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有效交流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有效交流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师生真正交流总是很匮乏。表面看似热闹的课堂,实际可能只有小部分人在参与。那些中等生和学困生很少被关注,只有少数积极的孩子与教师有交流。这样的课堂,容易忽略孩子真正的内在需求,抓不住教学的疑难点。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抓住交流的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营造适合交流的氛围和多样化的交流方法,让学生积极交流,善于交流,乐于交流,从而让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氛围轻松,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有效交流;氛围;方法;再交流

长期以来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常处于“师授生受”的状态。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呈现出这几种现象:(1)旁观现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看着别人发言,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2)学生交流只指向老师: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眼睛里只有老师,他所要交流的对象只有老师,这个课堂就是师生两人世界;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是仍高举小手“我,我,我”,整个课堂很热闹,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交流。(3)中等生、学困生和优等生相比,缺少交流机会。因此,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交流。

1 把握交流的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面对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学习基础、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都各有差异。如何在40分钟内抓准学生交流的起点,促进每个孩子主动参与,满足各自的学习需求呢?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在上课前,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③哪些内容自己能自学?哪些内容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的起点。助学单,是掌握学生学情的有效载体,通过课前发放助学单,再根据回馈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再根据教学难点设计针对性的问题进行交流、突破。如我在《三角形的分类》在一课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如何按角分类,从而发现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助学单:

2 营造交流的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做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渐渐的也习惯的接受了这种设定,被动的接受知识,一个班级敢交流的往往只有那几个优等生。要想学生发开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就必须从传统的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给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一个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里,学生一步一步从“怕说”到“敢说”。教师不仅要把目光放在优等生的身,更要学会关注“潜力生”,这样才能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大胆交流。

2.1 交流的原则。

2.1.1 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间来。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毕竟年龄小,他的想法,他的发现可能不太成熟,甚至有些幼稚,教师应当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不是教师直接给予解题结果或解题方法。而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以产生教学共振,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2.1.2 宽松、自由的生生交流。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的、宽松的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实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当然,这种有效的自由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基础上的。要让学生知道“交流之前要做好准备”“语言简练、表达清楚”“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话打断”“对别人的高明见解表示赞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议,更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使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2.2 多元化情景。

小学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度阶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构成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也正是阻碍学生主动交往的本质所在。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1 生活化情景,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景在课堂中再现,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移和旋转》时,笔者让学生通过拉动教室的窗帘初步感知平移;转动自制的风车初步感知旋转。然后用电脑展示收集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当笔者问学生:“谁能说说平移是怎么样的”时,有个学生激动地说:“平移就是直直地、正正地移动。”多精彩的总结啊,一句话就点出了平移的特性。

2.2.2 故事情境,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交流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

2.2.3 “竞争”情境,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 交流的方法

根据学习内容,灵活运用交流的方法:

3.1 主题―――研讨

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是数学课堂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研讨的范围视需要而定,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也依赖于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

3.2 展示―――评议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必将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学生就有大量的机会进行非常有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并形成独特的发现.将这些实践、探索、发现展示出来,请学习伙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使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因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学生的探索也一定会产生错误的发现,错误实际上通向理解的自然阶梯,是儿童走向更高理解水平的中间环节.因此,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加以评议,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3.3 质疑―――辩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说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那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辩论,就是向创新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沉得住气,善于“踢皮球”把学生的质疑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是学生之问产生更高水平的交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不要简单地作出判决,而是随机生成,组织。

3.4 优化――访问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解题策略多样化的现代数学课堂。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释放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同时,有些学困生会因多样化的算法而成了“雾里看花”,从而导致计算正确率的下降。因此我认为,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归纳、比较,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使学生对计算从构建事实逐步过渡到提取事实。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如果“访问”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引入课堂,将给课堂带来动感与鲜活。

4 评价,促进再交流

4.1 评价及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交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目标,可以有同桌、小组、大组(全班)的交流。不论是哪种形式的交流,都要重视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在组织交流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乐趣在评价交流活动时,可以让学生之间开展互评。让每个人谈自己的成绩与不足,谈其他人的成绩和长处,明确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4.2 评价多元。

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同伴、老师,评价的过程则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小结,总结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同伴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评,对该同学的方法进行互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同伴的方法,更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同伴,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互评后,被评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老师评价: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委婉地指出不足,使使学生能够树立信心, 明确努力的方向, 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