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漫步中国书法名城苏州陈行健、易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步中国书法名城苏州陈行健、易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苏州是一首别致而华彩的诗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每当吟诵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脑海里便会浮现出满城烟水、粉墙黛瓦、星罗棋布的园林,还有精妙绝伦的双面绣、憨态可掬的“大阿福”(桃花坞木刻年画)、玲珑剔透的玉雕、丝绸、优雅委婉的昆曲、评弹……然而,苏州真正吸引我们折服我们的却是吴门书法!

怀着对吴门书法和吴文化的敬仰之情,我们数度徜徉于这座城市的小桥流水、塔影波光、寻访于平江路的老宅深巷、山塘街的石桥古刹,也实地去感受活力四射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她的盎然绿意,她的宽广胸怀,她的圆融通达;更来到湘城福地,亲吻阳澄之水,回味五百年前先贤沈石田、祝枝山,文衡山、唐伯虎、王雅宜辈对饮唱酬、泼墨挥毫之逸兴。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苏州人的醇朴温柔、苏州城的风姿绰约和苏州文化的精致典雅。难怪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这样深情地赞美“人间天堂”苏州:“我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如果天堂有苏州十分之一的美丽,那就很好了!”

确实,苏州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

中国,无论古今,苏州书法皆以典雅和精致赢得了地位,赢得了尊重。与其说苏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重镇,还不如说典雅优美的中国书法艺术对同样典雅优美而富有灵气的天堂苏州情有独钟。当代文坛巨子冯骥才先生就说过,“明清时期的苏州是中国文人书画的首都,是中国民间工艺的首都。”翻开中国书法史,几乎任何一个朝代都绕不过苏州,三国时的皇象,西晋时的陆机,唐代的陆柬之、孙过庭、张旭,宋元时的范仲淹、朱长文、范成大、钱良佑,明代更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文彭为中坚,“吴门书派”及“吴门印派”影响深远,一时间形成“天下法书归吾吴”(王世贞《艺苑卮言》)的兴盛景象。至清代,龚贤、吴大激、杨沂孙、翁同、姚孟起、叶昌炽及近世赵古泥、萧退庵、吕凤子、吴湖帆、祝嘉,费新我等无不为中华文化及书法艺术写下浓重的一笔。千百年来,水城苏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而书法也为这座城市赢得了荣光。

二、苏州是一座令人魂牵梦绕的家园

今日之苏州已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城乡面貌和市民精神文化追求发生了巨变。“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正引领着600余万苏州市民和近600万新苏州人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辛勤工作。然而,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削减苏州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青睐和对书法艺术的偏爱,他们喜欢用书法作品来装点自己的生活,他们不仅乐意与书法家交往而且对书法家格外尊重。苏州古城的园林至今大多保存完好,陈列于园林中的诸多匾额、楹联和书条石对苏州人的审美情趣及闲适生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加之苏州经常举办各类书法展览、讲座、比赛,为市民学习、欣赏书法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这些都是苏州书法艺术得以日益繁荣的重要因素。

如今书法已成为苏州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书法更是苏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和精神家园。

吴门文艺历来以典雅、精致为尚,代代相承,积淀深厚。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书法艺术得以振兴,老中青几代书法家秉承精雅之传统,更不断开拓视野,广采博取,渐成多元融和之气象。进入新世纪,苏州市书协更以创新之理念首倡“得意之作”展,独立主办高层次、高品位的“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等品牌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书法人才健康成长的创作氛围和学术风气,一大批中青年才俊得以在全国书坛脱颖而出,并形成以“沧浪书社”、“江南风”等为主体的有影响的吴门中青年书家群。平日里,他们雅集于园林,相互评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对于书坛时弊痛心疾首又慷慨激昂,颇有明代“五人”及近世“南社”之遗风。他们或长于学术,或精于创作,或专攻印学,或兼擅组织,策划,在各自领域内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仅以中国书协主办的历届全国大展和学术研讨会等重大活动的获奖情况为例,自1986年第二届“中青展”首次设奖以来,苏州共有45位书法家、80余次夺得各类奖牌,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苏州书法的综合实力。如今,该市已发展成为拥有126名国家级会员、450名省级会员、近700名市级会员的老中青三代结构合理、和谐奋发的强大团队,无论在创作、学术、教育等领域都有一批拔尖人才,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整体优势。与此同时,苏州市的群众性书法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苏州已正式挂牌有2个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8个市级创作、教育基地,为书法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苏州的几次采访中,给我们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苏州的书法教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以蒋吟秋为代表的老一辈书家就领风气之先,成立了“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组”,定期为青年书法爱好者义务授课,播撤艺术种子。“”期间虽然有过中断,但改革开放以后,当年的那些学员都成了苏州书坛的骨干,他们又通过多种形式的讲习班、培训班为青少年进行书法艺术的启蒙教育。近年来苏州举办的两年一度的少儿书法大赛参赛人数均达万余,这样的规模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实属罕见。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强调书法的学术性和书法活动的学术品位是苏州书法得以更上层楼的又一动因。苏州书坛有重视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早在上世纪40年代,祝嘉先生就出版了《书学史》,这是现代书坛书法史著作的开山之作。近二十年来,苏州的书家发表了大量的书学研究论著,苏州市书协曾先后三次结集汇编。协会主席、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人德先生、苏州教育学院的金学智教授、葛鸿桢副教授以及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的姚淦铭教授都是典型的学者型书家,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老一代的传帮带下,一大批年轻的书学研究人才成长起来,论著接连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书学论文评比中问鼎。不仅如此,苏州市书协还在开展书学研究的活动中智谋方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主动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排除一切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净化了书学研究的环境,在书坛树立了典范。

三、永远的吴门,永远的书法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书法艺术自然是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链接。苏州书法的历史辉煌得益于深厚悠久的吴文化的滋润,同样也面临着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发扬光大,与时俱进的时代挑战。

行笔至此,我们不由得想起前些年大作家陆文夫先生笔下的一段故事:

“有一次我从小巷里走过,看见一位用自行车推着他的小女儿,那美丽的女孩大概只有七八岁,却抱着一个和她差不多高的琵琶,由母亲陪着到少年宫去学评弹。

我问那位母亲:“你是不是想把你的女儿培养成评弹演员呢?”

那位母亲摇头,“不一定,苏州的女孩子应该懂得评弹,就像维也纳的人都懂得钢琴似的。”

我听了以后感动得几乎流下眼泪,有文化的苏州人不会让她的文化传统在她的土地上消失的。(陆文夫《深巷里的琵琶声》)

是啊,苏州的书法人不也在深情地弹奏着他们心中的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