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机媒体:未来生活的创造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机媒体:未来生活的创造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手机媒体:迫切需要研究的新领域

手机,原本只是一种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人际传播的通讯工具,又称为行动电话、移动电话。目前已经经历了3代的发展,全球共有20亿人使用手机。截至2006年7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4.32亿。虽然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手机已不仅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并且越来越成为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而且手机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迷你型电脑。

目前,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发展。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除了具体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还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是能随时随地使用的新媒体。手机作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在中国,许多人误以为手机短信(SMS)就是手机媒体,并称手机短信为“第五媒体”。其实,手机短信只是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但不是全部,也不代表手机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过去的10多年中,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那么今后10年,手机也会改变生活。然而,国内外对手机媒体的研究者与研究成果却屈指可数,与手机媒体巨大的用户群、无穷的发展潜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于是,就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的《手机媒体概论》。

《手机媒体概论》的内容十分丰富,结构完整合理。包括:手机的诞生与发展、手机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手机媒体的概念;对手机媒体的先行者日本的I―mode的发展模式作了深入的分析;作者指出3G使手机媒体走向成熟;作者分析研究了手机媒体中的人际传播――短信;手机媒体中的大众传播,包括手机报纸、手机出版、手机电视。

作者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对手机媒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手机媒体的特征、手机用户行为特征。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了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手机信息传播、手机媒体的管理。

观点新颖,紧跟世界前沿

纵观全书,前瞻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匡文波一直以来致力于新媒体研究,曾经在日本电通株式会社做过研修,在美国硅谷做过高级访问学者,在国外收集了大量的一线资料,对手机媒体在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匡文波还对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作了合理的预测。比如,《手机媒体概论》一书独辟一节,对I―mode模式作了详细解析。I―mode是世界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之一。I―mode在日本的迅速普及,使得手机-上网成为时尚。作者在书中首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I mode的技术性特点、优势及其业务模式,接着对其在日本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I-mode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四大因素:内容优势――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听音乐等服务,还与百余家银行合作,使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购买股票、转账等;标准优势――I―mode使用的是Compact HTML语言作为网页编程语言,这和普通网页中使用的文本语言类似,这使得开发商在创造内容时变得很容易;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I―mode的资费标准符合用户的心理承受额度,并且它将收取的服务费与提供服务的ICP进行利润分成,促进了信息源的发展;I―mode手机灵巧并且使用方式简单。但是,作者也指出了I―mode的局限性,并且指出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将是3G。

着眼国内手机媒体的发展

尽管对发达国家的手机媒体做了详细的分析,但是本书的立足点依然是在国内。作者做了大量的本土实证研究。由于《手机媒体概论》是中国第一部手机媒体研究的专著,所以需要到一线进行实证研究。比如作者对中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作了案例分析,采访了《中国妇女报・彩信版》的牵头人《中国妇女报》总编辑卢小飞以及相关的人员,向读者介绍了《彩信版》的诞生过程、产业链各方的配合以及一份手机报纸产生所要经过的工作流程等,并对《彩信版》的制约因素如3G带来的竞争、个性化互动性不足、资费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若仅仅停留于将手机报作为传统纸媒体的延伸,那是比较短视的行为。目前各种形式的手机报只是一个阶段性、过渡性的产物,只是手机报的一种初始形态,绝非最终形态,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推出能够听的报纸,这是在手机报范围之内的延伸。

多元视角的辩证统一

手机媒体是新媒体的新成员,几乎每个问题、甚至是一些基本的问题都存在争议。例如,手机媒体的概念界定目前就十分混乱,一些人由于对国外手机媒体的发展一无所知,甚至将手机短信与手机媒体划等号。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深知熟虑的观点,多元视角的辩证统一。例如,作者将手机媒体定义为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指出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也只能成为信息海量的网络媒体新的组成部分,才能有生命力,否则它将面临信息贫乏的难题。

此外,由于手机媒体方兴未艾,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传统媒体已经窥到其潜力,所以纸质媒体如书籍、报刊杂志等以及电视媒体,都纷纷掀起了与手机媒体的联姻。在《手机媒体概论》的第三章“纸质媒体与手机媒体的握手”和第四章“手机多媒体传播:手机电视”中,作者对这种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联合进行多角度的条分缕析,揭示了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双方的优劣势以及融合后的新发展。多媒体融合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手机电视,传统的电视产业的收入具有二重性――电视观众的收视费和广告收入,其中绝大部分电视台是靠广告收入盈利,观众是免费或者以较低的收视费观看电视节目,因而对广告的容忍程度也较高。但是,手机是一种私人性较强的媒体,在手机电视上播放广告,是否会对观众造成“时间掠夺”效应,引起观众的反感?但是如果不在手机电视上播放广告,就必须以较高的收视费来进行补偿,观众是否乐意支付高额收视费?作者的视角没有停留在表层,而是深入地探讨了融合后所产生的新的产业链以及盈利模式的创新等。并且对现阶段依附在手机媒体的传统媒体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中,作者分析了手机广告、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卫星定位系统等等手机的新商机。

留下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媒体,正迅速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传播格局,重塑人们传播信息的习惯。但是,作者也批判性的看到,手机作为新生事物,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产生的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书中,作者剖析了手机媒体在虚假与不良信息的传播、信息垃圾泛滥;侵犯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隐患等方面的缺陷,并运用比较法,通过韩国、美国、日本等手机实名制的经验探讨了手机管制的相关问题,颇为让人深思。手机媒体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为手机媒体的研究者、教育者、从业人员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总而言之,《手机媒体概论》的出版将为中国手机媒体产业的发展、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管理对策提供有力的推动与有益的启示。

高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