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道乐:道家艺术精神在音乐中的显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道乐:道家艺术精神在音乐中的显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艺术精神蕴涵在哲学精神里,是民族精神在艺术中的一般表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产物。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之本体,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它创造了人的精神生活,决定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道”的精神就是艺术的精神。同时,哲学里“道”的精神又被艺术化了,通过艺术的形式而得以表达。在中国文化史上,道教哲学本就来自于道家哲学,而道乐的构成形式、内容、风格和本质都深受道家艺术精神的影响,因此,道教音乐也就必然是道家艺术精神在音乐艺术中的显现

关键词:道乐;道家艺术精神 ;自由性特征;浪漫主义特征;审美特征;道乐本质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

艺术精神是民族精神在艺术中的一般表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产物,它是艺术创造的动力,是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人的灵魂与生气。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之本体,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道”创造了万物与人,决定和支配着万物与人的发展及变化,因此,“道”也创造了人的精神生活,决定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变化。可见,道家艺术精神蕴藏在道家哲学“道”的精神里,“道”的精神就是艺术的精神;同时,道家哲学里“道”的精神也被艺术化了,通过艺术的形式(音乐、绘画、文学等)而得以表达。

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家与道教同出一源,闻一多先生说:“道家和道教同出一种原始宗教即巫教,可暂称为‘古道教’。1”二者关系密切:一方面,道教依靠道家哲学理论使自己由原始宗教的遗存与世俗迷信的杂和之物变成有系统理论的宗教,并与儒、佛二教鼎足而立;另一方面,道家哲学理论借助于道教这个大型宗教实体在现实中的存在和发展,使之渗透、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可见,道教哲学本就来自于道家哲学,其奉老子为始祖,尊老庄书为经典, 因此,道教音乐必然是道家艺术精神在音乐艺术中的显现。道乐是道教在斋蘸活动时使用的音乐,又称“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它可分为韵腔(声乐)和曲牌(器乐)两大类。本文拟从道乐的构成形式、内容、风格和本质入手,探寻道家艺术精神在道乐中的显现痕迹,意在引玉。

一、道乐构成形式:道家艺术精神的自由性特征

老子以“道”为本,认为“道”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存在,它无所不至、无所不容,这是“道”的自由性。庄子则进了一步,他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上,以人为本,将“道”的精神转化为“人”的精神,“道”之精神的自由自在、无所不往、无所不为、无所不用的特性反映在人的精神上就是主体精神的自由性,而艺术则是表达人主体精神的最好方式。艺术本就源于人的某种心理需要,艺术精神是蕴涵在艺术作品中的人的灵魂和生气,因此,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性也就是艺术精神的自由性。这样庄子就完成了从“道”的精神到“人”的精神再到艺术精神的转换过程。道家艺术精神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其标志便是《庄子》一书的出现。

道家艺术精神的自由性体现在音乐上,则表现为道乐广泛吸收各种音乐品种之养料,并据其自身的审美情趣对之加以综合与改造。道乐中既包括有古代音乐的素材,又有当代音乐的风貌;既有本地音乐的特点,又涵盖其他各地音乐的风格,其形式丰富多样,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吸收古代宫廷音乐

道教在两晋南北朝时分为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官方道教进入宫廷与皇室结盟。因此,道乐吸收了诸多宫廷音乐为之所用,如河北巨鹿道乐中至今尚与古乐同名的就有:《泣颜回》、《黄莺儿》、《江儿水》、《朝天子》等;而武当山道乐中的很多韵腔演唱速度很慢,一唱三叹,具有古乐风味。

2、与佛乐兼收并用

中国人的以佛、道为主,兼尊儒家,而道教更讲三教合一。因此,佛道教在长期并存中互相影响,相互吸收、渗透,并趋于融合。仅从陕西的佛道音乐来看就无本质区别:陕北青云山的佛教音乐《三声佛》、《五声佛》与佳县白云观的道教音乐《联奏曲》就如出一辙;而陕南和尚、道士所奏的经曲除经韵外,大多是通用的。

3、受当地歌舞音乐及民歌的影响

道乐分为十方韵和地方韵,十方韵是通行全国各地全真教十方丛林的韵,其旋律古朴,风格独特;地方韵是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使用的韵,它与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紧密,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地方韵道乐有的在旋律节奏上吸收地方音乐的特点,有的在曲体曲风上受地方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道乐。如武当山伙居道韵腔就主要吸收了谷城民歌中sol-do-re-sol的音调特点,表现出一种粗犷质朴的北方气质。

4、采用民间吹打乐和戏曲的曲牌及音调

道乐的器乐曲曲牌十分丰富,可分为正曲、耍曲和法器牌子,其多来源于民间吹打乐与戏曲曲牌。如武当山伙居道“发”“擂”中的[尾声]就与谷城花鼓戏唢呐曲牌[尾声]完全一样;而川西道教的唢呐套打也与川剧中使用的唢呐套打曲牌通用。此外,在唱腔音调上,道乐也多吸收了戏曲唱腔音乐的某些成分,如北京白云观道乐中萨祖铁罐施食中第三十五曲[叹文]曲调的旋律和衬腔就与江浙滩簧类戏曲中的[太平调]十分酷似。

艺术精神制约艺术作品形式,精神的自由性导致了作品构成形式的多样性,道乐丰富多彩的构成形式正是艺术精神自由性的最好体现。

二、道乐内容:道家艺术精神的浪漫主义特征

道教哲学来源于道家,其精髓是“道”,而“道”是“惟恍惟惚”2、“寂兮寥兮,独立不改”3的。因此,对“道”只能作模糊的整体把握,只能通过人的心灵得到感悟。可见,道教哲学思想的深微与幽奥使之不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其相称的对应物来进行表现,只能通过浪漫的艺术想象得以实现。音乐是最能表现“道”之特性的艺术形式,道乐是道家艺术精神的音乐表现,它的内容不仅能体现道教哲学的玄妙精微,而且更显示了道家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特征。艺术精神蕴涵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通过其形式和内容对艺术精神之特征进行表现。具体的说,这里的形式指道乐,内容即道乐的内容。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以表现理想为主,通过意象化的描法,理想地描写对象或描写理想化的对象,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着重体现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道家艺术精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道乐超现实的内容上,道乐的内容多表现为对神鬼形象的塑造和对得道之境的向往。道乐依据对象不同而演唱、演奏不同的内容。

1、对天地诸神的称颂

通过对各种形象诸神的称颂来表达人自身对神仙的向往。道教是一种多神教,其神有“三清”、“四御”、“九大神团”以及历史上的圣贤、忠烈之士(如关羽、岳飞等)。道教从产生开始就受到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的影响,其核心特征就是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而现实生活中是看不见神仙存在也没有长生不老之人的,因此,只能通过浪漫的艺术想象将之表现出来。道乐按纪念称颂的对象不同而增添特定的经文和演唱曲目。如正月初九玉皇圣诞要持诵《玉皇本行集经》,演唱《小启请》、《大启请》、《三宝赞》、《鸿雁赞》等曲目;三月三日真武圣诞、九月九日真武飞升均诵《真武妙经》;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均持诵《三元妙经》,加诵“铁罐施食”,演唱《五召请》、《阳小赞》、《返魂香》、《咽喉咒》等曲目4。这部分音乐气氛庄严肃穆、飘渺恬静;旋律迂回曲折、悠扬婉转。

2、悼念亡灵,捉拿鬼怪

对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期望其能得到解脱,并升入天堂,永享幸福;而对传说中的妖魔鬼怪,则希望有神人将其驱赶降服,使人们能安居乐业。因此,道乐中表现悼念亡灵、捉拿鬼怪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其基本曲目有《木本经》、《白鹤翅》、《小开门》等,这类音乐气氛较为多样,悼念亡灵则哀怨悲叹,捉拿鬼怪则昂扬激越;旋律较简练,衬字不多,拖腔短而少。

3、诵诰经文,期望成仙

修道法事是道观最基本的日常功课,道人通过这些活动寻求“悟道”与“功德”。这部分道乐以韵腔为主,多为讽经腔和诵诰腔。讽经腔是一种近似念白的唱腔,所讽经文是道教的经典卷籍(如老子的《道德经》),通过讽诵经文使道人之心得到修炼,加深对道的体会,其语调清幽恬静,速度多由慢而快,节奏规整;诵诰腔则旋律简练,无衬字拖腔,节奏与诰文句式紧密结合。无论是对神的称颂,还是对亡灵的悼念,对鬼怪的驱赶以及对道的体会,都是一种超现实的心理体验。

道乐所塑造的形象都具有神秘、飘渺的特征,其内容往往超越了现实生活的范围。由于象的多层次、多侧面,从而导致意的多义和不定以及内容的丰富多样,这正是道家艺术精神的浪漫主义特征在音乐中的显现。

三、道乐风格:道家艺术精神的审美特征

崇尚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特征。老子尊“道”贵“德”,以“自然”为本,认为“自然”之性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成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庄子在其基础上将自然之道广施于人生与艺术领域。一方面,他将人们的审美目光投向大自然,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将充盈天地间的自然美视作美的极致,在审美客体方面表现出道家倾心于自然境界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将体现宇宙自然生命力的“道”和体现个体自然物内在生命力的“德”同审美和艺术联系起来,认为美和艺术的生命力也就在于自然,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5,因此,美和艺术也应该是自然天成,畅适自性,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规矩,这即是道家艺术精神的审美特征。道家艺术精神既然强调以自然朴真为美,将之用于艺术实践,则在强调艺术创造的自然性,这种思维模式必然会制约道人的人格心理和音乐审美意识的形成,进而影响到音乐的整体风格。

艺术风格即个性,是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心理特性。音乐风格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形式及其蕴涵的情感来表现的,只有从客观音响的运动过程中,人们才能感知音乐的美,从而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音乐形态有若干要素,其中最典型的是旋律音调、节奏节拍以及速度力度要素。道乐的音乐形态有如下特点:

1、旋律音调方面

道乐分韵腔和曲牌两类,其旋律特点主要集中于韵腔中。韵腔有4类:讽经腔、念咒腔、诵诰腔和咏唱式韵腔。其基本特点有三:1. 旋律均由小音程构成,具有柔和委婉的基本性格;2. 旋法为五声级进的下行式和环绕式,加强了音调的柔和性;3. 旋线多渐层下降、曲折回旋,无突兀的、直升直降的旋律走向,这种平和从容的运动形式体现了安详恬静的情感模式。可见,道乐的旋律音调以轻微渐变为基本原则,强调旋律的平缓悠长,排斥强烈的对比和突变,体现了道人追求宁静柔美的审美意识。

2、节奏节拍方面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人的灵魂的反映;节拍是音乐的工具,是人为制造的东西,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奏的自由。道乐是最能体现节奏与节拍对立关系的音乐。从谱面上看,多数道乐均可纳入计量节拍体系,具有周期循环性;而在实际演唱演奏上,道乐的节奏并无节拍应有的重音色彩和强弱周期循环。可见,道乐在本质上是排斥或淡化音的强弱对比和节拍的周期循环性,表现出一种自由随意的特点,这种平稳顺畅而又连绵不绝的节奏运动正体现出道人单纯平和的审美情趣。

3、速度力度方面

道乐的速度不急不燥,多以每分钟60拍左右的慢板速度为主,偶有少数长大的诵经调速度较快;其力度不强不弱,以中强为主,变化不明显。速度和力度的这些特点虽使音响效果显得自然平衡、沉着庄严,但缺乏激情和变化感,这与道人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意识是密切相关的。道人追求的是得道成仙,因此他们多生活在远离人群的深山老林里进行潜心修炼,他们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用音乐与神、道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在音乐风格上必然表现出虚静和谐的审美心态。

可见,道乐总的风格特点是自然宁静、和谐柔美,它强调以和谐宁静的乐音来平和人的感情和思虑,有助于人们进入一种清和明静的状态,从而体会神的存在、道的存在,使主体精神的自由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这正是道家艺术精神审美意识的体现。

四、道乐本质:道家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

“独于天地精神往来”是宗教艺术主客体交流的主要形式,庄子运用文学的手段,具体描绘了得道的途径、方法和心态。庄子笔下的得道者“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6,这实际上把哲学精神的至上境界变成了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哲学“自由王国”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与艺术精神相通的,黑格尔说:“只有靠着这种自由性,美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艺术,只有在它和宗教与哲学处在同一境界,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高职责。7”

道人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修道以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而回归自然。因此,他们日日诵经以求得到对“道”的理解;同时,由于他们身处自然界,其所思所想、所听所见都是虚静无为的自然,这更加深了他们对“道”的感悟,并渐渐形成为一种自觉的哲学美学观念,将之付诸于艺术实践便形成了道乐。艺术实践的最高境界就是再得“自然”之原性,道乐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使道众的心灵得到净化,其本质便是用音乐做媒介,通过吟唱、聆听音乐,达到人心灵上对道的体验和把握,从而“悟道”并最终“得道”,进入人的主体精神的绝对自由中,这种自由是心灵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自然和宇宙的合而为一,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1、体道之路

修道是道人一生的功课,修道的过程实际是一种不断体道的过程。“体道”强调的是心灵体验,它是一种以有观物、以物观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需要一种媒介将人与道衔接起来,这便是道乐。理念中的“道”要通过音乐得以实现,而“道”也就成了音乐的标准和最高境界,“道”需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8,道乐实际上就是存在于道人心中的对“道”的寄托和向往。道乐中最能表现道人“体道”过程的是韵腔音乐,韵腔因歌唱对象不同又有阳调、阴调之分,用于“体道”的则是阳调。阳调的歌唱对象是诸神诸仙及道人本身,所唱经文是道教的经卷典籍。这类音乐曲调回旋婉转,低沉悠长;节奏自由适意;速度平稳徐缓,充分表达了道人“体道”的心理状态:通过对诸神诸仙的歌颂促进其对得道成仙的向往,再通过对经文的吟唱加深对“道”的理解,为最终的“悟道”、“得道”打下基础。

2、悟道之心

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体,它在自己“周行”的过程中,使万物纷出,成为宇宙的自然生命力。“道”生成万物后又存在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各自的属性,即“德”,道在物中,物在道里,万事万物殊途同归,哲学精神反映在艺术精神上则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悟道实际上是指对真、善、美境界的感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如坐忘、心斋),获得虚静澄明的心境,便是“悟道”,一旦进入精神的绝对自由境界,便可“得道”。音乐本来就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有乐谱可见,但必须经过具体的音响才能感知其魅力。音乐非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因此,道乐自然虚静、恬淡柔美的音乐风格正符合道人的悟道之心。道人通过吟唱与聆听道乐,使心在音乐状态中进入化境,去感知“道”的存在,借助心灵的飞升而达到物我融通的境界,使物性即我性,我情即物情,这种以心之游而造成的对物我之际的突破就是“悟道”。

3、得道之境

老子建立了以自然为本的宇宙本体论,庄子将其理论演变为以人为本的人本体论。庄子的人本体论突出主体精神性原则,强调内心直觉体验的审美感知方式,由此确立了道家艺术“宗师造化”的创造原则,开启了“无言独化”的审美境界,这是超越整个现实的物质世界,达到一个无所凭籍的、纯粹精神的空明境界,即得道之境。道乐是得道的途径和方法,其本质便是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浪漫神奇的内容、柔美虚静的风格,使道人感受天地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参悟宇宙大化生机,从而与无边无际、广袤无垠的自然和宇宙合为一体,享受最幸福、最快乐的徜徉自得的内心生活,这就是道家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

结语

道乐的构成形式、内容、风格和本质都深受道家艺术精神的影响,道教通过其音乐反映出道家的艺术精神,从而和道家联系得更加紧密。道家艺术精神的蕴涵极其丰富,它不仅对道教音乐有着深刻地影响,对整个中国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道家思想所蕴涵的艺术精神和美学特质,不仅滋养了艺术永不竭止的美感源泉,而且构成了艺术肌体的血肉经脉,并进而升华为艺术的灵魂。

( 指导教师:罗天全副教授)

参考资料:

[1]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C].开明书店,1947.

[2]老子 二十一章.

[3]老子 二十五章.

[4] 王耀华, 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5]庄子天道.

[6]庄子 逍遥游.

[7]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序论[M].第10页

[8]庄子 养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