,特别强调吐字,字正腔圆是把“字正”放在“腔圆”的前面。因此,中国民族声乐在其唱法上的首要的审美标准,就是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因为,语言才是形成歌唱的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而以声韵(五音、四呼)、调(四声)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是形成中国民族唱法的特殊韵味、美感和风采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声乐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通过人的语言来表达歌曲情感的。因此,清晰的语言应当是听者听懂歌曲内容并与演唱者产生共鸣、产生情感交流的关键。

中国历代的声乐家们对民族声乐唱法的特点和规律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民族唱法对歌唱的咬字吐音,歌唱的呼吸、发音、共鸣、润腔及情感的表现等的要求,对当今的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宋代张炎在《词源》中说:“腔平字测莫参商,先须道字后还腔”。也就是说,唱歌的声音和歌唱咬字吐字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但在二者之间,咬清字应当先于唱好声音。如何能够在歌唱中做到“清晰地吐字”呢?清代徐人椿在《乐府传声》中就说了:“人之声,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齿牙处著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准。所以欲辩真音,先学口法。口法真,则其学无不真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之声音的喉音、舌音、齿音、牙音、唇音称为五音(指咬字吐字的字头部分,即声母的发音的五大类);开、齐、撮、合称为四呼(指字腹部分即韵母发音的四大类)。要想准确地念好归类于五音所有字的字头,却不在喉舌齿牙唇各个发音部位用上力气,那么发音肯定不准确;要想念准所有四大类的字腹,而不学好不掌握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的发音口形势态,那么四呼肯定也是不清楚的。所以,要准确地辨别字的读音,一定要先学习咬字吐字的方法,方法准确了,那咬字吐字不会不准确的。声音艺术是用语言演唱发音来表达情感情绪的,歌唱就应该要清晰、明朗,让听的人明白唱的是什么内容,一定要将字唱得清晰响亮。当然,由于中国各地的民歌风格上的不同,吐字中对于字头和辅音的强调,程度上是不同的。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更离不开民族声乐本身的教学队伍、理论研究队伍、创作队伍、演唱队伍的同心努力。经过不断研究、探索、实践,中国民族声乐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一定能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演唱艺术。

参考文献:

1.《中国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及其演唱问题》.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关于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多元化的思考》.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