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几何证明“四阶段”教学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几何证明“四阶段”教学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将初中几何证明教学总结为四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其中,第一阶段教学都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设计,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如逆向思维能力差、对条件和结论混淆不清等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数学能力。

[关键词]

几何直觉;规范语言;变式教学;一题多解

第一阶段――以实验几何为主,逐步向说理过渡再到简单的推理

这一阶段主要在初一、初二上学期,这一期间以实验几何为主逐步向说理过渡再到简单的推理,在教学中分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从实验结果中观察、归纳、猜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要注意学生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转化,熟记几何术语,提高使用几何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如图1在进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时,教材使用了猜一猜、量一量、拼一拼、看一看得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结论,用符号语言表示为[a∥b,∠2=∠3]。例如: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解:a∥b(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

第二阶段――初二到初三阶段从简单推理向证明过渡

在初二刚接触一个新内容时,笔者先采用分点式(西南师大数学系陈重穆教授在内地版几何教材中提出的)表达,在利用综合式表达,最终实现几何语言的规范性。

例如:图2,已知AB=CD,AD=CD,[∠1=∠2],求证:BE=BF。

<F:\TM\中小学\2015\3期\t3q-30.tif>[图2]

“综合式”证明:连接BD,在ABD和CBD中

[]AB=BC,AD=CD(已知),BD=BD(公共边),

[][ABD]≌[][CBD](SSS)

[][∠]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而[∠]1=[∠]2(已知)[][]ABE≌[]CBF(ASA)

[]BE=B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以上两个阶段已在初一、初二完成。

第三阶段――初三阶段逻辑证明形成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学完图形的性质,大部分证明题都是综合题,是几何证明的难点,在教学中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课前准备:加强师生情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克服学生对几何证明的畏难情绪,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4人一组),实行生帮生。并要求准备笔记本和改错本,收集一些典型的错题。

其次是课堂教学:

1.在初三几何证明一、二、三中,大部分知识是已经学过的图形知识,我先将已学的相关性质和判定做总结归纳,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再将一些重要的定理进行证明,在这期间可结合证明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得出结论,使学生达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2.培养学生划分几何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将文字叙述的命题改为符号语言,并画出图形。由于学生在证明几何问题时总是分不清问题的题设和结论,因此会划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解决问题的保证。将文字语言图形化,符号化的意识应贯穿几何教学的始终,这样,有利于为几何证明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分析过程,逐步加大题目的难度。学生不能解决几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分析,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去想,在几何证明教学时,多在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力求教会学生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几何知识的有效性,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中,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哪些是已知的可以直接用作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那些需要变为三角形的边角后才能使用。判定中还缺什么条件应当怎样进行推理,防止学生把所有的条件都写到一起,等学生有了推理能力后再适当地加大难度。

4.是进行变式教学,使学生在变式中找到问题的本质,体会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例如:图3已知在ABC中,如果[∠C=90°],[∠A=30°],

AB的中垂线分别交AB,AC于D、E。

求证:BE=2CE。

变式1:把已知条件[∠A=30°],

与AB=2CE互换,命题成立吗?

变式2:在ABC中,如果

[∠]B=2[∠]A,AB=2BC,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5.及时了解学情,充分收集反馈信息。学习几会导致不少学生的弱化,他们本来就听不懂,需要看老师和同学的过程,时间一长就出现了抄袭。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对中下的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对其进行学法指导,而对于不能及时批改的作业,把他们分成7个小组,每组每次抽一人交换批改,再要求他们将每组的信息收集起来,教学时就针对有问题的学生提问。

四阶段――复习阶段

在这一阶段,平时讲的一般都是历年中考题或是与中考题类似的题:

分割中考题,抽取基本图形划归题目类型。

不但要注重正向思维的培养,还要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如在认真读完一道题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可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例如,要证明某两边相等,那么可以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要证明三角形全等,结合图形和所给的条件,看看还需要什么条件,证明这个条件需要做什么辅助线,这样思考,就会找到证明思路,再把过程写下来。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初三的复习中题目繁多,有一部分同学今天做了明天忘,出现搞题海战术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第一轮复习要注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形成,概念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萌芽阶段,在每一部分复习完后及时小结,形成知识的网络,再次提炼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专题复习阶段,对某一类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专门设计一些练习,以强化这一思想方法。

注重反思,利用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①在上课时教会学生如何反思。如在讲解下列题目时可以这样处理:

例:图4在梯形ABCD中,AB∥CD,[∠A=90?],AB=2,BC=3,CD=1,E是AD中点。求证:CE[]BE

证明:

如图5,过点C作[CFAB],垂足为F,因为在梯形ABCD中,AB∥CD,[∠A=90?],

所以[∠D=∠A=∠CFA]=90[?],所以四边形AFCD是矩形,AD=CF.BF=AB-AF=1,在RtBCF中,[CF2=BC2-BF2=8].所以AD=CF=[22].

因为E是AD中点,所以DE=AE=[12AD]=[2]

在RtABE和RtDEC中,[EB2=AE2+AB2]=6,

[EC2=DE2+CD2=3],[EB2+EC2=9=BC2]

所以[∠CEB=90?],所以CE[]BE

以上参考答案的证明过程无可挑剔。但是下面的证明方法似乎更具一般性:

证明:如图6,取BC的中点F,连结EF,

因为AB=2,DC=l,BC=3

所以中位线[EF=AB+DC2=2+12=1.5=BC2]

所以BE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CE[]BE。

证明过程没有用到[∠A=90?](直角梯形)这一条件。当然,还有以下证法也没有用到[∠A=90?]这一条件。辅助线如图7所示。

证明:延长CE,与BA交于F,

因为在梯形ABCD中,AB∥CD

所以[∠]DCE=[∠]AFE

因为E是AD中点,所以DE=AE,在DCE和AFE中

[∠]DCE=[∠]AFE,DE=AE,[∠]DEC=[∠]AEF

所以[DCE?AFE(ASA)]所以CE=FE,CD=FA

因为AB=2,DC=1,BC=3.所以FB=FA+AB=CD+AB=1+2=3=BC,

所以BF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CE=FE, 所以CE[]BE。

②督促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每节课后留给学生思考回顾,并要求学生把当天的知识总结在家庭作业前。在每次的作业或试卷发下来后将错题收集在错题集中,并把错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写在后面。

③每学完一节,或一章,要求学生做出这一章的知识结构图,并带领学生回顾本章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适当地加强相关的练习。

利用精心准备的小试卷,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质量。

在中考前复习期间,先告知学生第二天的复习内容要求学生先回去复习该部分的课本,然后在讲课前发放之前准备的相关内容的试卷,一般有6至8题,(主观客观相结合),要求学生在12分钟内完成,然后相互小组交换批改,收集问题。再结合问题继续复习相关知识。这样,既能加强学生课后复习的监控力度,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质量。

事实上,不管是在哪个阶段,有一些方法都是相通的,只是在某些阶段一些方法比较突出,另一些方法起到辅助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陈应明.“分点式”证明是几何证明的良好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1993(2).

[2]张丽珍.复习几何证明题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上旬》,2011(12).

[3]郭兴淑.反思与回顾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J].数学周报教研版,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