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弘治青花的装饰艺术(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弘治青花的装饰艺术(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接上期)

二、民窑 弘治民窑有纪年款和纪年墓出土的青花瓷器(以下列为A类),是分析这个时期纹样特征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比相类似的瓷器纹样(以下列为B类),可以分辨出无标识的弘治青花纹样。以下B类与A类之间没有相同纹样作对比,则以前后时代的纹样对比(列为C类)。

(一)A类与B类比较 A类,图4-A(见上期第55页),高62.1厘米,造型仿元青花“至正十一年”铭双耳瓶(一对瓶高分别为63.4厘米和63.6厘米)。此瓶的装饰分为五层(款识一层),主体纹样的莲花与成化的纹样相似,但内层花瓣较小且密,花瓣全染色,而成化的莲花花瓣边缘留白。一片叶由三四个轮廓清晰的单元组成。蕉叶纹外形与成化人物故事图盖罐(通高3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蕉叶纹相似,但成化的染色在靠近主叶脉的线条留白,弘治纹样的染色在主叶脉的线条上,烘托出白色清晰的主叶脉。肩部如意形圆浑饱满,内绘对称式缠枝莲,枝粗壮,纹样繁密、充实。胫部仙山波浪纹,山势陡峭,山头左右斜披竹梢,漩涡与波浪层迭。因器形宏伟高大,线条较粗,用笔仍灵活,纹样规整而匀称,明快而大度,与造型协调统一。

B类,波浪翼龙纹双耳瓶(图4-B,法国居美博物馆藏),高67厘米,形体、造型(包括双耳)与图4-A标准器十分相似,只是更修长、挺拔些(形体越大,制作难度越大。从这方面分析,两者更具有同时代的特质)。布局达9层之多,各层宽窄相间,有节奏变化。主体纹样:龙两眼珠有侧面透视的大小变化,黑眼睛偏向一方,有转动的活力。长鼻上翘,张口吐舌,头部的各部位凹凸分明,龙鬃毛分两大绺呈对角状。双翼展开见翼骨,翼上有大小密集的圆斑。体细长,无足,腹下前后各有双鳍(成化翼龙有前肢,腹无双鳍,香草尾)。钩线画鳞,鳞片填色,留白边,再染淡青色。仙山为三峰,三迭浪,浪层留白边,在浪花的轮廓外染淡青色,烘托白浪醒目。辅助纹样:蕉叶纹,叶面染色主叶脉留白,叶片相间处有一条上粗下细竖向的波浪线(香港天民楼藏一对长颈瓶,蕉叶纹与此同,只是画法简率,器底有楷书“弘治年造”四方印式款)。肩部如意式开光及其内的莲纹均与标准器图4-A相同。胫部莲瓣与成化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此纹的大莲瓣瓣尖左右各有两个起伏(在花卉画中称之为“瓣裂”)的瓣边。弘治的莲瓣纹有两式,一是此纹的宽窄瓣相间式(即两瓣相隔间有一窄瓣),二是两瓣相邻式,两式都是两个对称的起伏瓣边。成化是一个对称的起伏瓣边(弘治官窑仍延续成化的这一样式,见云龙纹碗,见上期图7-2)。有三道如意纹边饰,特别是肩部的双钩式,是利纳浅滩沉船遗物大盘内圆边常见的样式(详见下文)。此器的主、辅纹样的形态准确、生动,细部刻画精致、细腻,线条流畅,染色匀净,色调靓蓝明丽。与图4-A都属弘治民窑的经典之作,而此器的九种纹样(一种如意纹三种样式)又具有间接而丰富的参照价值。

A类,松鹿图碗(图8-A,南京博物院藏),“弘治九年(1496年)”墓出土。简笔速画类型的图画,有双鹿、双鹤、鹿鹤三组相似的图画,松树相间,松针椭圆形,四团为一组,空间点缀草丛,用笔率意,料色饱满匀净,色调青翠。色块均衡,染色仍留有小笔洇染的笔触。

B类,松鹿图盘(图8-B,菲律宾藏),虽然器型与A类不同,但双鹿及松树形态、画法相同。

A类,菊石纹盒(图9-A,四川省博物馆藏),“弘治十一年(1498年)”墓出土。盖面正中一洞石,左右各绘一枝菊,两朵花,花椭圆,叶卵圆形,花大叶小,花叶间有两只飞鸟。构图较繁密,细线钩绘,画法较草率,染一个层次的色调,有许多染色的笔触,料色很饱满,有浓艳清润之感。

B类,菊石纹盘(图9-B,菲律宾藏),盘心与叶与A类纹样相同,唯少画飞鸟。上染色的色调较匀平,湖石有明显的染色笔触,这是从染色到混(分)水过渡的普通现象。内壁缠枝菊与盘心构成一体,花大叶小,花少叶多,星星点点,为时代风貌。此盘外壁饰缠枝莲纹,也是花大叶小,叶呈小鸡爪三叉状,也是此时民窑的特征之一。

A类,人物图三足炉(图10-A,四川省博物馆藏),“弘治十一年(1498年)”墓出土。炉为筒式,直壁,平底,三兽足。装饰图画展开似一幅横卷画。人物众多,有花树、栏干等配景。景物之间上下左右参差起伏,有萦纡的空间,一般互相不遮掩,没有前后景深感。线描人物,不染色,因此色块感不强,延续成化人物图罐上的表现手法。人物的形体都较小,着重描绘动态,而不细绘神情(艺术表现力和材质两方面的限制)。器口饰回纹。

B类,人物图三足炉(图10-B-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10-B-2,上海博物馆藏),此两器造型(包括三足)均与A类相同。虽然题材不同,但构图、人物、配景的形态及表现手法、色调和画风都是一致的,边饰和三兽足的装饰都完全相同。

A类,人物图盖罐(图11-A,江西省博物馆藏),“弘治十七年(1504年)”墓出土。肩部饰三角形的蕉叶纹,胫部饰简化的变形莲瓣纹,主体图画用笔简率、速画,只表现图画之大意,但是抓住装饰的整体感,如人物分主仆,有高低、大小、正背、坐立、起伏之变化。特别是高士头上的幅巾在风中飘起,是上承景泰人物的画法。此图虽极简练,但此巾不减,为时代之特征。配景有平坡,左右略点缀花草,空间有朵云,起补空白作用。

B类,人物图盖罐(图11-B-1,江西省博物馆藏)、(图11-B-2,菲律宾藏),造型、布局、辅助纹样均与A类相同,人物图上仅少一童子,其余均相同。

通过以上A、B两类器物纹样的直观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B类和A类是同时期的产品。另外还有许多器物从造型到各部位的装饰不能一一与A类器物对应比较,那末,可以采用交叉对比、间接对比,结合考古学术成果的支持,重新认识、确定这一类(C类)器物的年代。

(二)交叉、间接比较

C类,人物图盖罐(图10-C-1,首都博物馆藏)、梅瓶(图10-C-2)、(图10-C-3,菲律宾藏)、带盖梅瓶(图10-C-4,多摩中央信用金库藏),此一罐三瓶的人物图与图10的A、B类的可比性如下:构图疏朗,景物有人物、白鹤、松竹、楼阁、栏干、卷云等。人物形体较小(无盖梅瓶的稍高大)。线描景物,三瓶上都有一高士侧身向右,姿态相同,连幅巾都一样向右飘起。有的人物染淡青色。通景的衔接处绘大面积卷云,让图画靠近时两边过渡和逐渐虚化。卷云用粗线钩轮廓,又补充细弹簧丝状的卷云,这种画法也运用在图10-B-1。罐的图画法精细,玩鹤的官员衣袍上绣纹都画出来了。建筑物规整,栏干构件上还有莲花形望柱。松针为椭圆形,四五团为一组,竹梢披向左右两边。三瓶的画法虽有精细粗放之分,但包括松、竹、柳树、卷云都与图10-B的两图的形态和画法相同。辅助纹样:有一罐一瓶的外口沿饰朵云纹,呈如意头左右加羊角状(或称叶片形)变形云,成化朵云是如意头左右多一云层,整体是带尾的椭圆状。一罐与两瓶肩部如意形开光莲花纹与图4的A、B类完全相同。一罐三瓶胫部都饰莲瓣,其中有三器为宽窄瓣相间式,一器为宽瓣相邻式,但四器的瓣尖左右均为两波起伏瓣边,与图4-B的莲瓣纹完全相同,莲瓣内的饰物也基本相同。

C类,莲池纹(图5-C-1,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藏),外壁纹样与图5-A(见上期第56页)比较,构图、样式相似。莲花、叶、水草、波浪等形态相似,如三层水波留白边,波上迭白浪。画法也同,钩线,染色,单线画弯曲莲茎,茎上点小软刺。但更有研究价值的是此碗内心的爬形螺纹(图5-C-2),泰国曼谷大学白罗珊《沉船陶瓷与历史研究》云:“单凭1511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侵占及其后在东南亚各地开始的欧洲殖民时代,便足以解释弘治类和正德类的货物之间的分别”,“弘治类货物中出现的螺纹图案,绘有相信是长耳鼠一类细小动物,而正德类的瓷器上的螺纹图案(图5-C-3,菲律宾国家博物馆藏)则较为简朴”(载《香港大学博物馆馆刊三》)。所谓“长耳鼠一类细小动物”其实是爬行螺的形态。又有菲律宾卜迪桑・奥里兰尼达《菲律宾沉船发现的明代青花瓷》介绍“利纳浅滩沉船”时云:“从发现的材料推断沉船的年代属明代中期的弘治朝(1488-1505年)”(载《江西元明青花瓷》,江西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合编)。如利纳浅滩沉船遗物之青花海螺纹大碗内心(图5-C-4,菲律宾国家博物馆藏),爬行螺纹的细部特征与图5-C-2完全相同,内壁上的莲池纹也大致相同。再类比盘(图5-C-5,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的螺纹也相同,而此盘内壁的缠枝莲纹花大叶小,而且叶呈小鸡爪三叉状,星星点点的特征,又与图9-B相似。

C类,莲池白鹭纹壶(图5-C-6,伊朗国家博物馆藏)与图5-A、图5-C-1比较有繁简之别,但莲花、叶、水草、波浪等形态相似,再将此器上的蕉叶纹、如意云纹与图4-B对照也十分相似,还有肩部的“壬”字状的云纹与图5-C-4碗的外壁上云纹相同。

以上C类纹样通过交叉比较都凸显了弘治的特征。

结 论

近几十年东南亚和东亚沉船遗址调查报告提供了许多的考古资料,让我们开拓了新视野。除了上文引述的结论之外,庄良有先生《在菲律宾发现中国和越南的青花瓷器》一书分辨了一些弘治民窑外销的青花瓷。她又在《菲律宾出土的十四至十五世纪的中国青花瓷》一文中指出弘治民窑青花的一个显著特点“包括一些正统时期的纹样在弘治朝突然重现,如犀牛望月纹”,另一个特征是“以四组不相连属的折枝花卉纹作为辅助纹样”(见《江西元明青花瓷》)。所谓“犀牛望月纹”应是麒麟纹,如花石麒麟盘(图12,同上),画法率意,花石从盘心圆边朝向中心,石上染色有笔触痕,内壁卷曲的叶片用一个笔触画出一个单元,外壁的缠枝莲又与图5-C-5器的外壁特征完全相同。庄文中的另一特征是指碗、盘内壁四组纹样分四方位,纹样朝向器口的布局(正统时大多是松、竹、萱草和灵芝四种),如三友图盘(图13,同上)内壁的莲纹及云纹为一组,共分为八组,样式相似。利纳浅滩沉船遗物有相似的大盘。还要补充的是艺术手法,弘治民窑继承了空白期的用笔特征,讲究轻重、提顿、转折的笔意变化,如狮舞纹(图14,菲律宾藏)的飘带线条旋转,起伏,扭转,浓淡、粗细尽在一气呵成,产生空间感和运动感。在图画(如仕女图,图15,同上)中一个笔触表现一个造型单元(一笔拓抹一瓣花瓣、一片竹叶),同样也表现在纹样中,如图13盘内壁的莲叶。此特征正德时就已稀少,渐渐为细匀线钩勒轮廓再分水取代。以上的各家见解增加了先前依靠类比方式没有认识到的许多纹样特征,也为以下在钩勒弘治青花的轮廓时提供了资料。

官窑:器型很少,大多是碗、盘之类,装饰以莲池龙纹为典型,画风秀丽、柔和。

民窑:烧制十分兴旺。器型多样,各式瓶(双耳瓶、梅瓶、长颈瓶)、各式碗(包括高足碗、特殊的暖碗)、大小盖罐、盘、香炉、椭圆盖盒、军持等都有时代特征。

造型丰富,出现伟岸高大的双耳瓶、通高43.5厘米的大罐,口径50.3厘米的大盘,口径36厘米的大碗等。形体匀称规整、比例协调,宏壮俊美,没有笨拙之嫌。

纹样特征,题材有传统的龙凤、缠枝花(莲、牡丹、菊等),流行的有高士、仕女图、松鹿、麒麟、狮、爬行海螺、三山波浪、鱼藻、松竹梅纹等。布局层次多,构图形式多样,有繁密、简洁之分。人物图构图疏朗,一些盘类则延续了“空白期”的样式。工艺技法采用钩线、染色。染色时所含的水份饱满、匀平,也显露出笔触,这是青花彩绘工艺向混(分)水技法成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征。用笔表现力丰富,笔意生动,线条粗细、转折多变,笔触表现一定的形状。青花色泽主要有浓艳而清晰和灰青而淡雅两类。

弘治时期官窑风貌与成化一脉相承,民窑从造型到纹样不但受前朝的影响还传承了“空白期”的特征。官、民窑制瓷技艺此消彼长,整体水平未变。生存竞争、自然发展是这个时代瓷艺发展的趋势。

(全文完)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