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所有文化学科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关乎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形成较高的语文素质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传统文化作品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将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思想价值、哲学意蕴、民族心理和审美价值,向学生做充分展示,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感受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美学内涵。

例如,教授韩愈的《师说》一文,教师就可以从《师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反复的朗读文本之后,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再适时地将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社会耻于从师的流俗、愚人愈愚的现实等现象和知识引入进来,学生定能明白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并体会到韩愈写作本文的良苦用心,从而做一个尊敬师长、谦虚好学的人。

二、教给学生学习古代作品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文化作品毕竟与现代白话文作品有所不同,张中行在《文言与白话》中说:“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现代白话文与口语很接近,而文言文则与口语相距甚远。文言文的语言精炼深奥,句式在表达上也有许多跟白话文不同之处,何况,文言文还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潮流、时代特点等。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种种不同,在教学中遵照古文的方法来教学古文,同时传授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

例如,教学苏询的《六国论》时,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体现“弊在赂秦”,这其实就是“首尾呼应”,而这种首尾呼应的行文方式,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章中都有体现,教师在教学时就有必要跟学生强调古人行文首尾照应的传统思维方式。还有,古诗文中有大量的对偶句,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感受这种对偶之美,并且告诉学生古诗文中存在大量的对偶句,这也反映出传统文化以对称、均衡为美的审美追求。

此外,传统文化意蕴深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寻作品中积淀的传统文化意义。例如,学习《宝玉挨打》一文时,对于文中的这个情节:王夫人在书房劝贾政时,她是先从“老爷要保重”说起,而后又说“老太太倘或一时不在了,岂不事大”,最后又说出“要与宝玉一起死”这样的话。在此,可设疑让学生去思考:“夫妻之间,有不一样的观点,为什么不是直接劝做丈夫的,而是先从‘老爷要保重’说起?又为什么要扯上老太太及说与要宝玉一起死这样严重的话?”这样一来,就可以引出封建社会“遵从丈夫、婆婆”和“母以子贵”的传统思想观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能让学生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刻的就是实践活动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开展的实践活动有:阅读经典古籍、诵读经典古诗词比赛、推荐优秀的古典作品、做宣传阅读古典之作的手抄报等活动。在一个个实践活动中,把无形的文化化为有形,把遥远的文化化为亲近,把生疏的文化化为熟稔……如此一来,传统文化的魅力便一点点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体会到了,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由衷的热爱,自觉地学习、继承和传播。

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校外资源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如带领学生去参观本地一些怀古景点,在参观的同时,教师将一些人文知识、作者生平经历穿来,让学生在赏景的同时,愉悦地接触到传统文化。也可以去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感受传统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孔子庙、坡故居、诸葛亮祠堂等富于传统文化气息的地方,让学生假期去旅行时,选择这些景点感受传统文化。

值得提醒的是,在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应该注意文化的学习要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经过一番“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后,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时处处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自我素质。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渗透,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底蕴的熏染和修身养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相信我们的教师只要愿意想办法,拿出适宜的策略,让学生走近传统文化、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体会到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学生一定爱上传统文化,从而自觉地亲近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七中学(34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