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芭蕾舞基训教育在我国舞蹈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芭蕾舞基训教育在我国舞蹈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于舞蹈学习者来说,芭蕾舞基训使舞蹈表演者的柔韧性和体能得到了加强,在舞蹈表演和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芭蕾专业具有规范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等特点,所以在舞蹈专业学习中芭蕾舞基训课程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就芭蕾舞基训教育在我国舞蹈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芭蕾舞基训 舞蹈教育 基础作用

1.引言

芭蕾舞是美的艺术,人体是舞蹈美的基本材料,芭蕾舞对此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特点,会形成各自特有的姿势和体态。芭蕾舞有一套比较科学的规格要求和训练法则,正是依靠这些法则,才培养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优秀舞蹈家,形成了许多著名流派,创作了上百部优秀的舞剧和舞蹈。

舞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区分,有芭蕾舞、古典舞蹈、体育舞蹈、现代舞、民族舞、中国舞等,但用来表现舞蹈的主体永远是演员的自身肢体。所以用来训练舞蹈演员肢体的基训课程便显得尤为重要[1]。

2.芭蕾舞的规范性、系统性与科学性

芭蕾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芭蕾舞是欧洲古典舞蹈,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法国,在俄国发展到鼎盛,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训练体系和成熟的表演形式,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古典舞种,成为世界性舞蹈。路易十四执政时期(1643―1751)的法国皇家舞蹈院提出了古典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七个芭蕾手位等技术规范和专业术语,这些规范、术语一直沿用至今,所以芭蕾舞基训教育具有规范性[2]。

芭蕾舞基训教育拥有一套循序渐进、纵横交错、细密严谨、相对固定的训练模式。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芭蕾舞基训教育体系的明显优势在于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与节奏的梳理,思想与肢体的交汇,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使舞蹈者在气质上得到培养。每个学习的人都按一定顺序练习,比如,芭蕾舞基训教育以扶把中间跳跃为顺序,传统的古典芭蕾技术形成在外开、伸展、绷直的审美基础之上,扶把有自己固定的训练顺序:双手扶把擦地单手扶把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划圈单腿蹲小弹腿控制大踢腿。再如六种“PORT DE BRAS”(手和头的配合练习)训练,从单一到复杂都体现着系统性与科学性。这些系统与科学的训练是三百年形成的风格要求,是衡量一个芭蕾演员表演团体和芭蕾表演团体的技术和表现能力的重要标准。

3.芭蕾舞基训教育在我国舞蹈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分析

3.1培养稳定性(芭蕾舞基训教育可以有效培养舞者的稳定性)

芭蕾舞基训教育可以有效培养舞者的稳定性。“Aplomp(稳定),指演员在整个动作过程中完全控制住躯干和四肢,重心掌握得正确”。稳定性是每一位舞者富有艺术性舞蹈表演的前提条件,缺乏稳定性会使舞者的表演发生中断,降低舞蹈的观赏性,也影响舞者的情感表达。

在藏族民间舞蹈中,其主要动律特征是膝部的颤动或屈伸,呈现这一动律特征的基础条件就是舞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慢速、连绵柔韧的屈伸动作中,腿部的稳定性对动作的质感起到了重要作用,良好的稳定性为藏族舞蹈风格的诠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数据参考。如果在屈伸动作中出现晃动,就会破坏整个动作的美感,使得膝部柔韧的动作质感无法很好地通过身体诠释出来。由此可见,稳定性是舞者在舞蹈表演中应具备的重要能力。而且在一些剧目中,舞者的稳定能力不仅作为舞蹈表演的基础条件,还会作为一种技术技巧为整个舞蹈增加亮点。

基本功训练永远要求表演的需求与训练具有一致性。在芭蕾舞基训教育中,对于稳定性的练习一直贯穿芭蕾舞训练的始终,从最开始的扶把练习到中间练习,乃至复杂的旋转和跳跃技巧的练习,学生的稳定能力随着动作难度的不断增加,得到有效训练。不仅如此,芭蕾舞基训教育中的很多动作还可以很好地培养舞者在完成流动动作中的稳定能力。在芭蕾舞基训教育中,脚部正确的站立习惯,对于培养良好的稳定性尤为重要。脚部牢固而稳定的站立是舞者稳定保持平衡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脚位练习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科学的稳定能力训练。如由于学生的外在条件存在差异,某些学生可能无法做到绝对外开的五种脚位,这时就需要调整外开标准。当动力腿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的同时,必须保持主力腿的脚部紧密、均衡地踩在地而上,尤其注意不能出现重心倒向大拇脚趾一侧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倒脚”。因为“倒肚口”问题会直接影响重心的稳定,破坏身体的平衡,长此以往还会造成伤病,给学生身体带来长久的伤害,当然稳定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3.2提高灵活性(芭蕾舞基训教育可以显著提高舞者的灵活性)

芭蕾舞基训教育可以显著提高舞者的灵活性。灵活性是舞蹈能够流畅进行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一位训练有素的舞者往往能够灵活、敏捷、轻盈地完成各种舞蹈动作,而迟缓的身体会使得舞者的动作与音乐脱节,影响肢体动作与音乐的完美融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维吾尔族舞蹈的步法灵活多变,具有小腿灵活的特点,安徽花鼓灯强调“溜得起,刹得住”的风格特点等,这些舞蹈要完成得准确到位、风格鲜明,灵活的身体运用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否则表演将是生硬的、毫无生机的。

芭蕾舞基训教育中的扶把练习和中间练习,对于灵活性的训练内容是很丰富的,如既有扶把练习中的Battement frappe,Petit battement sur 1e cou-de-pied动作,又有中间练习的各种小跳及打击动作;既有通过快速的动作频率达到训练局部灵活性的动作练习,又有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协同配合训练灵活性的动作组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芭蕾舞基训教育中提高灵活性的训练,不仅是某一动作的单一训练,更多的是通过综合练习,多角度加强身体的灵活性,使舞者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在表演不同风格的舞蹈时能够更自如地运用肢体语言诠释风格各异的舞蹈。在芭蕾舞基训教育众多训练灵活性的动作中,有些对于身体灵活性的训练动作还会直接作用于其他舞种的舞蹈表演。由此可以看出芭蕾舞基训教育除了可以间接培养舞者的身体能力外,某些芭蕾舞动作还会直接作用于其他舞种的某些动作,具有更直接的训练意义。

在芭蕾舞基训教育中,对于灵活性的动作练习要注意把握好肌肉的收紧与松弛的关系。在完成小幅度、快频率的动作时,身体肌肉容易一直处于过于紧张状态,使动作变得过于“僵”,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动作更好地完成,还会影响动作的速度与灵活性。如在快速Petit battement sur 1e cou-de-pied动作练习中,并不是大腿与小腿都一直处于收紧状态之中,这样反倒影响动作的速度,无法完成一连串小而快的腿部动作。只有在大腿外开收紧保持不动、小腿相对松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保证动作的频率和质量。因此肌肉收紧与松弛的合理搭配是保证灵活性训练效果的重要基础。

4.结语

舞蹈中,舞者用动作诉说情感。所以良好的稳定性、灵活性、控制力是舞蹈演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舞者能够自如起舞的先决条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芭蕾舞基训教育正是由于三百多年的积淀,对于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细节、重点和规律都形成了独到的理解,对于培养舞者的稳定性,提高灵活性和提升控制力,提高舞者的肢体表现能力,都具有良好的训练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芭蕾舞基训教育对于中国舞蹈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强对于芭蕾舞基训教育的全面认知。不仅如此,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工作者还要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变革,使芭蕾舞基训教育更好地为中国舞蹈教育服务,让西方艺术的奇葩结出东方艺术的硕果。

参考文献:

[1]高奕彦.浅谈芭蕾基础训练课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影响[J].大舞台,2011,(03).

[2]谢.论芭蕾舞的艺术审美表现力[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