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齐桓公的得与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齐桓公的得与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纵观齐桓公的一生,对其得失做出了一个综合的评价。

【关键词】齐桓公;得;失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乱离的时代,二百四十二年间,大小战争二百九十七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而齐桓公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任用管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但俗说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纵观齐桓公的一生,虽然创造了许多辉煌,但也有一些个人之失,给自己的人生乃至国家留下了败笔。

齐桓公之得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往了鲁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辅佐下逃往了莒国。次年,雍廪杀了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之中。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得知此消息后,都想回齐国即君位当国君,于是都连夜回赶齐国。为了能够阻挡小白回国即位,管仲带兵追堵,在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匆忙间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假装倒地而死,骗过了管仲,实际只是射中小白的衣带钩。管仲派人回鲁国向公子纠报捷,公子纠以为君位已定,就慢慢地往回赶,过了六天才到齐国的边界之地。而小白已昼夜兼程赶回齐国,此时的已被立为国君了,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当政之初,齐国的乱象纷呈,社会动荡不安,民心不稳。为了治理好国家,鲍叔牙向齐桓公建议起用管仲。齐桓公因管仲曾用箭射自己,非常想报这一箭之仇,但鲍叔牙劝说道:“君将治齐,高萦胧逖雷阋印>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在他的劝说下,齐桓公不仅没有杀掉管仲,反而让他当了相国;管仲也非常清楚,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齐国的霸业的,于是他对齐桓公说,我一人不能够治理天下,必须得提拔隰朋为大司行,宁越为大司田,王子成父为大司马,宾须无为大司理,东郭牙为大司谏。齐桓公完全照办了,并赐管仲封号为仲父,把整个国家的大权都交给了他,对其他大臣说“以后凡是有什么国家大事,必须先告诉仲父,然后再告诉我。凡是行与不行,全凭仲父一人裁决。”这是需要一定的度量和胸怀的。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北杏会盟时,被鲁国的曹沫用剑劫持了。曹沫要求管仲归还齐国占领的原属于鲁国的土地,要求管仲与他喝血酒盟誓,齐桓公说:“为什么非要仲父喝呢?我和你喝”。事后,齐国的大将们对此事非常愤怒,要求齐桓公扣下鲁君,齐桓公说“我已答应了曹沫,平民之间立约,还不能失信,何况我是一国之君呢?”。

宁戚本是一个在齐国放牛的卫国人,管仲知道他是个人才后,就给齐桓公写了一封推荐信。而宁戚在齐桓公到来时,没有立即拿出此信,而是通过用自己的歌声来讽刺时政,要试一试齐桓公是否值得他去辅佐;齐桓公想封宁戚做官时,竖貂建议齐桓公去查一查宁戚的底细,齐桓公说:“这人很豁达,不拘小节,在卫国恐怕有过错,发现其过错,封爵不光彩,抛弃他又觉可惜”,于是封其为大夫,宁戚最终没有辜负管仲和齐桓公的期望。这也是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优点。

公元前663年,山戎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因为齐国是当时的盟主国)。齐桓公率领由各诸侯国组成的联军去救燕,攻打山戎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停。燕庄公为了感谢齐桓公,就亲自送别齐桓公,一直到了齐国的境内了。齐桓公说:“如果不是天子,诸侯向来送人是不能出境的,我不可以对燕君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

齐桓公之失

纵然是如此贤明的齐桓公,在其人生当中,有时也会因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放纵自己而使自身有失。

公元前684年,因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用兵打败了鲁国军队,并强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为鲁庄公的外甥),并用欺骗的手法要回了管仲委任为相,鲁国认为是一种耻辱,于是鲁国出兵攻齐了。管仲认为此时的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力量都还不稳定,不能打仗;但齐桓公不听,认为齐国是大国,而鲁国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导致了长勺之战的大败。

长勺之败后,齐桓公后悔了,于是把全国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管仲,自己只是纵情于酒色狩猎之中。这时期,齐国历史上著名的三位奸人竖貂、易牙和公子开方来到了他的身边。易牙善于烹调,做的饭菜非常好吃,很是合乎齐桓公的口味。一天,齐桓公开玩笑说:“我已尝到鸟兽鱼虫的味道很多次了,没尝过的,只有人肉了,那个味道怎么样?”易牙马上退了出来,到了中午饭的时候,端上来一盘蒸肉,齐桓公吃了,觉得非常鲜美,问易牙,“这是什么肉呀,味道怎么这样美呢?”易牙回答说是人肉,齐桓公听后大吃一惊,马上问“是从哪里弄来的?”易牙说“我的儿子三岁了。我听说‘忠君者没有其家’。您没有尝过人肉,因此杀了自己的儿子让您享享口福。”齐桓公因此认为易牙是非常忠于自己的。俗语云“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作为一国之君,自己的言行是万民的表率,国君是不能随意说话的,更何况开这种玩笑。杀三岁的儿子,也是杀人,齐桓公却不能依法去治其罪,反而认为他是忠于自己的,为自己惹祸上身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觉得自己尊王攘夷、匡扶周室、扶弱救贫、九合诸侯,功劳非常大,他说“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③所以也想学一学古代帝王的封禅泰山之壮举,虽说后来在管仲的固谏之下没有去做,但归国后却大兴土木,营造华丽宫殿,并比照周天子的车仗仪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引起了国人的不满。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向他询问谁可为相。问鲍叔牙如何,管仲说“他是个正人君子,但却不是一个能够掌管国政的人,他为人爱憎太过分明,过分嫉恶如仇,这样很难与人相处。”齐桓公想用易牙、竖貂和公子开方,管仲说“(易牙)杀子以知君,非人情,难近;(开方)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竖貂)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近。”管仲死后,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用了鲍叔牙为相,将三人驱逐出国都,但是不久便觉得没有这三人实在是寂寞难耐,于是不顾鲍叔牙的反对,又把三人召了回来,重新起用。这三个人是导致齐国大乱的罪魁祸首,他们欺齐桓公老弱无能,把持朝政,专权独行。以致后来,齐桓公重病期间无人过问,据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说,齐桓公在病重期间,被竖貂、易牙和开方关在一间屋子里,又把外面的围墙加高了,以致于后来因渴了没水喝、饿了没饭吃而死;身死之后他的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长了蛆虫而不能下葬。《史记》中也类似的记载,“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一代英雄、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下场,也就足以警醒后人了。

纵观齐桓公的一生,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功业可谓大矣;但是,因为其人没有行仁义、走王道、加强自身修养,致使自己身死后诸子争位,国家出现了乱象,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败笔,这是没有达到仁之境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