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龙”在争议声中提升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龙”在争议声中提升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龙的形象家喻户晓。歌曲《龙的故乡》、《龙的传人》让华夏儿女耳熟能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陋室铭》之所以知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龙。在中国历史上,龙不知成就了多少文人学士、英雄豪杰、帝王将相。

哪里有华人,哪里就会有龙的形象。过节舞龙,龙舟大赛是中国人在节日里的传统保留节目。在当今世界上,“中国龙”形象经常出现在世界重要会议上与世界体育赛场上。

然而,不久前“中国龙”却引起了世界性的争议。根源出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身上,他的一番谠言宏论让“中国龙”形象蒙上一层迷离的色彩。他说,“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这样的形象容易让那些对中国历史、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产生一些联想。中国应改变龙的形象标识。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国内外众多媒体开始聚焦“中国龙”。

吴友富说这番话也是有原因的。2005年11月11日, 在第二奥运会吉祥物公布后,被普遍看好的中国龙意外落选。对此,北京奥组委解释,主要是“由于龙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理解”。龙翻译成英语是Dragon,在英文释意中,Dragon是邪恶的有翼怪物。而在图画中,Dragon身躯庞大笨拙,颜色是黑灰色的,长着巨大的翅膀,口中吐火,吞噬人和动物。但在中国,龙是由九种图腾(鹿的角、骆驼的头、虾的眼睛、蛇的身体、青蛙的肚皮、鲤鱼的鳞、鹰的爪子、老虎的手掌、牛的耳朵)组成的新图腾,是吉祥的象征,是风调雨顺的保证,是民族和谐的标志。中国龙形象经过几千年传承,己经约定俗成,深入人心。当专家建议抛弃龙的形象标识时,九成网民力挺“中国龙”形象,反对抛弃“龙”。许多网民认为,中华龙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经商、周的发展,到秦汉时基本成型。中国龙形象成为长角尖耳兽足蛇躯的神兽,历经数千年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

一些专家提出中庸的解决办法,他们认为中国龙形象在国外遭误解是因为英文中的Dragon与汉字龙的含义差之千里,重新为中国龙确定英文译名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实际上这等于要修改英文字典,改变欧美人的思维。此事当然如行蜀道,难于上青天。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的图腾没有必要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图腾与象征有时候也未必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喜好。一个国家的图腾只在特定的生存国度与文化环境下才有意义。

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庞进说:“西方的Dragon不能与中国龙相混同。龙的标志地位不可动摇。”他说,西方的Dragon只是对少数几种动物的集合,神性小而单一;中国龙是对许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产生的神物,其神性大而丰富;西方的Dragon主要代表恶,可以说“充满霸气和攻击性”;中国龙则主要代表善,不存在所谓的“攻击性”,中国龙有威严的一面,更有和悦的一面;西方的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地位不高,无足轻重,中国龙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是吉祥嘉瑞的象征。我们民族创造和选择龙这样的文化符号,经历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漫长时光,它凝结、寄托着各个时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体现着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认同。不说放弃了可惜,事实上也放弃不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则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应当更多地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交往的效率及实际效果等问题。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单方面的意志不能过度张扬,否则就很难共享、共赢。从传播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下一些工夫,可以通过广告、电影、文学故事等方式改变“中国龙”在外国人心里凶恶的形象。譬如像美国大片《怪物史莱克》中的大怪物可以成为家喻户晓、备受喜爱的形象。中国龙也可以通过影片等方式改变其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喻国明指出,对“龙”这一形象,外国人与中国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认识,不仅在于文化结构、认知结构、历史积淀等的不同,也在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我们设想如果中文影响力如同英语对全世界的影响力那么大,那么中国龙可能会更容易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争议的原因要么是个别人的哗众取宠,要么是“中国龙”的形象真的需要改变进化。但有一点,全盘否定是不可取的。“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作为历史传承下来的图腾,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中国龙”己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灵魂。它只可以进化,不可以改换。不管怎么样,有关“中国龙”的争议无疑是给“中国龙”做了一个世界性的广告。它的价值只会提升,而不会贬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