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激素治疗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成A和B两组,A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沙丁胺醇2 mL治疗,B组给予80 mg甲泼尼龙加入250 mL 0.9% NaCl溶液静滴治疗,观察1个疗程后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 及FEV1/ FV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个疗程后,雾化吸入治疗组的FEV(11.57±0.82)、FVC (2.42±0.85)及 FEV1/ FVC(76.43±6.72)均高于静脉注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3;t=2.11,P=0.04;t=3.61,P=0.01);治疗前两组PaO2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雾化吸入治疗组的PaCO2变化值(60.01±0.88)高于静脉注射治疗组(56.42±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4);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雾化吸入治疗组的C反应蛋白变化值低于静脉注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1);雾化吸入治疗组患者喘憋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明显低于静脉注射治疗组(t=2.10,P=0.04;t=2.31,P=0.03)。结论 布地奈德和甲泼尼龙均可以作为治疗AECOPD的有效药物,而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症状消失较快,所以该研究更倾向于临床采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作为治疗AECOPD的有效方法并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 布地奈德;甲泼尼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3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上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有缓解期和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咳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液性痰,可伴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临床上常多采用控制性氧疗、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2]。该研究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成A和B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激素治疗,观察1个疗程后疗效,为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2007 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支气管哮喘、糖尿病、严重肝、心、肾疾病和全身性疾病者以及2 周内糖皮质激素使用者、需要机械通气者[3]。符合标准的108例患者年龄范围为52~74岁,平均年龄(65.15±5.52)岁,病程1~15年,平均(7.52±1.75)d,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A和B两组。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病情变化观察、饮食指导、心理教育、合理用药、褥疮预防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护理和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沙丁胺醇2 mL,置入射流雾化器中,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2 次/d;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80 mg甲泼尼龙加入250 mL 0.9% NaCl溶液静滴治疗,静脉输入1次/d,两组治疗1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FEV1、FVC及 FEV1/FVC)、动脉血气变化(PaO2和PaCO2)和;对比两组患者喘憋消失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使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情况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 及FEV1/ FV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疗程后,雾化吸入治疗组的FEV1、FVC 及 FEV1/ FVC 均高于静脉注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患者的动脉血气变化
治疗前两组PaO2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3 治疗前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变化
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一个疗程后,雾化吸入治疗组的C反应蛋白变化值低于静脉注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
雾化吸入治疗组患者喘憋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明显低于静脉注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 的特征是慢性气流阻塞进行性发展,特别是急性加重期短期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加重,雾化吸入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可以降低呼吸道阻塞,改善肺功能[4]。AECOPD 的治疗原则为:在常规抗感染、氧疗等治疗基础上,重点通畅气道,改善通气功能及抗炎治疗[5]。如何选择合适的可吸入药物较快并且安全有效的控制AECOPD发作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沙丁胺醇是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激活cAMP 依赖蛋白激酶,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达到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同时减少血管内皮的通透性,减轻气道黏膜的水肿[6]。布地奈德是一种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脂溶性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组织中细胞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使黏膜上的肥大细胞显著减少,减少黏膜水肿,减轻抗原抗体结合时激发的酶促过程,抑制支气管收缩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而减轻平滑肌的收缩反应,具有较好的支气管舒张作用[7-8]。甲泼尼龙为新型糖皮质激素,具有高效抗炎活性,可改善肺功能,预防呼吸衰竭[9]。
布地奈德和甲泼尼龙均为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治疗COPD效果较好的糖皮质激素,一般甲泼尼龙多采用静脉注射或者口服治疗,而布地奈德的优势在于可以与沙丁胺醇联用进行雾化吸入治疗,药物可以直达病灶,较少药物使用量和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危害。已有研究证实,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全身激素治疗AECOPD 的方法[10]。该研究发现,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均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 及FEV1/ FVC得到改善效果优于甲泼尼龙静脉注射组,大部分患者喘憋、肺部音和咳嗽得到较快缓解,但是,甲泼尼龙静脉注射组C反应蛋白变化值明显大于雾化吸入治疗组,说明静脉注射组的抗炎效果更明显。综上,布地奈德和甲泼尼龙均可以作为治疗AECOPD的有效药物,而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症状消失较快,能够明显改善肺功能和气血情况,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所以本研究更倾向于临床采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作为治疗AECOPD的有效方法并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Rabe KF,Hurd S,Anzueto A,et al. G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OPD - 2006 Updat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6):532-555.
[2] 朱纪楼. 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35-36.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 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4] 李惠华,肖虹,温殷钰. 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护理[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159-160.
[5] Maltais F,Ostinelli J,Tonnel AB,et al. Comparison of nebulized bodesonide and oral prednisolone with placebo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exae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espire[J]. Crit Care Med,2002,165(5):698-703.
[6] 林凡峰,林凡源,张效. 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疗效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11,4(2):33-34.
[7] 蒋淑美.咳喘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6):1312-1313.
[8] 杨锦莲.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44-45.
[9] 杨庆仁,梁鹏杨,浩明. 甲泼尼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80 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1):148.
[10] Gunen H,Hacievliyagil SS,Yetkin O,et al. The role of nebulised budesonide in the treatment of exacerbations of COPD[J]. Eur Respir J,2007,29(4):660-667.
(收稿日期:201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