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心中的好课:乐学善思,乐教善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心中的好课:乐学善思,乐教善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好课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乐学善思,乐教善导”。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量,好课应当是学生“乐学善思”的课堂。

“乐学”是好课的首要特征。我们常在名师执教的语文公开课上看到学生小脸通红、两眼放光、思维活跃、兴趣高昂。我们常为此感叹,我的课堂为何就没有这样的效果――有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让人感到不快乐,“心不在焉”成为学生日常语文学习的常态,他们总是盼望放假,或者上体育课、美术课。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我们的语文家常课亦能让学生“乐学”?首先得激发兴趣,唤起共鸣,让学生“想学”;其次得由浅入深,树立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再次得注重实践,知行合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从而最终达到“乐学”。

“善思”是好课的重要特征。乌申斯基认为:“语言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在发展思维以前发展语言甚至是有害的。”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过多片面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手段展开教学,但教会学生“善思”不可或缺。一堂好课,必须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中,引发其认知冲突,让不同的思维发生碰撞,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运用,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朱熹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课理应是学生善于思考、发展思维的课堂。

善思更提倡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只有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文,才能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才能不断提升语用能力。《礼记・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学”就是要学会“善思”。

刚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自主发展”项目中就明确提出,考量“学会学习”主要是看学生在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进程的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评价的指标是看是否达到“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考量,好课应当是教师“乐教善导”的课堂。

“乐教”是成就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乐教”需要教师把生命投入课堂。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在一节课中,教师生命中的每40分钟都和孩子生命中的40分钟共同度过、共同消失。在这40分钟里,师生的生命是融合在一起的。如果站在用生命拥抱生命的高度,课堂就会充满动人的情感,充满真、善、美。只有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求、赏识个性特征、激励内在潜能,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乐教”更需要教师不断丰厚自身学养。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而教师的“知识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要想让学生“乐学”,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心目中“有学识”之人,学生方能兴味盎然地投入学习。从古至今,学生都喜欢“有学识”的老师。国学大师钱穆在回忆录《师友杂记》中提及自己的小学老师时,所记住的均是“有学识”之人:“顾师学通新旧,尤得学生推敬。”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方能“乐学”。

“善导”是成就一堂好课的关键条件。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关键能力”,而非某种知识,因此只能培养,不可灌输。教师就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发展、审美与创造能力的提高,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动态化的发展过程。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与“学”之间的内在关联,积极探索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凸显“学为主”的课堂模式:一是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二是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以情激思、以问引思、以理导思,变记忆型教学为思维型、创造型教学,变“死学”为“活学”。三是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自然缓慢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做的不是心急如焚,焦躁指责,而是乐教善导,做足过程,静待花开;学生乐学善思,方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只有“乐学善思,乐教善导”方能打开一片探求真理的晴空。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凤凰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