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发展农业节水的战略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发展农业节水的战略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业节水;战略地位;对策

[摘要]随着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灌区限额用水的逐步实施,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为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

概况

湟源县南山灌区位于湟源县南山地区,灌区范围为海晏县的1个乡及湟源县的部分地区,包括海晏县的金滩乡,湟源县巴燕、申中、大华、波航、和平、城关等 2个县的5乡、2镇,共38个行政村,涉及农户4680户,是我省主要的万亩灌区之一,海拔高程在2630~2960m之间。

灌区所在地区属高原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冬寒夏凉,日照时间长,热量有余,气温日差较大,降水较充足,但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5~9月份,尤其7~8月份居多。据有关气象资料表明,灌区内年日照时数2708h,年太阳总辐射量148.2kJ/cm2,多年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温度-30.9℃,极端最高气温28.6℃,多年平均降雨量408.9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51.1mm,最大冻土深度为0.95m,无霜期63d。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和洪涝等。

整个灌区由引水枢纽和输水渠道组成。引水枢纽位于东大滩水库下游300m处的湟水河上,系有坝引水;各类配套水利工程包括: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及渠系建筑物。干渠1条,自引水枢纽进水闸开始,沿南山山坡盘山而行,至小高陵村结束,全长63km,设计流量为3.3m3/s,加大流量为4.1m3/s,设计比降为1/1500~1/3000;支渠14条,总长130km;干渠各类建筑物214座(其中引水枢纽1座、隧洞20座长8.317 Km、倒虹吸6座长3074m、渡槽6座长288m、退水12座、车便桥60座、排洪桥涵69座、分水斗门40座)。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范,本项目工程级别为四等小(Ⅰ)型,渠系主要建筑物按3级设计,次要建筑物按4级设计。区内主要种植的作物为小麦、油菜、蚕豆、马铃薯,总面积16.31万亩,灌溉面积6.5771万亩,其中农田灌溉面积5.538万亩,林灌1.0391万亩。

二、灌区水资源及灌溉现状

该灌区以湟水为灌溉水源。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较大支流,为西宁~民和盆地的主要河流。发源于祁连山系大板山南麓,上游正源为麻皮寺河,在海晏县与哈利涧河汇合后称西川河。流经湟源进入西宁盆地,与最大的支流―北川河相汇,然后蜿蜒曲折,穿过小峡、大峡、老鸦峡,在民和享堂与大通河汇合后流入甘肃,至水车村注入黄河,源头海拔4395m,干流在省境内流长336km,河宽一般在50~200m之间,峡谷和川地相间,形成串珠状河道,河道平均比降14.8~5.3‰,坡度大,河水流态一般呈紊流状,两侧沟壑发育,支流较多,水系发育,呈羽状和树枝状,西宁以上为扇状水系,共有大小支流1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500km2以上的河流11条。

湟水由西向东贯穿湟源县,入境和出境处均有峡口,即西为巴燕峡,东为东峡。湟源县境内的河道长为42.338km,流域面积为3083km2,多年平均流量8.73m3/s,多年平均径流量2.75亿m3。为湟源县的重要水源,属于过境客水。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群众认识水平的提高,灌区作物种植结构有了大幅度变化,粮食作物面积逐渐减少,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这与原设计中的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出入较大,灌区实际用水量逐年增加,与有限的引水流量和下降的渠道输水能力相矛盾,导致下游用水不够的问题日趋严重,在干旱缺水季节抢水、争水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使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地域上不均匀分布,进一步加剧了灌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灌区所在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的“瓶颈”。就如何大力推广和实施节水灌溉,把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好、管理好、利用好,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又要确保生态建设平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灌区水利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灌区长期主要以地表自流灌和沟灌等形式实施灌溉,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浪费水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推行节水灌溉,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及办法,同时在全灌区大力推广以节约用水为目标的节水灌溉新技术。

三、发展农业节水战略地位

随着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灌区限额用水的逐步实施,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为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灌区农业节水工作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节水意识淡薄,管理粗放,制度不健全,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尚未建立良性发展机制。为此,要加快建立和发展节水型农业模式,使灌区农业节水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这将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职工收入,改善生产和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及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发展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布局

1、指导思想

从灌区农业生产规模出发,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益为中心,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建立农业节水的水源配置体系为支撑,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融资机制为动力,以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管理制度、政策措施为保障,加快农业节水的发展步伐,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灌区生态环境,尽快形成适应灌区水资源状况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总体任务和目标

根据农业节水发展规划,灌区要全面普及农业节水技术,使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为此,要继续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实施以节水生态保护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在用水总量限额的情况下,要加大水利管理力度,强化节水灌溉意识,实施节水工程改造,优化灌溉管理技术,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通过节水挖潜,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使灌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根据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坚持增水与节水、开源与节流、节水灌溉与耕作改造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以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标,制定农业经济、水资源管理、节水灌溉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灌溉回归水等多种水源的开发利用。

(2)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利用,遵循以供定需的原则,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经济布局,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

(3)发展农业节水,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水土资源状况、自然和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确定节水灌溉农业布局、发展方向及模式。

(4)根据灌区农业生产规模,在全面推进节水灌溉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分步实施,以节水改造工程、节水新技术和节水增效示范工程为重点,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五、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四大体系”

1、建立支撑农业节水的灌区宏观资源配置体系

根据农业节水的发展需求,认真调整水资源配置,尽快建立支撑农业节水宏观资源配置体系,实现农业节水的历史性跨跃发展。

2、建立适应农业节水发展、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

实行灌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明确灌区与各用水乡镇的关系和职责,实现水资源从上游到下游、从地表水到地下水、从引水水源到排水出口,从水量到水质、从农业用水到城镇用水的统一管理,以及水务一体化管理。

3、建立产、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体系

将农业节水技术列入灌区重点攻关计划,对农业节水的各级研究单位要进行资源整合,争取农业节水攻关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研发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大力推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实现产研结合,优势互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尽快提高技术水平。

4、建立高效服务的技术培训与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积极稳妥地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调动企业、用水户参加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同时,要加强推广应用各种改进地面灌溉的新技术,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和应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二)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

1、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融资机制

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农业节水的投资力度,并建立农业节水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二是自筹资金,包括部分水费的投入,加大渠道节水工程改造;三是要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金支持农业节水;四是调动用水户农业节水的积极性,鼓励用水户以各种形式投入农业节水工程建设。

2、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机制

合理配置和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充分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灌区要因地制宜,实行井渠、引蓄水和提水结合,高度重视污水、微咸水等劣质水的资源化与合理利用。

3、共同参与机制

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和用水户共同参与相结合及强制节水和效益驱动相结合的农业节水发展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灌区和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鼓励灌区建立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广泛参与农业节水的建设与管理。

4、监督检查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节水工作的监督检查,逐级考核农业节水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在发展农业节水中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严重破坏农业节水设施,违反节水有关规定、故意扰乱用水秩序的行为要追究责任。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农业用水与节水管理制度

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要在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各用水乡镇农业用水总量和灌溉用水定额控制指标,作为管理农业用水的基本依据。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灌区用水总量分配,各用水乡镇根据分配的指标,逐级分解,实施节约用水,高效利用。对超指标或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同时节约的水允许有偿转让。

2、因地制宜,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要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经济作物、林草面积和生态环境用水,要将高耗水作物面积调下来,为实施农业节水奠定基础。

3、逐步理顺农业水价政策

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制定相应的水价政策,在充分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逐步将水价调整到供水成本水平,并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办法,用经济杠杆促进农业节水。

4、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农业节水的大发展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地确定一些大规模农业节水工程,选择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模式,以带动和促进农业节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5、实行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与建设的统一管理

根据经济水平和工程性质,合理确定国家、企业和用水户的投资比例。对不同来源的资金和投劳实行“捆绑式”管理和使用,实现从骨干工程到田间工程的整体规划,统一实施。

6、建立农业节水法规,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要依据《水法》、《农业法》的节水条款制定配套法规,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促进农业节水工作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