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洪传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洪传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洪均生,河南禹县人,拜陈式太极拳家陈发科为师,习拳几十年,德艺双馨。1961年,洪均生将从师所学及自己的心得,三易其稿,著成《陈式太极实用拳法》一书,还著有《陈式太极拳》等,武林普遍皆知洪先生为陈发科先生之著名弟子之一。近十几年来,有洪师之传人开始正式在媒体上将洪师所传称为“洪传太极拳”,颇让一些拳友困惑。本文作者赞成“洪传太极拳”之说,特作此文,以解诸拳友之疑。一家之言,聊作“交流一下心得体会”可也。

因笔者在几年前曾简单写过《洪传太极拳的由来及特点》一文,故每每有好友问及:“洪公所传授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而今你却称其为“洪传太极拳法”,这与世传其他陈式太极拳法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现作此文,虽然总感觉尚不尽人意,但反正也是为了相互学习、沟通,在此交流一下心得体会也不无益处。就算作我个人的“体会与漫谈”吧!

其一、所有套路中的动作,在攻、防运用中怎样合理,在套路中就怎样练习。去除了只是好看而不好用的花架子、空架子。整个套路组合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体现了无处不做到“化发合一”的思想。武术本身有防身御敌和不违背科学的健身效果。太极拳和其他各门派武术一样,为了满足人们在各个层面的需求,充分显现了除去防身御敌以外的许多优势。如:“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深度、“翩若惊鸿”的艺术观赏效果、“套路布局”的合理安排……,故而,才取得了“少林寺”电影演出以后,人人都想学习中国“功夫”的全球性热潮。其实这仅是武术在攻防实用动作之外“艺术表演”效果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效力。从这一点来讲,人们叫她“舞术”并非“武术”,尽管有些偏激,也不无道理。但就打打杀杀的攻防动作,没有丝毫艺术创新的感染力,想让传统武术登上大雅之堂(上层建筑,艺术、科学之类的东西),几千年流传至今而不衰,那又怎么可能呢?所以历代武学大家,在武学的“技击实用性”和“观赏艺术性”的结合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在这方面,江湖、舞台艺人、门派的林立……功不可没!可武术的本身价值也因此削弱了许多,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曾经读过田克先生写的《现代武学和合律》一书,他把武学归结为“精神的和合律”、“力的传导律”、“运动的三圆律”三个方面的学问,很有见地……可亦不免遗憾,不能够全方位的体现武术“健身养性”、“艺术观赏”、“防身御敌”价值,更难融于社会和谈其今后的如何发展。武术界的先贤,用毕生精力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东西,经典谱集、优秀传统套路……是太极拳文化流传至今不变的法规和依据。所以我说:“山也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洪均生先生所传的太极拳法,就是在“攻防实用”“观赏艺术”“遵循传统”“不失理法”……没有一个动作是没有用的优秀典范之作。比如:“金刚捣碓”共七个动作组成。1、严格的起右手接对方右手腕;起左手粘贴对方肘部上方,达到控制对方小臂的目的。2、顺势转身含胸,用双手缠法化其对方右手攻势。3、右手逆缠上开正手圈;左手顺缠上收反手圈,进步侧引使对方拳打、肘击均落于空处。4、身体折叠左转,左手逆缠下开;右手顺缠下收化其对方肩靠,连随完成挤按对方的目的。5、左转化掉对方按势,抱缠控制对方关节。6、折叠右转身体,加大对关节的控制,提膝攻其对方裆部。7、左转落足,周身和合捩其对方左臂,伤其对方脚面。又如:“拦擦衣”共五个动作、“白鹤亮翅”共两个动作、“搂膝拗步”共五个动作、“初收”、“再收”……无有例外者也!

对武学研究者,无不熟知“以假修真”“以真修真”的教学道理,故而,要求练习时要做到“无人若有人”;对敌时要做到“有人若无人”的精神状态。洪公均生先生所传《陈式太极实用拳法》一路、二路拳法近两百余个动作,无不严格到尺、寸、分、毫不差的地步,“打即是化,化即是打”的高级武学境界,理法精妙至极矣!

其二,眼法在整个套路中要求专注进击方向(对方所在方向),不随手的动作而动作。克服了眼中只有手而失去关注对手的弊病。首次提出眼睛的顺、逆缠法。眼球转动方向与身体转动方向一致,则为眼的“顺缠”;眼球转动方向与身体旋转的方向相反,则为眼的“逆缠”。这一提法,是前无古人的。更有甚者,在武术套路的表演、比赛中,眼神如果不随主要手变化就要判为扣分处理,要求练者“眼到手到,手眼相随”。比如:简单的穿手亮掌动作,目光先视向穿出手,随即视向另一手回环亮掌,否则判其“手法与眼神不合”。这一应敌和单独练习的脱节,在洪公所传太极拳法中得到纠正,克服了练武过程中,眼中只有手,而没有人的弊病。并且使眼球真正参入复杂的“缠丝运动”,体现了“一身无处不太极”的准确、严格。试想,我们在头部转动,而眼睛随着转动,而不是视向固定目标的情况下,眼球并没有自身的运动。另外,如眼睛不是看向进击目标的话,周身缠丝必然不能完整完成,正像拧毛巾一样,两头不固定,是无法完成纤维拉长,截面积缩小的效果的。

以《陈式太极实用拳法》上、中、下三次“云手”动作的完成为例,眼睛要求一直平视向身体的左侧(前进方向亦是进攻目标方向),并无眼神的前后转换要求。又以两次“倒卷肱”动作的完成为例,退步过程中,眼睛要求一直平视前方假想之敌。另有更多动作,均与其他教授太极拳者不同。洪公强调:“因为眼是传达信号的器官,又是指挥全身动作的先行,所以眼睛必须注意目标所在,然后身、步、手随之运动。应该怎样变换身法、手法的方向,莫不以眼所注视的方向为准。”

其三,洪传太极拳的练习,提出身体只有自转没有公转的要求。身体重心的移动只是在自己做到随遇平衡的前题下,随步法的变换而变换位置,决不可使其摇来晃去,曲解缠丝的原理。提出身体左右的最大转角不可超越45度,四肢要求加大自转减少公转。根据太极拳“立于平准,活似车轮”的身法要求和地球在宇宙间平稳运转的道理,洪公说:“陈式太极拳练习者的重心应当在小腹――丹田,除了身体随步法进、退、左、右的转换外,要求重心的稳定,身体各部的随遇平衡,通过两膝的提落缠丝,完成身体围绕重心旋转的缠丝运动。绝不是当今有些练习者,把身体的摇来晃去,当成缠丝劲的追求。明确告诫练习者,步法不动的情况下,躯体不可能有公转。”

在这里,我并不是评论哪家太极拳的优劣,只是谈其特点和风格的不同而已。流传至今陈式太极拳相互比较就可以看到,洪均生先生所传的太极拳风格,确实具备练起来缠法精细,身体不乱晃、乱摆动的特点。这一点,尤其在推手练习中优势尽以显现。练习者每每与对方搭手的位置做到零点转换,使支点稳定而不丢不顶,沾粘合理,得机得势胜算便在手矣!智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可见在缠丝和杠杆力学研究中,支点稳固的重要所在。练习太极拳者的随意晃动,正是违背了这一基本原理,尽失了自己应有的支点优势,愈练愈偏矣!经典拳论:“太极拳进则生,退则死,宁让一寸进,不让一寸退”之句,让我在推手练习中,困惑了许多年,“舍己从人”本身没有错,可盲目地随人走化,往往越走越背,成了取败之道。直到随洪公学拳后,才明白了身体只有“自转”没有“公转”,推手双方接触点,“零”的转换“不丢不顶”是“得机得势”的关键。另外所谈身体的最大转角不可超越45度的严格要求,保证了接化劲的“无过与不及”的要求,控制了“不丢、不顶”的精确尺度,把握动静之机势。例如:“拦擦衣”此式共五个动作,包括转身拥化;右手、按;进步靠法;右臂挤法;双手挤法。“六封四闭”一式也是五个动作的组合,包括右手转拥法;单引小法;定式顺缠捋法;转身捩法;进步双按法。此除去进步动作,都是在身体自转的情况下完成。绝不可以身体前俯后仰,顶抗摇摆。

其四,步法要求“不丁不八,前虚后实;进必塌碾,腰裆抽换”。并详细规范两腿顺逆缠丝时,两膝鹤顶穴按足踵方向作到下塌外碾,提落有度。许多年前有练习多年太极拳的好朋友谈起我练的洪传太极拳他说:“说实在的,你们这种前虚后实、进步不进身的步法要求,我连进步子都做不了呀!真的很难!”鉴于此,我在传授洪传太极拳时,进退步法教学是教在前面必修的基本功法,否则,真的迈不了步子。洪公所传太极拳,为了避免双重,前脚永远虚着两分劲,与其他太极拳练习者均有不同。所有练习武术有素者,都明白,“行门过步,动手见招”双方步法,采取“前虚后实”的步法,几乎无有例外者。谁也不会把实腿和身体重心放在前脚上,那样对于进步灵动十分不利。可,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套路练习、编排时没有顾忌这方面,就以太极拳套路练习为例,后腿蹬劲,前脚实落一类的动作很多,很多,不是吗?洪公所传太极拳就在这方面做到了突破。前足虚,后足实,四六分开,不丁不八,两膝提落,缠丝进退。通过正确的教学、练习,达到周身沉稳而不滞重,轻灵而不漂浮之效果。绝不许双膝左右摆动,如此才能保证周身的完整一气、缠法严格,内外通顺。保证了在实战迎敌过程中,进步灵动,占尽先机。前发后塌,虚实分明,得发力浑厚和透靶能连的玄妙效果。如:挤势、按势、顺拦肘势、中平掩手拳(恶毒拳)、白猿献果……都是前发后塌重心偏于后足。

另,这种步法的正确练习,使练太极拳者不用担心膝关节伤损矣!有言:“太极拳越到高深阶段,虚实倒换越是微乎其微。”我深信不疑,那可能已达到外形已不见相的阶段,“裆劲暗换人不知”暂不去谈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