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向零艾滋迈进的征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向零艾滋迈进的征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禁艾入浴”恐难落实

这些年,随着国家和一些社会组织的大力宣传,公众对艾滋病人、艾滋病毒携带者的态度有了大幅度改观。但在公众心理上,对艾滋病人的警惕心理并没有完全消除,这样的安全防范也直接体现在拟出台的这项沐浴场所规定上。不过,“禁艾入浴”如落实,真能取得实效吗?

记者多方协调,终于联系到一位山西籍艾滋病患者小白。他告诉记者,其实,和健康人相比,艾滋病患者更怕进入人多菌多的公共场所,由于免疫力低下,一些病毒对健康人是“小事一桩”,但对艾滋病患者则是致命的。很少会有艾滋病患者主动进入公共澡堂。另外,即便“禁艾入浴”真推展开,实际上也是一纸空文,因为这项禁令根本“防不住”艾滋病传播。不少艾滋病患者、尤其是艾滋病毒携带者,从外表来看与健康人无异,靠肉眼根本识别不出,哪怕竖立了警示牌,他们想进澡堂子也没人能拦得住。

不仅是艾滋病患者,绝大多数公共沐浴场所负责人也认为,“禁艾入浴”这项规定难以落到实处。“设个警示牌很容易。但是,怎样才能区别开患病者和健康人?难道还要我们配备一台机器一个一个检查顾客?”山西省会太原一家洗浴中心负责人说。

实际上,尽管艾滋病治疗直至当下仍是人类社会未能跨越的医学难题,但对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医学界早已有明确的答案,即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而根据国内专家的解释,这么多年未有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曾有人是因为出入公共浴室而被感染艾滋病的。“艾滋病的传染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有防艾专家表示,“浴池的水温,艾滋病毒很难生存,56℃30分钟就能杀灭它。艾滋病病毒寄生于人的血液中,离开了人体很容易死亡。”

歧视比病毒更可怕

为了防控艾滋病,消除歧视,国家有关领导连续多年参加“世界艾滋病日”活动,彰显政府责任和关爱;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四免一关怀”等多项关爱政策。但另一方面,艾滋病人依然面临多重歧视。值得注意的是,新浪微博的调查显示,超七成网友支持“禁艾入浴”。

就此,山西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在防艾常识尚未得到足够普及之前,人们有“谈艾色变”的心态实属正常。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大力宣传,公众对艾滋病已不陌生。可仍有相当多的人支持“禁艾入浴”,说明社会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仍存有误区。而且盲目恐艾心理,也极易造成歧视。其实,歧视比病毒更可怕,它可能会给艾滋病的防控带来难度。

正如专家所说,社会的歧视和孤立,会加重艾滋病感染者的边缘感;消极和孤独又会加速摧毁艾滋病人的整体免疫力。

严重的歧视使患艾者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面临身体以及心理上的双重煎熬,容易导致其因为对社会充满怨气而采取过激的行为,甚至向社会报复。如果不给予艾滋病患者必要的关怀,无异于人为制造不安定隐患。歧视不但无以解决问题,反倒会给防艾和抗艾工作带来难度。

鉴于此,公众该如何面对艾滋病以及艾滋病患者呢?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先来看看艾滋病疫情在我国呈现的特点。按照卫生部的提法,当前我国艾滋病疫情主要呈现3大特点。

其一,经性传播已成为主要途径,男男同性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其二,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疫情严重的省(区)累计报告感染者占全国总数的比例极大,而且15岁至24岁青少年和5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数逐年上升;其三,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艾滋病死亡人数增加。这足以说明,中国在普及防艾常识、抗击艾滋病疫情方面还任重道远。

其实,我国近年来在减少艾滋病携带者歧视、普及防艾常识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除了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在实际上生活中,也有不少政府高层、社会知名或爱心人士与艾滋病患者公开接触,通过握手、拥抱、一同吃饭等活动,为宣传艾滋病的防治,减少“艾滋歧视”作出不懈努力。

然而目前,公众中或多或少还是存在“谈艾色变”的心理。加强艾滋病防治,减少“艾滋歧视”,不是握手、拥抱那么简单,还需要公众切实转变观念、共同努力。

“功能性治愈”和艾滋病疫苗,让艾滋病治愈不是梦

今年,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突破屡屡成为新闻焦点。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儿童医疗中心、密西西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功能性治愈”了一例艾滋病毒婴儿感染者。

所谓“功能性治愈”,是指感染者体内虽然仍带有艾滋病病毒的DNA,但病毒被完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即便不接受治疗,用常规方法也难以在患者血液中检测出病毒。

目前,全球约有250万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 “功能性治愈”似乎让这一情况有了从根本上改变的可能。

对此,国内有专家表示,美国研究者实现的“功能性治愈”,其最大的突破,不是仅仅抑制了病毒,而是成功地将病毒清除掉,能够实现停药后不复发。当然,这背后的原因科研人员仍不甚明了,究竟能维持多长时间,也需要更长时间段的跟踪观察。但这一尝试揭示了我们自身一个有趣的生命现象,越在婴儿早期,我们自身的抗病毒系统不完善时,我们反而有机会彻底清除掉病毒。美国研究者的尝试取得成功,表明治疗的时机越早越好。

有专家表示,以目前的医疗条件,艾滋病人在用药的情况下,可以存活20~30年。用药的成本仍很高,10年约需20~30万。如果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治疗,实现“功能性治愈”,将会大大节约今后的医疗成本。

“艾滋病疫苗”的研发,是带给人类防艾历程的另一个梦想。

艾滋病疫苗,即艾滋病病毒(HIV)疫苗,注射之后便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防止艾滋病。HIV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工具。但研制过程肯定不会是一顺百顺,在研制过程中就曾造成20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不过,今年以来,艾滋病疫苗试验的阶段性捷报倒是频频传出。

今年7月,北京佑安医院院长在做客一档广播节目时表示,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试验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如果实验顺利,预计6年内有望投放市场使用。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表示,目前在医院进行临床实验的国产艾滋病疫苗实验项目一期从2007年11月份开始,至今已将近5年。临床志愿者共有150名,他们目前的实验效果都反应良好。

国外媒体报道的是,2013年9月11日,加拿大素麻简医药公司宣布说有关SAV001-H(一种对抗艾滋病毒的疫苗)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已经取得成功。从2012年3月到上个月为止,试验进行了一年多,实验设计用于检验该药物用于活人体上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免疫效应”。

第一阶段试验中研究人员开始观察药物是否会在动物身上起作用,以确保其不会对人体产生奇怪、有害的影响,因此风险极高。

另一则消息来自美国。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疫苗和基因疗法研究所的新研究表明,一种治疗猴子“艾滋病”病毒的疫苗,让接种疫苗的猴子能清除体内的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科学家称,他们现在想要使用类似的方法来测试一种治疗人类艾 滋病病毒的疫苗。

最新研究成果是,有科学家已经开始了解HIV的“包膜”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新突破意义重大,提供了有关艾滋病致病病毒的复杂结构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画面。全球大约3400万人感染HIV,尽管很多病例已经采用药物治疗,但是目前还没有可以预防新感染的HIV疫苗,这正是因为被称之为“包膜”蛋白产生的巨大障碍。

不管怎样,这些致力于研究、与艾滋病毒作战的科学家和医生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赢来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