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象及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象及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对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51―01

一、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三者既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又彼此相互联系在一起,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对象,语文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

1.自然美。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提高其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可以成为人类社会一种寓意和象征,给人以形象的教育和启迪。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欣赏祖国的湖光山色,以自由的方式“各取所需”,既受到美的熏陶,又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操。

2.社会美。它是直接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其核心是人本身的美,而人的美的决定因素则是心灵美。在教学中,要善于从课文具体的内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美的事件和人物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3.艺术美。它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在美育中有重要位置,对人们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凭借。引导学生领略作品的艺术美,使其自觉接受艺术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悟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情感教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其他的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取向。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情感引导,可以使学生在爱学、乐学中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读者与作者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与对作品的分析、解读密不可分,其起点就在于“披文”,把握语言形式,激起想象,再造形象,发掘意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又有助于其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和美好心灵的塑造。

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即让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运用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去熟读、精思课文,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当然,要想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必须让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发现”;但是欲达此目的,教师必须深入钻研课文,揣摩品味再三,自己先“有所发现”。这样,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只要在关键处提示、点拨,便可引导学生在思索之中“有所发现”,其情感状态也就可以从混沌走向清晰;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调动或填补其审美经验,使其在审美观照中发现自我,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以声音为媒介把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许多课文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加以体现,从而弥补文字上的不足,取得分析讲解难以收到的效果。有道是:“读到有情时,文也通大半。”同时,朗读以声音增强了原作的力量,诱发通透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听者也容易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自觉接受语文教育。

教学中,为了保持学生对朗读的持久兴趣,除了采取常见的个人读、分角色读、集体读、分组读、接力读等形式外,还可以进行其他尝试。例如可从一些适于朗读的课文中抽出有关段落,首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分析需要运用何种朗读技巧,再对照课文录音,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其自觉领悟和评价作品,绝对不能强行注入,这样就不会限制审美主体的自觉意识;同时,由于课文的内容具有客观性,这就保证了审美认同意识,从而使无意与有意、个性与共性趋于统一,审美心理结构合理有效。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