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口陶“八仙坛”装饰纹样的审美意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口陶“八仙坛”装饰纹样的审美意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八仙坛”是湖北汉川马口窑陶器中最广为流传的器形,它的造型特色和装饰纹样体现着时代变迁,也留下历史的烙印,具有非常珍贵的文化价值。“八仙坛”所呈现的细微、生动、精美以及充满浓郁民间文化底蕴的特质,展示了广大劳动人民最质朴的生存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极具特色的装饰形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相互比较,可以发现其中隐形却紧密关联的文化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拓展设计理论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汉川马口窑;陶器;装饰纹样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65-1

马口窑的“八仙坛”陶器,具有绘画性强,造型别致的特点,其人物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蕴涵着自明清时代起至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伦理道德、民俗风情、绘画艺术等丰富的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它的造型、装饰特色对研究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汉川马口窑陶器具有典型的民俗特色,因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得到滋润,烧造从最初的实用性走向工艺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其造型和装饰纹样都别具一格。“八仙”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人物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最为质朴的愿望,也是我国民间艺术广泛采纳的创作主题。

一、“八仙坛”题材的起源与衍义

马口窑“八仙坛”陶器造型多为长形大罐,高约30―50公分。造型厚实挺拔、兼具实用功能和装饰美感。通常是两个为一对,每只罐上以“开光”形式刻画四个人物肖像,合为“八仙”。所谓“八仙”,乃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一般作为酒器,主要功能是贮存酒。其造型丰肩矗立,兼具梅瓶的神韵,但短颈广口的造型特征又不完全与梅瓶相似,却更为有力大方,于浑朴厚拙中挺立秀颜,造型集雄浑、壮阔、秀美于一体。

“八仙坛”采用的装饰题材最早可以溯源自汉代,是号称“淮南八仙”的八个文学家,当时称作“八公”,并非神仙。但后来因为有淮南王成仙的传说,后世便将附会在他门下的八公成仙,称作“八仙”。自从明代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一书问世后,“上洞八仙”人物才选定了。吴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顺次:一、铁拐李,二、汉钟离,三、蓝采和,四、张果老,五、何仙姑,六、吕洞宾,七、韩湘子,八、曹国舅。这八仙的组成及排名次序,已经与现在所传八仙完全吻合,并流传至今。到了清代,进一步增加衍化出所谓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

广为流传的民间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是由明朝吴元泰的《东游记》话本载录。相传八仙东渡东海时,不屑于乘风而过,而是将各自的一件仙器投于波涛之中作为舟楫,拐杖(铁拐李)、摇扇(汉钟离),纸驴(张果老)、双剑(吕洞宾)、箫管(韩湘子)、荷花(何仙姑)、快板(蓝采和)、玉版(曹国舅)。于是这八件神器就成了八仙身份及无量神通的象征。它们常常出现在建筑装饰、年画、剪纸、印染等民间艺术之上。它是一种标准、典型而华美的装饰图案,称之为“暗八仙”。都隐喻着吉祥如意、辟邪去恶的文化内涵。这一经过抽象和简化的八仙集体人格形象,以美学的眼光看,又是多样丰富性与内在统一性、局部的异彩纷呈与集合的完善统一交汇融合的整体构成。

二、“八仙坛”陶器的审美意蕴

马口八仙坛陶器都是成对的,这也符合中国民间成双成对、吉祥喜庆的寓意,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审美习惯有着紧密的关联。“八仙坛”用来盛酒,透气却不漏水,釉色也无铅无毒,用以盛装食品也不馊不坏,器具质地坚硬如铁不易损坏,属于民众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是“八仙坛”广为流传的因素。它表达的朴素真理是:对于人类这样一种天地间的人,在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也会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巨大潜能。只要他不缺少对自己灵性的自觉和实践的勇气,同时,由这样的成员构成的集体,将有可能渡过任何艰难险阻所汇聚成的海洋,终将抵达彼岸,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相交汇的人文精神,在这里表现得非常充分。

“八仙坛”的出现也正是艺术中“崇高”的一种体现。造物主与被创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艺术用作内容和形式的基础,才使得艺术具有真正的崇高性格。使“神”成为可以观照的对象。这种人格化的形象与他们自身的物质存在却相去不远。刻画于器皿之上的八仙,就如同八个音符一般的人物,姿态、大小几乎完全相似,这种同音反复的构图旋律,正像是摄影机的连续拍摄下的统一物体的运动进程。以连环画的形式反复出现,变化而产生出一种跳跃递进的动感,引导观看者的思绪连接天界与人间。他们看似离奇却实质上很平易的“道”,扶助、劝谕、抚慰、鼓励他们所出身和曾经栖身于其中的平民百姓们。他们之间,如果说要有什么差别的话,只是前者具有更多出众的才能以及在传统观念中是永生不灭的这一点。是世俗观念依赖于在疲困肉体和精神无助时,能得到抚恤和支撑,生活中缺少现实的,有形的物质扶助,便在观念中假设出冥冥之中那未来的、无形的、高尚而有人情味的形象。

三、结语

作为神的“八仙”就是人性与神性的对立统一体,也是再现客观事物与表现主观态度的对立统一,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观念中被反复论及。在马口窑陶器艺术中,随处都充斥着生活消费的艺术,对虽然不丰裕甚至贫瘠苦涩的现实生活,它通过民间匠人的智慧创造,给生活增添了无穷意味。始终保持着乐天达观的态度和执着的热情,在衣食住行这类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仍赋予它以审美的、情感的绚丽色彩。比之对神明和命运的有形或无形的依托和祈求,“八仙坛”这一类生活的实用艺术具有更可爱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正文.即将消逝的文明[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丁艺,湖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