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及重构路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及重构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受竞争压力、社会环境、德育弱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诚信缺失开始侵蚀大学生思想,并成为综合素质教育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引起了各界人士,特别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和广泛讨论。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谈起,借助经济学的博弈理论分析诚信缺失原因,并基于此对重构路径提出了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博弈论;对策

诚信,即诚实守信,重约践诺,遵守规则,忠于法纪。它是现代人的重要个人品质,更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道德基石。在当今大学生中,诚信缺失已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其现状和成因,提出应对策略,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重铸诚信品质。

一、就业过程中反映出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状况

近年来,诚信缺失的现象不仅显现在考试作弊、恶意欠费等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大学生就业择业,毕业离校过程中诚信缺失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虚假包装”

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就业过程中,一些毕业生为了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常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尽量精彩,完美以致言过其实,弄虚作假。如:虚构自己在校期间所担任的干部履历、伪造各种等级证书等,这种将诚信抛于脑后,制造假材料,蒙骗用人单位,无疑扰乱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不仅给用人单位识才、选才造成了负担,也给大学生就业制造了困局。

(二)随意毁约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一些大学生希望尽早落实就业单位,在择业过程中急于求成,往往在不太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就急急忙忙签订就业协议,而当工作后一旦发现自己的设想与实际工作环境不符,就擅自毁约;有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承诺缺乏信用,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还有这样一种毕业生,他们手中已经签好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就业协议,然而为得到更好的工作,他们随时准备违约,极大地损害毕业生和高校的信誉。

(三)面试过程中的不诚信

近年来社会以及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宣传较多,造成毕业生心理压力过大,同学们唯恐错过一个就业机会,在面试时为了不错过机会,对于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不如实回答。有的毕业生面对招聘人员的提问时,对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甚至一些毕业生就请别人代为面试,以此欺骗用人单位等。

(四)毕业后拖欠或拒不还清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政府行为的助学贷款,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但部分学生不履行合同,到期后既不还贷,也不办理贷款延期手续,而是采取了隐瞒联系方式,企图逃避还贷的方式。大学毕业生不同程度的还款违约情况,只能导致一段时间内银行放缓对高校学生的贷款速度,也使学校和银行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同时大学生的不诚信也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失信的经济学探析――就业难的博弈分析

经济学里的博弈论有一个经典案例叫“囚徒困境”,在这个案例里,两个同谋犯由于无法串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串供就是合作)而面临着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选择。当然,作为局外人。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们两人能够彼此合作,相互都不招供,自然会获得最好的结果(无罪释放)。但他们的困境恰恰就在于无法与他人合作,因而无法做出最有利的抉择。

对于求职和招聘,由于行为的本身即是一种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其中涉及许多经济现象。甚至有的企业和学生认为,求职和招聘,就是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一场赌博。我们仅以“虚假简历”为例分析一下在就业招聘过程中大学生和招聘单位之间的相互博弈。一方面,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制作“虚假简历”,全面包装自身;而前来招聘的企业也打起了算盘,一些企业和商家把招聘场所当作了企业宣传站,利用招聘会打广告、推销自己。更有甚者,一些根本不需要招聘员工的单位,为了蝇头小利,和其他单位一样频频赶场参加招聘会,像煞有介事地收取求职简历。在拿到回扣后,他们便拍拍屁股走人,对求职者再无下文。

我们用博弈论的模型来假设,A是求职方,B是招聘方。作为博弈论的基本要素:A和B是参与者,他们双方有各自的一组可选择的策略,作为博弈的结局,双方都将得到各自的一笔支付,每一个参与者所得到的支付都是所有参与者各自所选择的策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此项活动中,双方都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的。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可选择的策略,这两个策略都是诚信与不诚信。其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1)如果A,B双方均选择诚实守信的策略,那么双方受益都是10,总报酬最大为20。

(2)如果其中A选择不诚信,而B选择诚信,那么选择不诚信的A可得12。而选择诚信的B只得6。

(3)如果B不诚信,而A诚信,那么不诚信的B也会得到另外的2。

(4)如果A,B双方均不诚信,则双方都能收益8。

那么在这四种可能的策略组合中,A,B双方的博弈的最终结局会怎样呢?我们以图为例。在求职和招聘的过程中,双方都是利己的,都希望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分析A的策略选择,可以看到,当露选择诚信策略时,A若选择诚信策略,可得10;A若选择不诚信策略,可得12。于是,A肯定选择不诚信策略(因为12>10)。当曰选择不诚信策略时,A若选择诚信策略,可得6;A若选择不诚信策略,可得8。于是,A肯定会选择不诚信策略(因为8>6)。很明显,无论B采取诚信策略还是不诚信策略,A都会采取不诚信策略。于是,A的占优策略就是不诚信,同理对于B来说,无论A选择诚信还是不诚信作策略,B都会选择不诚信策略。

问题也就在于此,求职和招聘的双方在博弈的过程中,都会放弃恪守诚信的道德准则甚至有违法律的要求,最终把双双都拖人不诚信的“囚徒困境”中。久而久之,形成求职招聘市场的严重失信,恶性循环,影响波及校园内外。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路径分析

为了遏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的发生,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经济学分析

我们再次的面对博弈图表,求职和招聘的双方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并都试图达到一种均衡。那么从经济学为切入点,我们期望在利益的分配上进行重新整合、调配。在局部利益上以客观实际做以微调。辅以经济利益、诚信荣誉、失信制裁等途径,改变

以往的均衡状态,并使得在新的利益格局下,引导大学生就业求职、社会企业招聘双方的重新博弈,实现双方诚信的新的利益均衡。

作为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对学生在校的诚信情况进行记录,供招聘方聘用时参考。招聘方对于诚信求职者可以给予奖励或适当提高薪酬;同时,政府对于诚信的企业可以给以嘉奖或颁发证书,对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信誉都有很强的效益。对不诚信的学生,诚信档案将影响其终生的求职道路;对不诚信的招聘,学校将拒绝或限制其参与本校的招聘会,并通报其他院校,将其拒之门外;政府可将此类企业通过媒体曝光批评甚至罚款。这样,不诚信的行为都将降低其收益。

做完经济层面的改变之后,我们再来分析矩阵表2。表中A,B都有诚信与不诚信两个策略可选择,即A有可选策略a和C,B有可选策略b和d。对于A的策略选择而言,当B选择b时,A会选择a(因为11>5);当B选择d时,A会选择c(因为8>6)。显然,A没有占优策略,A的最优策略随B的策略的变化而变化。类似地,对于B的策略选择而言,当A选择a时,B会选择6(因为12>6);当A选择c时,B会选择d(因为8>7)。同样,B也没有占优策略,B的最优策略也随A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博弈过程中,对于(a,6)策略组合而言,只要A选择了a,B就不会改变对d的选择;同样,只要B选择了b,A也不会改变对a的选择。由此,策略组合(a,6)和(c,d)达到了一种均衡状态,即纳什均衡。而另外的两队策略组合(a,d)、(c,6)都不是纳什均衡。因为(c,b)的策略组合而言,当A选择c时,B就会改变策略,选择d而不是b。换句话说,求职方和招聘方都会主动的选择诚信的策略。

(二)基于经济学分析的对策建议

博弈的平衡使得求职和招聘双方又可能选择都不诚信(他们都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两种选择都是平衡的),如何来克服这一问题呢?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应该看到这里面不仅有大学生的问题,也有社会的,以及用人单位的相关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制度建设规避不诚信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1.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强化社会监控,构建社会性的信用制度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实际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的反映,根本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氛围,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强化社会监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构建一个诚信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通过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明确规定每一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加大对失信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法律惩罚力度,加大失信成本。只有整个社会法制健全,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才能杜绝诚信缺失的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2.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第一,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首先,要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诚信意识。要把诚信观念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到教学、生活和管理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注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优化校园诚信氛围。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地教导和监督学生,浓郁校园诚信氛围,使广大学生确实树立诚信观念,树立没有诚信就没有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市场的意识。

第二,重点加强毕业生的法制教育。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就业信息选择等方面指导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法律的指导和学习,让大学毕业生了解和掌握当前我国在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和提高大学毕业生信用意识,让毕业生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法律规定和要求来指导自己的择业行为。

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诚信评估机制

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诚信档案和信用评价机制。通过诚信档案,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记录信息库,建立诚信考评制度,定期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进行考核,对学生给出公正评价,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学生申请助学贷款信用的审核依据。同时高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供用人单位参考,是高校主动接受社会综合评价教育质量的有益尝试。

4.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完善就业监督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完善就业监督机制:(1)加强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严格发放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统一编号,专人管理,让学生明白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是双方达成的民事合同,违反协议则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2)建立严格的就业推荐材料审查制度、各种证书的认证制度、用人单位信息的公布制度等。指导毕业生如实填写毕业生推荐表和自荐表等材料,严格审查后加盖公章,就业指导部门本着“优生优推”的原则,把毕业生客观真实、准确地介绍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要及时、公开地通过学校的就业网等渠道向所有毕业生公布,为学生做诚信的榜样。(3)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让毕业生认识诚实守信的价值和遵守的必要性。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者可以通过批评教育直至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使他们承担失信行为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