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语文教改的浪潮中自由飞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的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任务。”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改的浪潮中,是随波逐流,还是自由飞翔,是摆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看我如何带你飞
教师的劳动,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前苏联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这就是说,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法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教师要走在前面。《语文课程标准》里说:“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显然,学生要在这方面获得发展,教师的榜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相信教师,远在严父、慈母、兄长、挚友之上。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发明镰刀是创造,发明剪刀是创新。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是对原有状态进行改变。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灵活性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经历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情感不同,性格不同,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相同的一个人,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首先让自己的思维活起来,然后带动学生积极思维。思维就像降落伞,只有打开才有意义。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里有这样一个细节:“原来你家的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会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家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处理这个细节时,让学生扮花白胡子,自己演康大叔。师生在课堂上反复表演,从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角度,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人物角色,形成体验,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盛气凌人的康大叔和低声下气的花白胡子,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设置这样的课堂教学情景,不仅使学生终生难忘,也让听课的教师深受启发。直觉与想象,活动与学习,动脑与动手,自助与互助,合作与交流,融为一体。设计这样的课堂,就是一个利用现行教材,进行教学创新的典型例子。
这个教学案例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语文教改并不需要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教材是最好的资料。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是经过时间的陶洗沉淀下来的金子,无处不闪耀着语文的光芒。这些课文经过编者创造性的精心编排,形成了科学有序的知识体系。好书不厌百回读,反复研读这些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阅读空间的有效途径。忠于教材,并一步一个脚印地挖掘教材的精髓所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有的教师把现行教材抛在一边,却热衷于路边资料。该精读的教材略读,该略读的教材不读,倒是让那些粗制滥造、文质低劣的东西占领了课堂。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作为教学的补充,适当选用高质量的教辅资料,也是有益的。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字,真理再向前跨进一步就是谬误。当前,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教参与教科书的关系,必修本与选修本的关系,选修本与课外阅读材料的关系。特别是教科书的处理,一方面,对教读课文要精打细敲,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对自读课文也要恰当安排,做到自读与导读相结合,在学生大脑中构建和谐而完整的阅读体系。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现行教材,那么,工作起来就没有动力,继而会失去责任心,甚至会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热爱教育事业,核心在于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热爱学生就要热爱教材,教材是语文能力的起飞场。教师只有飞起来,学生才能飞上去。
二.瞧你浪里怎样飞
农业社会强者生存,工业社会适者生存,信息社会会者生存。对教师来说,教是为了不教。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去理解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同时还要让学生鱼翔浅底,到中流击水,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有一位教师在处理《长亭送别》(节选)这篇课文时,就其中的“滚绣球”一支曲子,让学生揣摩语言,寻找题眼(括号内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恨”什么?“怨”什么?这两个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2.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柳丝”、“疏林”、“斜晖”勾画了什么样的意境?)
3.马儿沌沌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加点的词语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在修辞上有什么作用?)
不难看出,学生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由“水面”向“水底”潜入。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是新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总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就能不断增强语感。反过来,对语言的揣摩,又有助于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给自己设坎,自己给自己过不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起源于怀疑,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在自主学习中,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发现问题,并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分析判断,抽象推理,准确地解决问题。我们的学生目前最缺乏的恐怕就是问题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面向世界儿童进行过这样的问卷:“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非洲儿童答不出来,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儿童答不出来,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短缺”;美国儿童答不出来,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台湾儿童答不出来,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国家”;大陆儿童答不出来,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问题”和“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多么紧迫!
当然,问题的质量是有高低之分的。有关专家曾把问题分成三种类型:低级型、中级型和高级型。低级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结果是已知的,解决的钥匙是记忆;中级问题也是由他人呈现的,但结果是未知的,解决的钥匙是推理;而高级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解决的钥匙不仅是记忆和推理,还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流行读法是“chòu”,与“香”相对;诗句意为: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了,以致于放“chòu”了,而穷苦人家却饥寒交迫,死在路旁。课堂上有个学生就此自动向我提出问题:“臭”如果读“chòu”,全句理解不通,――肉可以说时间长了会“chòu”,酒时间长了怎么会“chòu”呢?应该读“xiù”,意思是“香气”!这样解释,诗句的意思是:富贵人家酒肉飘香,穷苦人家饥寒交迫,死在路旁。我听了这个学生的问题,觉得很有道理,便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全班提出表扬。这样的问题就是高级问题,也是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希望抵达的至高境界。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就是要在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上多动脑筋。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首先要激发教师的才情。语文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文本构成的三维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能否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等诸多关系,关键在教师。其次要培育学生的自主精神,课堂结构必须调整,调整不能搞“”,而要搞“辛亥革命”。课堂结构要从师生之间的单向型向网络式、辐射型转变,“教”作用于“学”,“学”反作用于“教”,“教”与“学”之间频繁交往、冲撞,课堂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习武的天地。变预设性的课堂为生成性的课堂。第三,为了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分支学科,是语文教师进行具体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按照教育规律,给学生插翅,让学生飞翔。
三.大风起兮一齐飞
人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由于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生来具有的物质不尽相同,身心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即后天生活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各有所别,所以,每个人在德、学、才、识、体方面具有差异性。这种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关于个别差异的理论,便是考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石。考试已是这样稳固地站定了脚跟,要废除它,似乎比取消圣诞节还要难。
考试的功能是很多的。首先具有调节功能,是人才供求标准的调节器,也是调节社会各部门人才结构的杠杆;其次具有行政功能,是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必备措施;第三具有督导功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整速器”,也是后继人才发展的“导标”。没有完备的考试制度,测试、甄别人的德、学、才、识、体个别差异性就失去了科学性、客观性、公平性和实践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维护考试的尊严,就是维护自身的尊严。
语文教改的实质,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我们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应试教育。相反,应试素质乃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人的素质又是复杂的,很多方面都不是靠机械的数字就能测量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应试机器。现在是机器人时代,作为科学,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作为教育,不希望人越来越像机器。
事实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自由发展,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上不来,但是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我们不妨鼓励他多讲话,多注意字音,说不定哪一天就坐到播音员的位置了;有的学生没有其他爱好,却喜欢大本头,我们不妨鼓励他多读多写,说不定哪一天就成了“三月河”。这样的学生虽然考不上大学,无缘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但有了一技之长,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不缺一碗饭吃,对老师来说不同样是一种安慰么?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是不是在用心教改,看一看他是不是把学生当作机器人来培养就清楚了。
作为语文教师,要大张旗鼓地推进素质教育。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需要千千万万素质良好的劳动者。我们培养的学生,不管他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我们总希望他身上具有文化的底蕴。这种文化味,决不是一篇课文,一道作文题,一次单元练习就能大功告成的。素质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灵的塑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探究,不断发展他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师生互动是语文教改的核按钮。一方面,反对教师唱独角戏。有的教师喜欢主宰课堂,上课前已经写好了教案,教学内容,教法,教学步骤,甚至细节上的时间分配都已成竹在胸。教案变成了铁案。课堂上唯我独尊,好像全世界都要听我的。在教学过程中,像一个出色的老猎手,把稚气未脱的学生当作随意捕杀的猎物,一步一步地引诱到自己提前设计好了的圈套里。少数漏网者,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第二次捕杀,直到斩尽杀绝为止。呜呼!长此以往,神圣的语文课堂,岂不变成了某些人的屠宰场?另一方面,也反对学生唱独角戏。有的教师一说课改,就把课堂全部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与谁学,学得怎样,教师概不过问,悉听尊便。于是乎,课堂变成了牧场,学生成了无人鞭策的羊群,东奔西颠,左顾右盼,侃大山的有之,打扑克的有之,吃零食的有之,扳手腕的亦有之。学生像赶庙会一样,一节课就这样在热热闹闹中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既没学到知识,也没形成能力,到头来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只有辩证地处理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使教改的意义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并不反对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大声嚷嚷,嚷出才华,嚷出真理。唐代诗歌是嚷出来的,所以唐代诗歌脍炙人口;宋元诗歌是想出来的,所以宋元诗歌晦涩艰奥;明清诗歌是仿出来的,所以明清诗歌生吞活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指向,具有方向性和导向性,但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语文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见证人,应该从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立足素质教育的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难点,贴近素质教育的热点,力争成就一番事业。
教改的大潮激流澎湃,水浪滔天。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虎落平地、龙落浅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八仙过海,各呈其能的教改大军,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语文教改的海浪里,大风起兮,惟愿师生互动,借助风力,扶摇直上。
李胜志,语文教师,现居河南光山。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