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还是走向误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还是走向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了,但关于中国电影的争论远未结束。

优秀的电影走向世界,是最好的文化输出。当好莱坞大片挟着“美国精神”呼啸而来时,根植于五千年丰厚文化的中国电影,为何难以走上国际文化舞台呢?

没有国内市场,何谈国际市场

走向世界一直是中国电影人的梦想,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名导演、名演员、大投入,紧跟好莱坞大片的中国“大片”,往往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出国参赛,这类电影以“角逐奥斯卡奖”为推广口号,先在国内一边挨骂一边赚个盆满钵满,然后从奥斯卡铩羽而归;另一种是低成本文艺片,多以展现中国贫穷落后、负面的题材为主,甚至是私下参赛,获奖前往往在国内没什么知名度,获奖后再打开国内市场,或者先在盗版市场热销。

不少电影人因此陷入了困惑――拍电影是为了获奖还是赢得市场?是主打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著名华裔电影艺术家、奥斯卡奖资深评委卢燕女士说:“长久以来,中国电影一直在寻找出路:是要观众?是要票房?还是要奖项?这样的摸索有时让我们迷失方向。我们发现不了自己的优势,我们舍弃了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我们似乎只在追赶。”

对此,中外电影人的一致意见是:只有立足国内,才能走向国际。

导演冯小刚说,有些人认为电影具有地域性,害怕外国观众因为文化差异看不懂,进而会影响国外票房的收入。其实“看不懂”的关键并不在于文化差异,而是一个文化的强势问题。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李安的电影很有深度,但外国人争先恐后地说看得懂,就是因为他相对强势而备受追捧。”

冯小刚表示,我们要把本土电影搞好,取得相对强势。他对中国电影市场充满信心:“中国电影产业已经从夕阳产业变成朝阳产业,在未来5年到10年,中国电影市场可以成为继好莱坞之后最大的电影市场。”

CAA中国区总经理罗异在中国已经制作了7部故事片,他认为,中国电影在制作之初,就应该针对后期发行选择国内、亚洲还是欧美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市场,“中国电影必须首先考虑中国本土观众的口味,中国观众满意了,海外观众才会满意。”

北京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磊认为,国内电影市场一直处在发展中,中国电影人大有可为,中国电影完全可以在本土收回80%的投资,因而中国电影首先还是应该立足本土市场。

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克里斯•李说:“我觉得中国的电影也可以在中国本土有很高的票房,这就是对中国文化最好的保护,这样就不会再害怕好莱坞大片进来了,我觉得自身强大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外国人喜欢什么样的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界尤其是一些名导演使劲揣测国外评委或者观众的口味,但是,他们的判断准确吗?外国人究竟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中国电影?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众多国际影人畅谈了他们所渴盼的中国电影。

有“欧洲斯皮尔伯格”之称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说,他非常希望看到中国历史题材的电影,每看一部中国的历史片,就如同一次“发现之旅”。

著名华裔电影艺术家、奥斯卡奖资深评委卢燕女士说:“现在的好莱坞对东方题材的影片非常看好,尤其对东方的故事非常有兴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每一个历史典故、民俗逸事,都是电影可以采集灵感的源泉。而这样的源泉,具有深厚的能量,能让全世界羡慕。”

影片《英国病人》《冷山》的导演安东尼•明盖拉对中国电影的未来评价很高。他说:“中国的年轻导演们可以拍未来,可以拍过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还没有被世界熟识,他们有很多机会。而且,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都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地方,中国导演更可以把镜头对准当下社会,描述中国现在的状况。”

CAA中国区总经理罗异说,以往外国观众看中国电影可能更倾向于农村片和古装片,都市片在国外没有市场。如今这个现象已经有所变化,关键是中国导演能否拍出国外观众没有见过、没有想过的东西,电影本身故事讲得则好更重要。

李安则将目光瞄准了中国的文化和人性,他说:“中国文化中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观念,原话直发、若即若离的叙事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态度和社会态度,这些能给电影创作以无尽的灵感。”

他说,目前这还是中国电影中的一块“处女地”,需要几代电影人共同努力开垦。

中国应有自己的《辛德勒名单》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伯爵夫人》以细腻的情感、厚重的历史受到观众欢迎,这部中英合拍片给中国电影以宝贵的启示:与其在形式上盲目追随西方,不如回过头来挖掘本土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

《伯爵夫人》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讲述一位流落远东的俄罗斯伯爵夫人与一位盲人外交官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影片中除了有凄婉动人的故事情节,还有犹太难民当年在上海生活的背景。

与众多讲述犹太人二战期间苦难命运的影片相比,犹太难民在东方上海的故事极少被搬上银幕。人们通过电影《辛德勒名单》熟悉了那位德国人冒险挽救1000多名犹太难民的事迹,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同样是在二战期间,在上海虹口区的提篮桥一带,曾有过收留近3万名犹太难民的壮举。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数万名犹太人与本地居民混杂而居,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他们甚至还学会了地道的上海话。为了帮助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生活,这座城市曾涌现过许多个“辛德勒”。

遗憾的是,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题材,长期以来没有进入中国电影导演们的“法眼”,同样负载着深重苦难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也未让中国导演们拍出过《辛德勒名单》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作。

电影不是教科书,但优秀的影片却比教科书更让人震撼与难忘。西方的纳粹集中营,东方的南京大屠杀,是法西斯罪恶滔天的两个最有力的象征。一部在国际上屡屡获奖的《辛德勒名单》,让全世界记住了纳粹德国二战时期对犹太人犯下的滔天罪行。但是,至今却没有这么一部具有深远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影片。

纵观近年来叫嚷着要“走向国际”的一些中国“大片”,公映前铺天盖地地炒作,看完之后观众却并不叫好。可以说,一些中国电影人对国际电影市场的认识有一种错位,《卧虎藏龙》在国际电影市场大获成功,他们就纷纷效仿拍武侠片;《指环王》红极一时,就投巨资拍中国的“魔幻”大片。离开本土文化的“根”去盲目跟风,结果只能是“四不像”。所谓角逐“奥斯卡”,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向世界展示什么样的中国

李安大声疾呼:“应该通过电影向世界展示一个艺术的、人性的中国!”

除了好莱坞外,韩国影视近年来突飞猛进,向世界推介了一个形象良好的韩国。

在政府的支持下,韩国影视产品成功走向世界,例如风靡日本的《冬日恋歌》,使拍摄这部电视剧的韩国江原道成为许多日本人的旅游胜地。

北京电影学院副研究员刘军认为,中国的影视产品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遗憾的是,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他说:“我们的电视剧应该像韩国电视剧一样,追求带有普遍性的美感,虽然,展现中国人的粗俗和丑陋可以让人一时感到惊诧,也可以因迎合人的好奇而获得国际奖项,但看过之后不会让人产生美感。”

中国年轻导演陆川近年推出了《寻枪》《可可西里》等优秀影片,他表示,中国电影人正站在丰厚的历史积淀上,我们的国家为电影人积累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太多的人生,等待我们去发掘,“电影是生命感受的记录,电影人应该制作出更新鲜、更年轻的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