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基于手机的学习行为现状调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基于手机的学习行为现状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研究首先界定了基于手机媒介的学习行为的四种表现形式:基于手机的信息浏览、信息、信息交流、问题解答的学习行为。其次对山东省日照市6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他们上述四种学习行为的现状。最后对10名不同专业大学生进行了个体访谈,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基于手机学习行为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基于手机的学习行为表现较为显著;基于微信的信息浏览与对大学生学习有较大促进作用;基于手机的问题解答的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手机搜索功能对大学生学习思维方式产生两面性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优化大学生基于手机的学习行为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手机媒介;大学生;学习行为

【中图分类号】 G40-0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9―0052―08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CNNIC)在京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亿,占网民总数的81%[1]。可见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3G技术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手机应用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手机用户群,手机在其生活、学习中已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不仅利用手机娱乐消遣、交流情感、排解压力,还利用其增长知识、辅助学习。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基于手机媒介的学习行为的现状,并通过个体访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基于手机媒介开展学习的态度、思维方式等等,力求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引导大学生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手机来促进学习。

二、基于手机媒介的学习行为概念解析

(一)学习

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2]。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学习包括外在行为的变化以及内在认知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而非自然的成熟成长引起的,也不是由偶然因素导致的。这里所指的学习是在广泛意义上讲的,它包括了人和动物的学习。而狭义上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而使认知或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3]。因此,大学生的学习是指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主利用各种手段获得专业知识、掌握社会经验,使得身心状态趋于健康、稳定、成熟的过程。

(二)学习行为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行为”界定为“受思想支配表现在外的活动”。由此可见,行为是可被观察、记录和描述的外在表现[4]。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一种有结构、有层次的系统,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客体、工具、主体所在的群体、群体的组织规则和任务分工等要素,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双向交互的过程。因此,学习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通常被界定为学习者在某种动机指引下为获得某种学习结果而进行的活动总和[5]。相应的,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习者,客体是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经验或技能等对象,工具是学习者在学习时所使用的设备、资料书等,行为的环境既包括学习场所这种硬环境,也包括学习者群体所形成的氛围这种软环境。由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学习行为不仅包括人们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如查阅、练习、交流等;也包括一些内隐的思维活动,如分析、记忆等;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与学习相关的行为的总和[6]。

综上所述,学习行为可以界定为:学习者借用各种学习工具来达到某种学习结果或学习目标的行为过程。从学习行为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将其分为外显的行为过程和内隐的思维过程;从学习行为的正式与否来看,可以将其分为完整的传统课堂学习行为和零散、随意的课后自主学习行为。

(三)基于手机媒介的学习行为

1. 手机媒介

匡文波将手机媒体定义为:“以手机为传播终端,以网络为传播平台,以互动为传播应用,以快捷为传播效果,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分众为传播目标,能够便捷、快速地传播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具有智能化手机功能的信息媒体”[7]。

朱海松对手机媒体的定义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称为移动网络媒 体”[8]。

鉴于目前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手机媒介可以定义为:以手机为视听移动终端,以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为传送接收平台,以各种媒体形式(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传播载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内容传送与接收的个性化信息传播媒介。其应用形式主要包括基于电信网的手机短信、手机彩信,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手机搜索引擎、手机微信、手机微博、手机人人、手机小说、手机视频等手机客户端。

手机媒介区别于其它媒介的最主要特征是网络应用的移动性、内容的个性化以及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2. 基于手机媒介的学习行为

根据以上对学习行为内涵的分析,将手机媒介界定为学习行为系统中的工具要素。结合手机媒介的涵义及特点,参照网络学习行为特征[9],按照学习者利用手机媒介获取信息方式的不同,可将基于手机媒介的学习行为划分为四种表现形式。

第一,基于手机的信息浏览的学习行为。这类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者通过浏览储存在手机内的,或利用手机无线上网功能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来辅助学习的行为过程。其中辅助学习的形式主要包括获取知识和技能、完善学习方法、汲取积极正面的生活学习态度等,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手机微博、微信、博客日志、电子书、手机报、贴吧以及一些专业类或生活类的视频、音频资源。

第二,基于手机的信息的学习行为。这类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利用手机中的特定功能或服务项目向外界、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的行为过程,通过学习成果来展现自己、实现个人价值。例如基于手机客户端发表或转发有关自己学习感想的文章、博客、微博,以及在贴吧发帖等。

第三,基于手机的信息交流的学习行为。这类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利用手机中的特定功能或服务项目实现实时或非实时学习交流的行为过程。例如通过电话、短信、手机微信、手机QQ、手机邮件等交流学习想法、学习成果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

第四,基于手机的问题解答的学习行为。这类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在遇到专业或非专业问题时主动利用手机媒介来寻求答案的行为过程。其主要特点就是在学习者身上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例如利用手机浏览器搜索专业学习资料、英语学习资料、实用技能、日常问题的答案,以及利用手机词典软件查单词等。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大学城几所高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覆盖工学、理学、艺术学、医学等专业,样本采集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了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步是开展问卷调查。根据大学生基于手机的学习行为的四种表现形式编制问卷。问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47道测试题目,主要涵盖五个方面: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信息浏览学习行为状况、信息学习行为状况、信息交流学习行为状况和问题解答学习行为状况。问卷中单选题目的设计,除个人基本信息外,主要采用了李克特五分量表的方式。按照所调查行为的频繁程度,每个问题的回答均设有五个选项:“总是”、“经常”、“偶尔”、“很少”、“从不”,分别标记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行为就是其对各道题目的回答所对应的分数,这一分数用于说明被调查者使用手机及其用于学习的频繁程度。

第二步是实施半开放式的个体访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一步剖析问题的原因,并对常用手机软件的辅助学习情况、基于手机学习的态度以及基于手机应用的学习思维方式的现状进行更深入调查,以补充和验证调查结果。调查选取了1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分别来自教育技术学、印刷学、广告学、新闻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中大一学生2名,大二学生4名,大三学生2名,大四学生2名,男女比例为1:1。

(三)调查过程

本调查于2013年10月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9份,回收率为98.5%。剔除明显回答错误、项目缺失等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5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7%,利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统计检验。之后,笔者对1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本研究选取了来自7个不同学科门类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属性\&类别\&人数(人)\&比例(%)\&性别\&女\&419\&71.5\&男\&167\&28.5\&年级\&大一\&70\&11.9\&大二\&294\&50.2\&大三\&197\&33.6\&大四\&25\&4.3\&专业\&理学\&48\&8.2\&工学\&169\&28.8\&管理学\&104\&17.7\&文学\&102\&17.4\&艺术学\&100\&17.1\&经济学\&32\&5.5\&医学\&31\&5.3\&]

考虑到大一新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未形成稳定的手机使用习惯;大四学生大都忙于就业或考研,用手机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选取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大学生应用手机的基本情况

1. 手机持有及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约91.1%的被调查者拥有智能手机,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表示能够通过2G或wifi接入因特网,这一数据远高于当前我国手机上网普及率水平(78.5%)[1]。另外,对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频繁程度进行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表示每天都使用手机,其中约85%的大学生表示每天使用手机较为频繁(见图1)。可见无论是用于交流联络还是信息浏览等,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必需品。

2. 利用手机通信交流的情况

手机凭借其便携性特点在即时通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手机的交流形式主要包括接打电话、收发短信、收发电子邮件以及QQ、微信聊天等。调查发现,接打电话是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经常使用的功能,其次是基于手机聊天工具进行交流。由图2可以看出,经常和偶尔利用手机聊天工具的大学生所占比重较大。这主要归因于手机聊天功能不断增强,大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手机聊天软件进行视音频交流,同时上网资费不断下调,无线网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这些都使得大学生乐于用手机聊天工具联系交流。

图2 大学生手机聊天频率分布情况

另外,图3表明,大学生利用手机收发电子邮件的频率较低,仅约9.2%的调查对象表示较为经常使用手机收发邮件。可见利用手机收发电子邮件还没有成为大学生手机交流的一个主要方式。究其原因,电子邮件作为一种较为正式的交流方式,只有在学习、工作等正规事务方面才偶尔用到,而且电子邮件一般带有附件,一些文件还不能在手机上编辑操作,所以学生们偏向于用电脑收发邮件。

图3 大学生手机收发电子邮件频率分布

3. 利用手机接入社交网站的情况

社交网站(SNS, Social Network Site)是基于个体之间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站点,用户通过添加好友,上传、分享资料,与好友互动等实现人际关系的管理和拓展[10]。在社交网站中,人人都会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关系网,在人际交流中每个人都是行为主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分享者,且每个人的身份都具有真实性,这有利于用户交往的便利。总结社交网站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交互性、去中心化、开放性、真实性[11]。

作为敢于尝试新事物、乐于交流的大学生群体,使用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如人人网、QQ空间、微博、豆瓣等都是大学生经常登录的网络站点。经调查发现,大学生经常接入的网站主要包括微博、QQ空间和人人网。其中约48.5%的被调查者表示使用微博较为频繁(调查对象选择“总是”或“经常”选项),约47.6%的大学生使用QQ空间和人人网的频率较高。微信作为一种较新的社交平台,相较其它交流平台,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约27.4%,使用较为频繁)。而使用贴吧的大学生也相对较少(约14.5%,使用较为频繁)。究其原因,大学生在因特网上的社交圈子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社交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人人网、QQ空间、微博中的好友关系大多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迁移过去的,身份具有真实性。而贴吧则侧重于按照兴趣爱好结成好友关系,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使用的人数较少且使用频率较低。

4. 手机报的使用情况

手机报是较早的多媒体手机业务,目前大学生对此的使用情况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看出,自己定制手机报的大学生占18.94%,而25.26%的大学生手机中的手机报业务是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提供的必选增值业务。由于手机接入因特网越来越方便,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不再订阅手机报业务,这是随着手机无线网络服务日益完善后的必然趋势。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无线上网功能随时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无需专门定制新闻类的手机报服务。调查自行定制手机报的大学生,发现他们定制的手机报也是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高校手机报。这些手机报可以为其提供即时高校信息,如本校及其临校的选修课信息、本区域的专兼职就业信息、校内跳蚤市场信息等。这些信息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能为其生活、学习提供便利。

图4 大学生使用手机报情况

(三)大学生基于手机的学习行为现状

1. 基于手机的信息浏览学习行为现状

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在手机上利用微博、微信以及QQ空间、人人网等来辅助学习的频率较高,分别约有46.1%(日志)、43.5%(微博)、26.1%(微信)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通过浏览这些平台上的信息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完善学习方法、汲取积极正面的生活学习态度等(见表2)。

表2 基于手机的信息浏览学习行为频率

[基于手机的信息浏览学习行为\&总是(%)\&经常(%)\&偶尔(%)\&很少(%)\&从不(%)\&浏览微博\&11.4\&32.1\&31.9\&16.4\&8.2\&浏览日志\&11.3\&34.8\&32.9\&14.7\&6.3\&浏览微信\&6.8\&19.3\&21.8\&22.9\&29.2\&]

利用Spss中的双变量相关分析功能对“浏览手机微博”和“基于浏览微博的学习行为”两个变量作相关性分析(见表3)。根据两变量的等级划分类型,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是否大学生浏览微博的频率越高,将其用于辅助学习的频率也越高。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浏览手机微博与基于浏览微博的学习行为之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ρ=0.486

在被调查者中,较频繁通过浏览手机微信来学习的大学生仅占27.1%,约一半(52.1%)的大学生表示很少甚至从未通过浏览手机微信来学习。但对“浏览微信”和“基于浏览微信的学习行为”两个变量作相关性分析,由表4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浏览微信与其基于浏览微信的学习行为之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ρ=0.712

表4 大学生浏览手机微信与基于浏览微信的学习行为的相关关系

[\&浏览

微信\&基于浏览微信

的学习行为\&Spearman 的 rho\&浏览微信\&相关系数\&1.000\&.712**\&Sig.(双侧)\&.\&.000\&N\&586\&586\&基于浏览微信

的学习行为\&相关系数\&.712**\&1.000\&Sig.(双侧)\&.000\&.\&N\&586\&586\&**.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此外,约46.1%的大学生表示基于浏览日志的学习行为较为频繁。对“浏览日志(包括人人、博客、QQ空间等)”和“基于浏览日志的学习行为”两个变量作相关性分析得出(表5),大学生浏览日志与其基于浏览日志的学习行为之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ρ=0.451

表5 大学生浏览手机日志与基于浏览日志的学习行为的相关关系

[\&浏览

日志\&基于浏览日志

的学习行为\&Spearman 的 rho\&浏览日志\&相关系数\&1.000\&.451**\&Sig.(双侧)\&.\&.000\&N\&586\&586\&基于浏览日志

的学习行为\&相关系数\&.451**\&1.000\&Sig.(双侧)\&.000\&.\&N\&586\&586\&**.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由以上三部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利用手机浏览信息的行为与基于此的学习行为之间相关性最强的是基于手机微信的信息浏览行为,而调查结果显示三者中微信的使用频率是最低的。通过深入访谈调查,受访者表示一旦在微博上收听了一些感兴趣的微博主页后,再浏览微博就常会有一些广告或与主页主题无关的内容掺杂进来,信息较为杂乱,很难获取有用信息。而微信相对比较整洁,在关注了微信上的公众号后,每天都会收到相关主题的信息资源,没有无关信息的干扰。因此,与微博相比,基于微信浏览的学习行为效果更为显著。然而由于微信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打入市场,很多学生认为手机微信主要用于通信交流,并没有了解到其通过公众号的订阅可以获取个性化信息的功能,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把微信作为有效获取信息的平台。

另外,受访者表示,在QQ空间中的日志大都来自好友的分享和转载,不易选择自己感兴趣且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因此其辅助学习的程度也相对较低。

2. 基于手机的信息交流学习行为现状

调查发现,约56.4%的大学生表示基于手机聊天工具交流学习的行为频率较高,仅有10.6%的被调查者较为经常地利用手机邮箱交流学习问题(如表6)。

表6 基于手机的信息交流学习行为频率

[基于手机的信息交流学习行为\&总是(%)\&经常(%)\&偶尔(%)\&很少(%)\&从不(%)\&手机聊天\&18.3\&38.1\&25.8\&14.2\&3.8\&收发手机邮件\&2.6\&8.0\&17.9\&21.3\&50.2\&]

分别对“手机聊天”与“基于手机聊天的学习行为”、“手机邮箱”与“基于手机邮箱的学习行为”两组变量做相关性分析(如表7),发现两组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ρ分别为0.503(手机聊天)、0.750(手机邮箱),Sig.(2-tailed)=0。可见,电子邮件作为一种较为正式的交流方式,会被大学生用来交流学习上的事务。大部分学生用手机邮箱的频率并不高,但它对大学生的学习辅助程度较高。而对于大学生常用的手机聊天工具,由于其交流方式的非正式性,它对大学生交流学习的辅助作用相对较小。另外受访者表示,周围同学基于手机聊天工具的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通过班级QQ群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如作业任务的通知、学习资源的分发等。

3. 基于手机的信息学习行为现状

在常用的网络站点中大学生热衷于用手机接入微博、微信和QQ空间、人人网,因此,笔者比较分析了大学生“总是”或“经常”通过、转发微博、微信和日志来分享学习成果、感想的行为频率(见表8)。

表8 基于手机的信息的学习行为频率

[基于手机的信息学习行为\&总是(%)\&经常(%)\&偶尔(%)\&很少(%)\&从不(%)\&、转发微博\&9.7\&24.9\&30.4\&18.4\&16.6\&、转发日志\&7.5\&27.0\&32.6\&22.2\&10.8\&、转发微信\&3.4\&14.3\&24.6\&27.8\&29.9\&]

由表8可以看出,基于三类平台的信息学习行为频率大小排列为:微博(34.6%)>日志(34.5%)>微信(17.7%)。分别对大学生、转发微博、微信、日志与基于这三种平台的信息学习行为做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大小排列为:微信(0.626)>日志(0.499)>微博(0.459)。且两者之间不相关的双侧显著性Sig.(2-tailed)均为0日志>微博。此结果的原因,通过访谈发现是由于微博界面中无关信息的干扰较多、娱乐性强,大学生在接入微博平台时是一种放松的状态,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不会主动有关学习经验或成果的信息。而且有受访者表示微博只是自己获取信息的平台,没有添加好友,也就没有、分享信息的意向。而接入微信平台时,他们可以通过订阅微信公众号,定期自动获取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继而或转发相关的学习体验或成果。

4. 基于手机的问题解答学习行为现状

手机搜索功能对大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知识类问题有非常显著的帮助,方便、快捷、有针对性的特点使手机搜索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问卷主要针对以下四项基于手机的问题解答学习行为进行调查:查找专业资料、查找实用技能、查找英语资料、搜索日常小问题答案。调查发现,大学生利用手机搜索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行为频率最高(如表9)。

表9 基于手机的问题解答的学习行为频率

[基于手机的问题解答学习行为\&总是

(%)\&经常

(%)\&偶尔

(%)\&很少

(%)\&从不

(%)\&查找专业资料\&7.3\&27.0\&37.0\&21.2\&7.5\&查找实用技能\&4.3\&31.1\&34.8\&20.3\&9.6\&查找英语资料\&10.6\&37.2\&31.7\&15.7\&4.8\&搜索日常问题答案\&20.0\&46.1\&20.5\&8.5\&4.9\&]

在被调查者中,经常和总是在遇到生活问题时用手机搜索答案的约占66%,很少或从不用手机查找功能的仅占13%,可见大学生已经把手机搜索功能当作解决日常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由于在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开始准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调查结果显示利用手机查找英语学习资料的学习行为也较为频繁,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或总是利用手机查找英语学习资料。访谈发现,他们经常利用手机的软件词典(如有道词典、金山词霸)查单词或翻译等。

相对而言,大学生不太热衷于利用手机查找专业学习资料和实用技能,表示经常利用手机查找专业学习资料和实用技能的分别占34.3%和35.4%。在专业知识方面,他们更倾向于查找专业书籍,或利用学校电子文献期刊库搜集相关资料,而这些专业资料利用手机的普通搜索功能是无法获取的,因此利用手机查找的频率相对较低。由于实用技能的搜索与学习是完全依据个人兴趣实现的,学习时间和频次并没有硬性要求,因此学生利用手机查找实用技能的学习行为不是很频繁,而且有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此也不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

5. 对基于手机学习的认识

虽然智能手机的娱乐功能占据了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但其所附带软件的强大功能对大学生的学习也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在访谈中,受访者大都表示手机对自己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手机上网不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对他们扩展视野、增长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信息搜索和信息浏览两个方面。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鲜果网等客户端)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手机搜索功能让他们快速找到面临问题的答案,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

另外,在访谈中发现,手机的便捷搜索功能会对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对手机的依赖使得他们产生思维惰性,懒于动脑思考,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而自制力强、有意识锻炼自己思考问题能力的学生表示,手机搜索答案对于完善自己的想法有一定帮助。可见,手机的搜索功能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一定影响,至于影响效果积极与否,要看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有意识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而言,这种便捷方式不但不会给他们带来消极影响,反而可以使他们先独立思考再根据搜索到的答案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思考问题能力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而对于没有这方面意识的大学生而言,则或多或少会产生对手机搜索的依赖,其思维方式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阻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大学生基于手机的学习行为表现较为显著

大学生有目的地通过浏览、或分享微博、微信、日志等,来拓展学习视野、完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等。利用手机收发电子邮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带来便利。大学生常用的手机聊天工具,由于其交流方式的非正式性,故对大学生交流学习的辅助作用相对较小。

2. 手机微信对大学生浏览、信息的学习行为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大学生通过关注感兴趣的公众平台,自动接收推送来的系统化相关信息,浏览、或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会受广告等无关信息的干扰。但由于大学生对微信的了解程度不高,与QQ和人人网相比,其普及率较低。

3. 大学生基于手机的问题解答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

方便、快捷、有针对性的特点使手机搜索功能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大学生也乐于利用手机来解决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但对于专业知识的查找或专业问题的解决,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专业图书资料或专业电子文献实现,很少利用手机搜索功能。

4. 手机搜索功能对大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手机搜索功能的便捷性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较强依赖性,这对其独立思考能力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而另一方面,对于自制力较强的学生,合理利用便捷搜索功能的及时反馈途径,对其拓展知识、提升自身独立思考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议

1. 提高大学生基于手机学习的意识

大学生应形成利用手机辅助学习的意识,借助手机拓展知识视野、完善学习方法、整理学习成果、提升思维能力。只有充分认识这种基于手机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

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提高责任意识,在制止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娱乐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他们借助手机有效获取有助于自身学习成长的知识资源。例如,组织实施有关合理利用手机的主题活动,倡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手机。

2. 积极发掘手机学习资源

面对日益丰富的手机网络应用,大学生要善于发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网络资源。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不要被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甩在后面。

专业教师应依据自身的专业素养及经验发掘手机中能够辅助本学科专业学习的网络资源或软件,并推荐给学生。例如微博、微信中的公众平台,优秀的客户端应用软件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链接,等等。

辅导员等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安排学生会组织活动,倡导大学生分享自己的手机学习资源及学习方法,并整理宣传,为大学生丰富学习途径、拓展知识视野提供帮助。

3. 合理利用手机搜索功能辅助学习

手机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使得一些大学生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自身要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利用手机辅助自己的学习,不要让手机代替大脑的思考,使自己仅仅成为信息搬运工。专业教师也要提高责任意识,引导并监督大学生合理利用手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教育交流等方式引导他们不要过分依赖手机媒介提供的答案,而要专注于现实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5).

[2]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王d等译. 心理学与生活[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 潘菽.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 刘丽丽. 网络学习中问题学习行为的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 杨开城,李文光. 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J]. 教育研究,2001,(11):70-74.

[6] 彭文辉. 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7] 匡文波. 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8] 朱海松. 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9] 刘中宇. 行为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8,(5):46-48.

[10] 李冰心. 隐私关注与社交网站用户参与意愿的关系研究 [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11] 鲍丽娟. 社交网站的信息分享特征研究――以人人网为例[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4-03-30

作者简介:周金辉,硕士研究生;李晓飞,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