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言语反馈项目与话轮的连续统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言语反馈项目与话轮的连续统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以往的会话分析研究中,反馈项目一直被定性为“非话轮”,此后有学者将会话双方的重叠话语和一方被强行打断的未完成话轮称为“半话轮”,但是对于话轮与反馈项目的关系,并没有作进一步深入的考查。本文以汉语中的支持性言语反馈项目为例,从反馈项目形式、功能以及表达的具体语义等方面,分析了反馈项目到话轮之间存在一个连续统,并由此提出了“次话轮”的概念。

关键词: 话轮 反馈项目 次话轮 连续统

一、引言

在话轮与反馈项目的关系上,虽有学者提出过“半话轮”的概念,即会话中的重叠话语和一方被强行打断的未完成话轮,但对反馈项目,一般学者仍倾向于将其看作“非话轮”。我们认为,反馈项目与话轮不是纯粹的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存在过渡性的“次话轮”。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对话轮与反馈项目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二、话轮

会话局部结构的研究是从会话中的轮换开始的,这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话轮”(speaking turn)。“话轮”最初是由Sacks等提出的纯理论概念,但他们并未对“话轮”一词下过明确的定义。Edmondson.W使用这个术语来表达两方面的意义①:一是指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成为说话者的机会;二是指一个人作为讲话者时所说的话。方梅在《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一文的注释中曾对“话轮”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话轮是对话中的基本组织单元,是对话参与者依次交替谈话时一个说话人的一次言谈行为。”

在实际的会话交际中,“话轮”的所指是比较复杂的。有时说话者在某一不长的时段内所说的话可能不止一个话轮单位;有时说话者在会话中使用的一些言语成分又达不到构成一个话轮单位的标准。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话轮”的准确定义与衡量标准加以讨论。

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对“话轮”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分歧,以下面两种说法为代表。

1.以李悦娥、范宏雅(2002)和刘虹(2004)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话轮”定义相对比较全面。她们认为:“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话语,其结尾以一次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的信号为标志。”这个定义囊括了衡量“话轮”的两个基本标准:(1)说话者的话是否连续,即在一个语法、语义完成序列的末尾有无沉默。如有沉默,那么说话者的话就不止一个话轮。(2)是否发生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如果发生了,就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和下一个话轮的开始。

2.郑远汉(2003)针对“话轮”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会话双方,说者(S)和听者(T)的一次转换为一个话轮,话轮是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甲说乙听――乙说甲听,这才构成一个话轮。在话语表层,一个话轮里甲乙双方各有一次说话,可称之为‘轮相’;话轮的结构成分是轮相。”

结合国外语言理论及目前国内语言学界的普遍观点,我们倾向于采用前一种定义。后一种定义作为“话轮”概念的新提法,尽管突破了前人的看法,但并没有对会话分析带来什么便利,不被广泛接受。

一般的,话轮的形式可以是词、短语或句子。词和短语一旦进入交际必然带有一定的语调从而成为句子,充当话轮的语言单位确切地说应该是单句、复句或句群。例如:

(1)A:你去哪了?……话轮1

B:我去学校图书馆了。……话轮2

A:你是骑车去的,还是走路去的?……话轮3

B:天下雨我就没骑车,我走过去的。雨下得可大了!……话轮4

――(摘自日常会话)

以上会话中的话轮1和话轮2属于单句话轮,话轮3是复句话轮,话轮4则是句群话轮。

三、言语反馈项目

反馈项目最早由国外学者提出②,Duncan和Fiske认为会话结构中的确存在一类专门由听话人所使用的“应答表达”(response),称作“back-channel”。Allwood等人认为反馈项目是会话中交互作用机制(interactive mechanism)的一部分,是一种“受上下文制约的”(context-sensitive)言语信号,这种信号能反映出前一个人所说的话是新信息还是旧信息。Clancy等人认为,是否处在“非主要说话人的地位”(non-primary speakership)对于界定反馈信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会话过程中,经常是有一个说话人在某段时间内处于主要说话人的地位。反馈信号就是处在非主要说话人地位上的会话参与者所特有的言语特征,它主要是“充当听话人角色的会话参与者所发出的简短的言语表达”。

国内首先引进反馈项目的是外语学界的研究者们,对于言语性反馈项目的界定,黄衍(1987)强调:言语性反馈项目应该是简短的;一般不提供内容上的新信息。孙国军(1990)将言语反馈项目的特征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五条具体的界定标准:

(1)来自听话者;

(2)简短,一般由词充当;

(3)在时间上不中断说话者的话轮;

(4)声音相对低微;

(5)一般不提供内容上的新信息。

刘虹(1992)提出了一条有价值的新标准,认为反馈项目的发出者“主观上没有索取话轮的意愿”。它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研究反馈项目需要结合话轮这一概念,由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言语反馈项目和话轮的关系是否完全对立。

一般认为反馈项目有言语性与非言语性两种。非言语性反馈项目主要是点头、眼神和面部表情等;而典型的言语性反馈项目有“嗯”、“对”、“是啊”、“那倒是”等。

四、言语反馈项目与话轮的关系

虽然在以往的大多数会话研究中,反馈项目一直被定性为“非话轮”。但是研究者中也出现过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Schegloff就认为反馈项目一般“出现在听话人的话轮上”,可见他认为反馈项目是能够作为一个话轮或作为话轮的一个部分出现的。吴平(2001)在研究汉语会话中的反馈信号时,将“你说得对”、“我同意你的观点”等比较长的言语形式排除出了反馈信号的范围,他认为形式较长的言语形式可能不再是简单的“非话轮”(即反馈项目)了。即使最早提出反馈项目这一概念的Duncan等人也承认一些较长的反馈项目与话轮之间的界线是很难确定的。这些观点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个启示:反馈项目与话轮之间的界线比较模糊,它们的关系可能并不是“非此即彼”对立关系。我们以汉语中的支持性言语反馈项目为例,具体讨论一下言语反馈项目和话轮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单用的支持性言语反馈项目是否可以自成一个话轮。从形式上看,支持性的言语反馈项目主要分为语气词、实词、短语及复合形式这几种。比较“嗯”、“是”、“那倒也是”、“谁说不是呢?”这四个反馈项目,它们的形式从左到右依次比前一个更为复杂。从形式上来看,越长的形式就越可能带上话轮的性质,尤其是最后一个反诘句,它的形式足以达到构成一个话轮的形式标准。

从表达的功能来看,比较“嗯”和“是”,后者由于本身带有[+肯定]义素,表态度的功能更强。而“那倒也是”与“是”的区别在于前者包含的副词“倒、也”表明实现的支持性态度可能是由怀疑态度转变而来的。至于“谁说不是呢?”,它所表示的支持性态度因反诘语气而显得十分强烈。如果说“嗯”或“是”是表达反馈的信号,那么反诘句就更像表达肯定反馈的话语。

从表达的具体含义来看,“嗯”主要表示“我在听呢”;“是”表示“我同意,你继续说”;“那倒也是”表示“本来我不这么认为,现在我同意了”;而“谁说不是呢?”表达“我同意,别人应该也都同意”。这样看来,后两个反馈项目除了表示“我同意”之外,还带上“本来我不这么认为”、“别人应该也都同意”等新信息。这说明“那倒也是”和“谁说不是呢?”不再是标准的反馈项目了,它们已经开始带上话轮的性质。

前文提到话轮“结尾以一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单用的语气词类言语反馈项目一般出现在说话人话语的自然停顿处,相当于听话人给说话人话语加的一个停顿符号。因为“嗯”等语气词音节简短且无具体语义,所以不会打断说话人的语流、思维,也不妨碍T1话轮的推进。我们倾向于把这类言语反馈项目看作“非话轮”。而实词或短语类反馈项目,由于不同程度地带上了新信息,我们不妨把它们叫做“次话轮”,它是“非话轮”向“话轮”过渡的中间形式。当然,“次话轮”内部成员与话轮的接近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般由形式长短、所带新信息的多少而定。比如轻读的“是”、“对”更接近“非话轮”,重读或延长调的“是”、“对”开始成为“次话轮”,到“那倒也是”、“谁说不是?”已属于十分接近“话轮”性质的“次话轮”。由此可见,单用的言语反馈项目是一个逐渐从“非话轮”转化为“次话轮”的连续统。

下面我们再来看言语反馈项目附带后续句的情况。孙国军(1990)提出:“反馈项目可以转化为话轮的一部分。它往往成为话轮的先导词,因此,在这里这些词就丧失了反馈项目的功能,而不能再称其为反馈项目。”可见,当反馈项目后面接有后续句时,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反馈项目了。这时,我们该如何对这样的言语成分加以定性呢?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孙国军所说的“话轮的先导词”并不能涵盖进入话轮后反馈项目的性质特点,“先导词”只是反馈项目进入话轮后的一种角色而已。我们可以结合例句来比较一下:

(2)甲:这每天开开门的小费该有二十多亿呀!

乙:对,二十多亿。(传统相声《开粥厂》)

(3)“不是我当着您吹啊,一般生人我也不愿提老话,老爷子说这是宫里赏出来的……上过什么注录的东西。”

佟奉全表面听着应着:“是啊。来,喝酒。”他显然明白范世荣是在讲故事,……讲故事是卖古董的常招啦。(邹静之,《五月槐花香》)

从形式来看,这两个例子中的后续句都比较简短。从语义上看,例2的后续句重复表达了话轮1的语义,与前面的“对”一样表达了对话轮1的支持态度,我们可以称这里的“对”为话轮2的“话轮先导词”。而例3话轮2中的后续句与话轮1没有明显的语义关联,它为了转移话题,并非与前面的“是啊”一样表达对话轮1内容的支持态度,所以例3的“是啊”显然就不能再被看作是话轮2的“先导词”了。

由此可见,当反馈项目附带的后续句语义上是话轮1信息的重复时,由于整个话轮2所带的新信息很少,其功能接近我们所说的“次话轮”。当后续句与前一话轮信息语义不重复,甚至没有明显关联时,话轮2已经基本具备了话轮的性质。这说明带上后续句的话轮2也是从“次话轮”转化为“话轮”的连续统。

注释:

①转引自刘虹.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②此处有关国外语言学界对反馈项目的界定转引自吴平.反馈信号研究综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

参考文献:

[1]吴平.反馈信号研究综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

[2]黄衍.话轮替换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1).

[3]孙国军.会话中的话轮及其交替.外语研究,1990,(2).

[4]刘虹.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5]吴平.汉语会话中的反馈信号.当代语言学(第3卷),2001,(2).

[6]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中国语文,2000,(5).

[7]郑远汉.问对结构.语言文字应用,2003.8,(3).

[8]于国栋.支持性言语反馈的会话分析.外国语,2003,(5).

[9]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