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胃癌64排双源螺旋CT表现与病理分型关系的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胃癌64排双源螺旋CT表现与病理分型关系的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胃癌64层螺旋CT表现与其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分析91例经胃镜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的CT 表现和对应病例的术后病理组织分型、淋巴结转移和周围组织浸润情况。结果:低分化组(包括粘液细胞癌2例和印戒细胞癌5例)27例、中分化组(包括中-低分化腺癌18例和中-高分化腺癌11例)38例、高分化组5例。早期胃癌8例。无法切除13例。低分化腺癌组平扫CT值约40.43±5.42HU,增强后CT值约75.66±10.48HU;中分化腺癌组平扫CT值约42.27±4.78HU,增强后CT值约77.66±9.68HU;高分化腺癌组平扫CT值约46.56±5.46HU,增强后CT值约84.39±11.95HU;这三组CT值经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双源螺旋ct多期扫描有助于判断胃癌的病理学类型。

【关键词】胃肿瘤;病理分型;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73-01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64层螺旋CT可以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大体形态、病变强化程度、胃壁浸润深度,并可观察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淋巴结及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等[1] 。一般来说,肿瘤的预后往往和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性有显著相关性,因而如果能从影像学上得到与病理组织分型相关的特征性影像,估计其预后,将能帮助临床医生开展预期诊疗计划[2]。我们对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6月~2011年2月间资料完整的91例胃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癌的MSCT表现病理组织分型的联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胃癌患者91例,女33例,年龄36~81 岁,平均48岁;病程1月~28月。临床主要表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为上腹部包块,常伴有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黑便、呕吐、贫血貌,部分病例有明显吞咽困难。全部病例于术前7天内行螺旋CT增强检查。早期胃癌8例,进展期胃癌84例,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Siemens双源64排螺旋CT机扫描,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脐水平,部分病例扩大扫描范围至盆腔。扫描方法:常规空腹,检查前禁食4~6h ,检查前20min 口服温开水800 ml ,常规注射654-2 10mg ,扫描开始前,再服温开水500ml ,随后行CT 扫描。常规采用统一标准仰卧位(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右侧卧位(静脉期)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浓度为300mg I/ml,注射速率3ml/s,采用进口原装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注入对比剂后分别于25s(动脉期)、50―60s(静脉期)、3―4 min(平衡期)进行扫描。扫描参数:120KV,270~330ms,层厚6mm ,螺距3。

1.3 图像分析 由两名影像主治医生观察不同病理组织的胃癌在影像上的表现,CT平扫及增强轴位图像,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大体形态、胃壁浸润深度,以及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淋巴结大小、数量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以确定与病理组织学分型的关系。

1.4 病理学特性:将所有病理分成低分化组(包括粘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中分化组(包括中-低分化腺癌和中-高分化腺癌)、高分化组,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胃癌的64排螺旋CT 表现

2.1.1 直接征象 91例胃癌中,分布于胃底贲门23例,胃体部35例,胃窦部17例,病变占据2个分区以上者16例。肿瘤肿块最大者直径约120 mm ,最小者直径约20mm 。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和/(或)向胃腔外生长57例,仅见局限性胃壁增厚者31例,黏膜面有溃疡形成者39例。

2.1.2 间接征象 91例中直接侵犯和/(或)转移至胰腺者6例,肝3例,腹膜腔13例,脾2例,结肠4例,十二指肠2例,同时侵犯和/(或)转移2个或2个以上器官者6例。

2.2 与病理分型相对应的胃癌64排螺旋CT表现

91例病例中,低分化组(包括粘液细胞癌2例和印戒细胞癌5例)27例、中分化组(包括中-低分化腺癌18例和中-高分化腺癌11例)38例、高分化组5例。早期胃癌8例。无法切除13例。低分化腺癌组平扫CT值约40.43±5.42HU,增强后CT值约75.66±10.48HU;中分化腺癌组平扫CT值约42.27±4.78HU,增强后CT值约77.66±9.68HU;高分化腺癌组平扫CT值约46.56±5.46HU,增强后CT值约84.39±11.95HU;这三组CT值经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见图)。三组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0.37%(19/27)、60.53%(23/38)、40.00%(2/5),经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出现浆膜层浸润的百分率分别是:74.07%(20/27)、68.42%(26/38)、60.00%(3/5),这三组CT值经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因此,低分化组(包括粘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中分化组(包括中-低分化腺癌和中-高分化腺癌)、高分化组之间在64排双源螺旋CT表现上有较显著的差异性。

3 讨论

3.1 胃癌病理分型

我国胃癌死亡率为25.2/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3.2%,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胃癌的病理类型主要是腺癌,其他类型的胃癌有鳞状细胞癌、腺鳞癌、类癌、小细胞癌等,后几种类型较少。低分化腺癌则预后较差[3]。与非黏液性胃癌相比,黏液腺癌常发生在中青年人,淋巴结、腹膜播散转移率较高。通常表现为较晚的分期,手术切除可能性及5年生存率低[7]。

3.2 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的关系

从本组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低分化腺癌(包括印戒细胞癌和粘液细胞癌)的CT值明显低于中、高分化腺癌。这是因为黏液腺癌中含黏液的癌巢>50%,印戒细胞癌内的印戒样细胞含有大量的黏液,黏液CT值较实体性癌巢密度低,增强不强化。病理上,低分化腺癌实体性癌巢较多,腺样癌巢

3.3 关于各类型胃癌的CT值差异

对于所占比重较大的中、高分化腺癌,形态各异,其CT值较高。中分化腺癌组平扫CT值约42.27±4.78HU,增强后CT值约77.66±9.68HU;高分化腺癌组平扫CT值约46.56±5.46HU,增强后CT值约84.39±11.95HU;,而中分化组出现肿块和溃疡的病例也明显高于其它两组。高分化腺癌,病灶周围浸润比率低,64排螺旋CT上平扫CT值高且均匀,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肿瘤浆膜光滑,少见淋巴结转移。

综上所述,低分化组(包括粘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中分化组(包括中-低分化腺癌和中-高分化腺癌)、高分化组之间在64排螺旋CT表现上有较显著的差异性。多层螺旋TC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判断胃癌的病理学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