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审美现代性――感性造反逻各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审美现代性――感性造反逻各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单是纯粹意识化的进程,而且是物质化的进程。追寻审美现代性之路,就是要追寻它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哲学。现代性的本质就是主体性的形而上学。审美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审美的现代性一直包含着理性与感性、彼在与此在的张力,审美的现代性,即是寻求重构审美主体的现代性。我们可以从感性反抗理性、审美自律和审美价值的本体化这三个角度来理解审美现代性。

【关键词】 主体现代性;感性反抗理性;审美自律 审美价值的本体化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追寻审美现代性之路,就是要追寻它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哲学。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的本质就是主体性的形而上学。古希腊罗马后期就开启了形而上学的哲学即“存在论的历史”,而近现代的本质即“现代性”在于人把自己从中世纪的羁绊下解放出来成为他自己,成为主体。上帝这个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支配者,对它的信仰无疑是虚无主义的。主体性原则的实质是主体性的自由是精神主体性中方方面面都得到发展。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这三项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的历史事件都是建立在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的。它也确立了现代的文化形态(自然科学、道德观念和现代艺术)都是以个体自由为前提的。现代性,在思想变革与让会变革的层面分别表现为主体性的确立和和理性化的最终形成。作为现代性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从感性生命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的直接肯定,又包含着对现代科技文明与理性进步观念的怀疑乃至否定。

审美的现代性反思是现代性反思的重要路径之一。审美现代性的起点是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但当时,主体性建构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并不是感性,而是理性,审美的现代性一开始就包含着理性与感性、彼在与此在的张力,审美感背后依然存在着由理性建树的深度模式。这种情形在19世纪开始走向终结,感性的地位逐渐超过理性的地位,这是现代性的悖论使然。审美的现代性的新的主题就是以审美的个体感性去反抗现代化进程对人性的异化,审美的现代性,即是寻求重构审美主体的现代性。我们可以从感性反抗理性、审美自律和审美价值的本体化这三个角度来理解审美现代性。

1感性反抗理性

审美现代性如同现代性本身一样异常复杂。舍勒指称现代性即是“本能造反逻各斯” ,本能“即“欲望”或感性,“逻各斯”即“理性” ,这其实说的是反抗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理论中, “审美”与“现代性”同源, “审美”被作为对“现代性”的救赎。西方审美现代性通过非理性来克服理性化世界,并形成了与西方现代性的对抗,这些特征贯穿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发展过程。西方哲学历来理性至上,从而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理性主义传统,抑或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其整个思维方式呈现出形而上学的思辩性,而对具体的感性生命存在缺少必要的关注。黑格尔作为这一理性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以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精神”体系消融了一切个体存在和感性事物。审美现代性就是以反对这一传统作为指向的现代性思想立场。我把刘小枫提及的 “此岸感” “感觉性与身体”作为审美现代性的特征或者或反抗理性世界的集中体现来论述。

1.1 此岸感

韦伯用脱魅过程来描述现代的社会质态,包含两层含义:一、现代生活的理性化;二、终极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和个体化。“理性化”和“个体化”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就构成了现代性主体性内涵的关键词,它们标志着现代性在社会历史层面和个体审美层面的不同的内在规定性。此岸感的论述揭示了审美性作为俗态的感性品质。“凡俗”其知性品质是社会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和此岸感。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理性化与此岸感,理性化是从社会制度层面(国家组织、法律制度、经济体制),此岸感则针对个体心性层面,审美则是与后者相关。感性个体生命的此岸的定位,是关键性的重点。合理性是世俗(世俗化)的社会层面的表征,审美性则是俗态的个体心性层面的表征。合理性与审美性有一个共同点:均要删除古典基督教的彼岸世界的管辖权。这些论述又一次重申了这一观点:批判理性是对天启和权威的拒绝,审美现代性分享着理性的这一品质。

1.2 感觉性与身体

审美现代性中对感觉性与身体的崇拜是它以感性原则来反抗枯燥刻板的理性特别是工具性理性的一种表现特征。西方现代性的重要特性是理性化,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 的膨胀导致了理性的霸权,威胁到价值理性的存在,并形成了对感性的挤压。因此,反对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 的霸权、反对科技对人的压迫、反对社会所造成的人的异化,成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普遍诉求。从一开始,启蒙思想中就存在这样的分歧:人是理性的动物,要克服自然(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来塑造自己与人从属于自然,人的自然本性、激情决定人的特征。前者如笛卡尔,而霍布斯、休谟、尼采则从后一个角度理解人,他们都强调身体的欲望和情感意志。现代性自身的理性外壳被打破了,理性产生的弊病需要用非理性来克服,感性取代了传统的意义和目的的理念(灵魂、彼岸)的本体论位置,而现代感觉的本体论基础是:身体。现代的感觉是:相对的、暂时的特征引出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否定感觉的非真实相关性的根据正在于身体的此在性。所以,要论证感觉真实相关性必定要求重设身体的在体论位置。可以看出,审美主义的推进是神化身体情状的感性,以达到对我在真实的感觉性把握。

2 审美自律

审美自律这一具体说法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自律性就是“自我统治”,即自身就能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存在合法性证明。提出审美自律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对抗现代资本主义的物质进程,对抗一种秩序及与那时背景相关的哲学。审美的根据在于自身,从而反对一切来自审美内部之外的扭曲、压制。审美现代性的根源归根结底是由于从神议论向人义论的转变,从人为世界立法的神本思想转变为人为自己立法的人本思想。而主体性原则的确立也为审美自律提供了契机。审美自律将审美无关利害作为其核心规定性,它与其他独立领域以及与整个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是最为明显的。审美在现代能处于一个相对超然的地位,从而以一个更为独特和宽广的视角来审视、反思整个现代。审美以自律确定自身的合法性,并由此获得审视、批判社会的足够距离和力度。但这种自律的本身倾向却是远离实际人生问题和社会功利问题,并期望由此获得一种纯粹的“审美的”标准,这也使得审美自律陷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处境、自律性对于现代审美而言,首先意味着一个自主独立的疆域之确立,以及同其他社会领域和文化价值域边界的判然相别。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因为它不仅意味着审美合法性的确立,更意味着审美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一种明显的距离持守。合法性的确立和保有,使得审美在介入社会时,可以保持道德的优位;而距离的持守,则使得审美作为一个现存社会的批判者有了更为游刃有余的操作空间。因而审美现代性几乎所有的社会新功能的实现,都建基于此。

3 审美价值的本体化

审美价值的本体化上升为人的存在的本体价值,审美现代性演变为审美主义。审美主义很复杂,包括西方现代文化中的各种非理性的现代艺术。审美性和审美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很难作出具体的区分,而是经常混用。只是在一些用语上看出他对这两者的区分,区分作为话语的审美主义与日常生活样态及质态的审美性,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审美性作为现代生活的形态和质态,当指现代市民的感觉样态、生存方式和精神气质,现代主义文艺和哲学是其敏锐的表达”。在此意义上,审美主义与心理主义是紧密相关的。西美尔关于现代性的质态即审美性的论点指出:审美性是一种可称之为心理主义、主体主义或内在性的心性品质,审美主义、心理主义或主体感性论是同一个东西。审美现代性极端形式,就是审美主义,即以审美的原则来代替一切其它的精神与社会原则,以审美为中心,将审美视为最高价值。因此,审美性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理解为审美现代性,而审美主义也即是审美现代主义。审美主义与审美性的区别是表达话语与表达内容,言说与被言说的关系。审美性是一种现象,而审美主义是一种言说的思想。以前,我们是以政治原则为标准来组建社会。而在审美现代性中,以本体化的审美价值来要求全社会,以审美的方式重建社会,以审美价值为标准,来组建社会。审美价值构成了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谱系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0

[2]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

[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4]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撒学出版社,2002

[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78

[6]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