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朗读,拨动学生心灵之声的音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朗读,拨动学生心灵之声的音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的内容。”在教课和听课中我日益感到让学生大声朗读,不啻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多角度朗读,会让学生用眼睛捕捉文章中靓丽的词语,用心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以声音传达学生自己内心的感悟,声情并茂,我在执教《感动》一文时更有深刻的感触。

一、朗读,初见端倪

故事的大意是“我”在旅游结束时,突遇一个名叫善子的疯子。当恐怖笼罩整个车厢,众人无措的关键时刻,善子白发苍苍的老娘及时赶到,悉心,轻声呵护,最终没有让善子做下错事。目睹母子蹒跚而去的背影,留给“我”的是深深的思索……

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即在给出问题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另一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注意节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声音的轻重缓急。在规定时间后检查发现:第一组学生仅能了解故事的梗概,对文章更深的含义模棱两可,对文章整体理解也是支离破碎;而朗读一组,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性强,不仅理解课文一开始的紧张气氛的铺垫作用,而且被“善子”母亲对疯儿子不离不弃的爱深深地感动,从词语的搭配到引申句子的含义,从课文的整体到细节之处,学生的回答如同决堤之水。差距之大,分析原因可知,传统教学只满足于提炼课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和熏陶,导致学生在形成语文能力的同时,失去了自我。而朗读会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语气,读出生活的真切。

二、朗读,拨动心灵之声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到把握其精要,就要引导他们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文学作品的魅力是在持续不断反复中显现出来,诵读的作用自不待言,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滋味,读出个性的体验。在阅读中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对描写对象的认识,领悟作者内心真诚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敏锐的语感。

文章中的老大娘细腻的刻画,动作,语言,形貌等等,抓住第二组朗读的效果,拓展开来,多角度朗读,可分为整段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我觉得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力非常集中,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在分角色朗读时,我从他们朗读中分明感到他们为文中老人的行为所感动,读到“善子”母亲一节时,朗读声时而悠扬,时而低沉,读到善子两次“我要吃”,语气的轻重缓急处理得很到位。课下我与学生谈到这个问题,他们说:“朗读中我仿佛看到老人的眼光满是温柔,举起来的手充满,爱怜的话悉心叮咛,完全没有顾及别人看待儿子的眼光。善子这个孩子,读到他,被文中他变化的眼光吸引,对待别人他充满敌意,也许他遭遇到的只是唾弃,白眼,侮辱,在娘的身边他才感到安全,所以读来感受到母爱如同涓涓溪流,声音虽不宏大,却滋润我们的心田。”可见,朗读是学生对文章情感主题的分析、理解的过程,是架设读者与作者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三、朗读,让学生慧眼识金

要让文学鉴赏真正得以落实,让语文课真正成为百科之首,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语言,意境的构成需要语言,作品的深意蕴涵在语言中。在教学中,通过学习本文咀嚼词句内部的人情味,感受语言的魅力,品出语言所创造的有意味的意境,引领学生懂得欣赏小说细节的深刻意蕴,揣摩文学作品中空白处所蕴涵的潜台词。如《感动》一文开始的场面描写,从“我”旅游结束时的游兴未尽,“悠然”地听歌,“心情愉快”地打拍子可见。冷不防一个男人出现,先是“冲”上车,“堵”在门口,渲染紧张的气氛,接下来,作者对疯子的外貌和“他”眼神的“充满敌意”、“冷酷”、甚至“绝望”的描写,营造的是对峙的严肃、恐惧的气氛。学生读起来语速时快时慢,把大家带入那种令人窒息的场面中,后文的省略号的运用又把这种气氛推入高潮。

因此,朗读是一种交流,是留出空间在诵读中品味,在发现中凝聚,在凝聚中升腾。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

责编 / 董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